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604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7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二年有学生32人,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

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期末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班级

五年级

教科书名

称及册数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

上课日期

8.28

每周节数

6

总节数

1

考试次数

1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实际进度

出入原因

备注

1

8.28~9.1

毫米、分米的认识

3

 

2

9.4~9.10

千米的认识、练习二、吨的认识、机动

5

 

3

9.11~9.17

练习三、机动、加法、练习五

5

 

4

9.18~9.24

减法、加减法验算、机动

5

 

5

9.25~10.1

 

5

国庆节放假

6

10.2~10.8

练习七、整理复习、机动、四边形

5

 

7

10.9~10.15

平行四边形、练习九、周长、机动

5

 

8

10.1~10.22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估计、练习十一、机动

5

 

9

10.2~10.29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和计算、练习十二、机动

5

 

10

10.30~11.5

解决问题、秒的认识、练习十三、时间的计算、机动

5

 

11

11.6~11.12

练习十四、口算乘法、填一填、说一说、机动

5

 

12

11.1~11.19

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机动

5

 

13

11.2~11.26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机动

5

 

14

11.27~12.3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整理复习、机动

5

 

15

12.6~12.10

分数的初步认识、机动

5

 

16

12.13~12.17

练习二十三、机动、可能性

5

 

17

12.19~12.24

可能性、机动、数学广角

5

 

18

12.26~12.31

掷五掷、机动、总复习

5

 

19

1.1~1.7

总复习

5

 

20

1.8~1.14

期末考试

5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六年级

教科书名

称及册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

上课

日期

8.28

每周

节数

7

总节数

126

考试次数

2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页数

实际进度

出入原因

备注

1

8.28~9.1

第1课第2课

1

8

 

2

9.4~9.10

第3课第4课

9

18

 

3

9.11~9.17

第5课第6课

19

31

 

4

9.18~9.24

第7课第8课

25

33

 

5

9.25~10.1

第9课第10课

34

55

6

10.2~10.8

第11课第12课

56

63

 

7

10.9~10.15

第13课第14课

64

78

 

8

10.16-10.22

第15课第16课

79

88

 

9

10.23~10.29

期中复习

 

10

10.30~11.5

期中测试

 

11

11.6~11.12

第17课第18课

89

93

 

12

11.1~11.19

第19课第20课

94

110

 

13

11.2~11.26

第21课第22课

111

127

 

14

11.27~12.3

第23课第24课

128

140

 

15

12.6~12.10

第25课第26课

141

148

 

16

12.13~12.17

第27课第28课

149

162

 

17

12.19~12.24

复习

 

18

12.26~12.31

总复习

 

19

1.1~1.7

总复习

 

20

1.8~1.14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1、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p2~3页 练习p51、2,第3题的前二行。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新知,并让新知在实践中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同学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及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设计特色: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人格化教育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信息资料教学用图,书本,橡皮,钉子等一些日常用品。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们愿意参加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这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

姓名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

“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

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结果。

2、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各小组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测量时遇到问题。

相互交流一下,引出毫米。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

“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在学生认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面引出1厘米 =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

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表示……随后都是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

“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

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安排在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算,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一第2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一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果进行对比。

4、课外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