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6174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1.“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

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C.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D.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与族田对应的不是商品经济,排除B、D选项;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形成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形成的应该是官僚政治,故排除A选项,综合来看,本题选择C选项。

2.下图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九卿”、“六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卿”侧重于“皇帝事务”,而“六部”则上升为分类处理国家政务层面。

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BD两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当时史实,而且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A项表述错误,二者均从属于官僚政治(二者官职都不能够世袭)。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三省六部制

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

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纸币经历从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答案】D

【解析】题干叙述了纸币从北宋至南宋发展的过程,即从富商联合发行到临安府印造,体现了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D正确;到封建社会结束,纸币都没能取代金属货币,A错误;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B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在北宋之前早已出现,D错误。

4.美国历史学家说: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这表明作者认为理学

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C.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科技的发展

【答案】B

..................

5.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家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

随着时局变幻,该公司不断经历波折。

下图摘自《汉冶萍公司史》目录,请判断第四章第三节的标题可能是

A.汉冶萍确立官办的体制

B.汉冶萍举借日债及后果

C.汉冶萍在重庆再建新厂

D.国民政府接收汉冶萍产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汉冶萍公司确立官办体制和国民政府接收汉冶萍产业是在抗战胜利后,故A错误;汉冶萍公司在重庆再建新厂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C错误;汉冶萍公司大举外债是在1911年,故B正确。

6.20世纪初,“康德的认识论受到了中国学者的重视……介绍和传播康德思想是学术理论的中心内容”。

梁启超、严复、章炳麟、王国维、蔡元培等学者都参与其中。

这表明康德思想

A.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B.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C.适应了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D.代表了欧洲启蒙思想的精华

【答案】C

【解析】康德的思想受到了近代中国诸多思想家的推崇,所以可以得出他的思想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思想是相符合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王国维和蔡元培等并不是维新派的人物;B选项错误,梁启超和严复主张的是维新变法并不是民主革命;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欧洲启蒙思想还有伏尔泰等人的思想。

点睛:

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首先我们可以从人物入手,其中并不仅仅是维新派的人物,还有新文化运动的人物,所以不能得出A、B选项这样的结论,故排除。

接着便从C、D选项内容入手再继续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7.1921年6月,孙中山说:

“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

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

”这说明孙中山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C.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份

【答案】B

【解析】从“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可以看出孙中山强调的是富强,结合三民主义的内容可以得出是民生主义的内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没有优劣之分;C选项无法得出“首创”这一结论;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8.有学者在浙东沿海乡村发现一份记录当地宗教仪式的原始文书。

在其时间落款上,先后写着“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一九五零年”。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时局剧烈变动B.纪年缺乏规范

C.宗教势力消长D.新旧观念更替

【答案】A

【解析】“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指的是1948年,再加上“公元一九五零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解放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种时间落款上的复杂可以看出时局的剧烈变动,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C选项没有揭示出时间变化的原因;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9.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別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答案】C

【解析】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正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的产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都是内政问题,不涉及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外交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只适合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0.“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

”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时评价

C.美国官员对新中国成立时推行的一边倒政策新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精彩发言的评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印度支那”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苏联的内容;C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并没有体现“一边倒”的内容;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到非洲,故排除万隆会议。

11.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水平比较表(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单位:

元/人)。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下列各项中,对以下表格信息的理解准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接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

B.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

C.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不断完善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给出的是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水平比较表,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85年和2008年,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相比于1985年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贫富差距也被拉大,所以我们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农村改革的部分;B选项没有看到生活水平提高部分;C选项没有看到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

点睛:

本题适合采用排除法,材料中既体现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也体现出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B、C选项只是说出了其中的一点,并没有说完整,故排除。

再根据内容确定正确选项。

12.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

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

这反映了他

A.推崇思想自由B.提倡有教无类

C.崇尚“知识即美德”D.主张“认识你自己”

【答案】A

【解析】从苏格拉底的言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思想意志是自由的,不能用金钱衡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材料体现的不是苏格拉底教授不同类型的学生;C、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没有涉及到“美德”和“认识自己”的内容。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纪念日

时间及设定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每年1月27日,联合国2005年设立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年12月13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设立

日本广岛核爆炸遇

难者 纪念日

日本政府每年8月6日举行

诺曼底登陆纪含日

旨在纪念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欧洲胜利纪念日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英国、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以5月8日为纪念日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由于时差的关系,“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到了5月9日,因此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以5月9日为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每年9月3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设立

材抖二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历史学界对于以往的抗日战争历史研究得以重新审视。

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往研究只关注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中国原有现代化进程的藩篱,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如何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诸多新成果。

在研究主旨方面,由以论带史转向对历史真实做科学总结。

对于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分析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共产党避开了抗战的主战场。

这一观点获得不少人的赞成。

事实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努力与长期坚持,中国抗战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同样的道理,没有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长期坚持,中国抗战也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二者不可偏废。

——摘编自《荣维木畅谈中国抗日战争研究的现况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设立的两个抗战纪念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抗日战争研究领域发生的变化。

请阐述对“抗日战争中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的理解。

【答案】

(1)目的:

①牢记历史,缅怀先烈;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④以史为鉴,维护正义,警惕法西斯右翼势力;⑤珍爱和平,维护世界稳定政治秩序;⑥尊重生命,反对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2)变化:

①研究范式,引入现代化范式;②研究视角,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都给予肯定,强调全民族的抗战。

理解:

现代化因素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

①政治上,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民主政治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延安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政治趋向。

②经济上,我国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善了传统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

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减租减息,鼓励垦荒,等措施,在生产关系方面尝试进行现代化。

③外交上,英美等国废除治外法权,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二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得到了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结论:

现代化因素在抗日战争期间已然孕育并发展,这种因素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石,而国民党政府完全不顾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采取了一党独裁统治,严重背离了现代化倾向,最终招致政府的民心背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则顺应现代化趋势,领导人民最终建立新中国。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设立,每年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以立法形式确立纪念日,“公祭日”的意义要侧重于警示性(如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珍惜和平),“胜利日”的意义侧重于中国对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变化:

根据材料“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往研究只关注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申国原有现代化进程的藩篱,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如何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诸多新成果”“没有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长期坚持,中国抗战也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可知引入现代化范式;肯定国民党正面抗战,强调全民族的抗战。

第二小问因素:

根据材料“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往研究只关注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申国原有现代化进程的藩篱,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如何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诸多新成果”和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分析抗日战争中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

整体分析:

本题以“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抗日战争研究领域发生的变化”为材料,设置了三个问题,涉及纪念日设立目的等考查,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注意,从2017年1月10日起,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十四年抗战”凸显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长久性、完整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9月,清政府处决“六君子”后发布上谕:

“康有为首倡邪说,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

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

1901年1月,慈禧、光绪避难西安发布《变法上谕》:

“著军机大臣等,参酌中西政要,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再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1906年9月,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谕》:

“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

惟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进行,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著内外臣工,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

(要求:

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总体要求:

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自材料,且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

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示例1:

论题:

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

分析:

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1906年实施“预备立宪”,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示例2:

论题:

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

分析:

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虽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

【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的是清代末年的几次改革,本题的论题是“清政府与西学”,我们可以围绕着清政府与西学之间的关系来谈,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清政府与西学之间是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

我们围绕着这一点来具体来谈,结合具体史实来分析论证即可。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中央权阉横行,地方藩镇跋扈,朝政混乱。

805年,唐顺宗即位,为彻底改变中唐以来内阁横行之局面,支持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进行改革,罢掉由宦官负责的宫市,撤去由宦官充任的五坊小使;减轻百姓课税租赋;禁止盐铁使及地方官的额外进奉,规定除“常贡外不得别进钱物”;出后宫并教坊女妓九百人。

可惜好景不长,唐顺宗不久便被宦官及部分守旧官僚赶下台来,革新亦告失败。

唐宪宗登基,面临的是与顺宗时同样的社会问题,鉴于顺宗严厉打击宦官导致其激烈反扑并最终改革失败的教训,宪宗调整策略。

采取较为温和的变通方式,改打击为抑制政策,同时加深了革除弊政的深度和力度,从而完成了永贞党人的未竟之业,并因此成就了“中兴”之美名。

——摘编自贾艳红《论唐宪宗对永贞革新之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顺宗改革的举措,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顺宗和唐宪宗改革的不同结果中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

(1)举措:

①严厉打击宦官、保守势力;②减轻税赋,不准官吏与民争利;③给部分宫女、教坊女妓人身自由。

意义:

①打击了宦官势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安史之乱之后的弊政,稳定了统治;②为唐宪宗时期的“中兴”提供了借鉴(4分)

(2)认识:

①改革要讲究策略,避免激化矛盾;②改革措施要得当、行之有效;③改革者意志坚定;④善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2)从“采取较为温和的变通方式,改打击为抑制政策,同时加深了革除弊政的深度和力度”可以看出宪宗的改革是采用温和策略,具体来分析可以得出改革要讲究策略,避免激化矛盾;要得当、行之有效。

此外,个人因素和历史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

朝鲜和韩国分别提出了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方案。

朝鲜外相南日提出3点建议:

(1)举行国民议会的全朝鲜选举,组成朝鲜统一政府;由民主朝鲜和韩国选派的代表组成全朝鲜委员会,其任务之一是草拟一个全朝鲜选举法,并采取措施保证朝鲜居民的各种自由。

(2)一切外国武装力量在6个月内撤出朝鲜;(3)对维护远东和平有最大关心的相应国家保证朝鲜的和平发展,并为朝鲜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韩国代表提出14点建议,其中包括:

(1)按韩国的宪法手续由联合国监督在全朝鲜进行选举,联合国监督人员享有充分的行动与言论的自由;

(2)全朝鲜国会代表按全朝鲜人口的直接比例计算(注:

当时南方人口是北方的2倍);(3)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北方,驻在南方的外国军队待统一后才能撤离。

——据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韩双方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内瓦会议未能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原因及留下的隐患。

【答案】

(1)如何确定新政府的法统(新政府的合法性来源);如何分配国会代表名额;外国军队撤离问题;统一前后半岛和平的保障机制。

(2)原因:

南北双方未能就统一问题达成一致;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冷战局势的影响等。

隐患:

朝鲜半岛长期分裂对峙;造成亚太局势紧张。

【解析】

(1)从材料“朝鲜外相南日提出3点建议”“韩国代表提出14点建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新政府的法统、国会代表的分配和外国军队的撤离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来分析答案。

(2)根据朝鲜战争的相关史实并结合当时国际环境可以从朝鲜半岛的战况、美国政策和冷战格局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问题留下了朝鲜半岛长期分裂对峙;造成亚太局势紧张。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 

——《论语·里仁》

材料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

材料三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

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

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答案】

(1)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

(2)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

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

(3)评价:

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炼;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解析】试题分析:

(1)首先明白材料的意思即:

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危难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所以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

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

(2)根据材料二中“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和材料三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可知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

关于邓小平的发展观点是由材料三中“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

”可知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

(3)评价三位人物积极影响是一定要定位在当时的时代上,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炼;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义利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