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5819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x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x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

  田庄中心小学陈晓栋

  数学的好处不胜枚举,古今的科学家也都有指出。

19世纪数学家j.j.西尔维斯特指出:

“置身于数学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能把人类的思维活动升华到纯净而和谐的境界。

”当代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先生也说,数学具有纯净的美。

j.阿巴思诺特说:

“数学知识使思维增加活力,使之摆脱偏见,轻信和迷信的束缚。

”w.e.塞劳尔说:

“正如文学诱导人们的情感一样,数学则启发人们的想像与推理。

”总之,数学能令你的思维纯净,和谐,会为你的思维增添活力。

它赋予你想象的翅膀,为你开通推理的渠道。

数学是被我们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它教我们去识别一些东西,教我们如何才能取得利益。

有时候数学还能帮我们认清欺骗,甚至创造欺骗。

  有不少的同学也许试过电脑算命,可能还曾信以为真。

“电脑算命”看起来挺玄乎,只要你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据说这就是你的“命”。

  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脑游戏而已。

我们用数学上的抽屉原理很容易说明它的荒谬。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或狄利克雷原理,它是数学中证明存在性的一种特殊方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3个苹果按任意的方式放入两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运用同样的推理可以得到:

  原理1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

  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

  原理2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l个的物体。

  如果以70年计算,按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数应为70×365×2=51100,我们把它作为“抽屉”数。

我国现有人口11亿,我们把它作为“物体”数。

由于1.1×=21526×51100+21400,根据原理2,存在21526个以上的人,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这真是荒谬绝伦!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懂得用抽屉原理来揭露生辰八字之谬。

如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

“余最不信星命推步之说,以为一时生一人,一日生十二人,以岁计之则有四千三百二十人,以一甲子计之,止有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人而已,今只以一大郡计,其户口之数已不下数十万人,则举天下之大,自王公大人以至小民,何啻亿万万人,则生时同者必不少矣。

其间王公大人始生之时,必有庶民同时而生者,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

”在这里,一年按360日计算,一日又分为十二个时辰,得到的抽屉数为60×360×12=259200。

  所谓“电脑算命”不过是把人为编好的算命语句象中药柜那样事先分别一一存放在各自的柜子里,谁要算命,即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的组合按不同的编码机械地到电脑的各个“柜子”里取出所谓命运的句子。

这种在古代迷信的亡灵上罩上现代科学光环的勾

  当,是对科学的亵渎。

  商业中的欺骗也是离不开数学的。

阿凡提就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说明。

  古尔邦节快到了,天山南北充满了节日气氛。

集镇上,车水马龙,热闹异常。

店铺里、道路旁、地摊上,到处都摆满了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水果商们把贮藏保鲜的苹果、葡萄、雪梨、石油、哈密瓜一并搬了出来,希望卖个好价钱。

  这天晌午,阿凡提忙完了半天的活计,也骑着毛驴赶集来了。

阿凡提以聪明能干、正直仗义闻名遐尔,谁个不认识?

一路上,他不住地和熟人、朋友打着招呼。

忽然,听见有人高喊他的名字,阿凡提回头一看,原来水果店老板艾山。

此人奸诈贪婪,不仅常用假冒伪劣商品坑害顾客,还专门放高利贷剥削百姓,是个人人痛恨的坏蛋。

阿凡提早就想教训教训这家伙,可就是没有遇上机会。

这时艾山正拿着秤杆坐在两大筐葡萄跟前发愣。

一筐是紫葡萄,标价为2元1斤;一筐是青葡萄,标价为1元2斤。

只是问的人多,买的人少。

  “阿凡提大哥,如今做点生意真不容易呀。

您看,我在这捱了一上午,还没卖出几斤葡萄,现在紫葡萄和青葡萄都还剩下60斤,不知要卖到何时呢!

”艾山其实想央求阿凡提帮他出个推销葡萄的点子,又不好意思说。

  阿凡提听出了弦外之音,心想:

这家伙正好送上门来,使个办法叫他亏点钱吧,也让大伙儿出口气。

就来到水果摊前对艾山说:

“啊,艾山老弟,你可真笨!

紫葡萄虽甜,但价格贵,青葡萄虽便宜,却味

  道酸。

何不把两种葡萄掺在一起,按3元3斤出卖,也就是每斤1元,这样不是既好卖又省事吗?

  艾山一听顿时眉开眼笑,连忙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阿凡提大哥真是聪明,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于是艾山按阿凡提的办法出售葡萄,果然买的人多了起来,不多时,120斤葡萄卖光了。

  可是,当艾山清点卖得的钱数时,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如果按照原来的价格卖,紫葡萄应该卖2元×60=120元,青葡萄应该卖1元×=30元,一共应该能卖到120元+30元=150元,可现在卖得的钱却只有120元,怎么少了30元呢?

他猫腰瞪眼在葡萄摊前转来转去,找遍了每个角落,也不见丢失的30元钱。

最后才悟到是让阿凡提给捉弄了。

当他想追上阿凡提问个明白时,阿凡提早已骑着毛驴走得无影无踪了。

第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

  作者:

chunyu发布会员:

admin版权:

原创发表日期:

2014-6-19阅读:

1069次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三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

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

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

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

  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

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

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

又如:

布置学生;,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

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过程如下:

  1、说关系。

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

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脑中对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2、猜老师的岁数。

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

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

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

引出是关系。

  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

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

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

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

  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

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

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因为路程一定,所以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甲与乙的速度比是3:

5,那么他们的时间比就是5:

3;反之,如果两人都跑5分钟,这时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

5.这样,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观表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了再如,应用题训练也应着眼于.这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了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问:

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

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

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

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体验数学的价值。

第四篇:

五年级数学论文

  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难点教学

  十八集小学肖巧英

  一、教学难点的含义

  什么是教学难点?

有学者认为,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清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内容。

也有的学者认为,数学中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

按笔者的理解,教学难点可以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来确定,也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原理、定律法则、公式等知识可以认为是难点,对于那些应用基础知识去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感到困难,或是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难以内化的知识也可以认为是难点。

  需要说明的是,难点不一定是重点,重点也不一定是难点,而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这个班级是难点,而在另一个班级则不一定是难点。

  二、教学难点的产生

  现代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认识其新知识的过程中,伴着同化和顺应,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再构的过程。

  从认知发展理论来分析,在教学时,如果所学习的内容能通过学生的思考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容易理解。

如果所学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信息产生冲突,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需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种通过顺应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知识则比较困难。

因为认知结构本身也有一种定式,这种定式的消极作用会阻碍认知的飞跃,从而造成学习新知识的困难,形成教学难点。

因此,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还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决定于教师、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当然,在同一个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同化和顺应往往同时进行,难以截然分开。

由于学生个体数学认知结构的差异,教学难点的形成也必然存在差异,在实际操作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灵活确定教学难点。

  三、教学难点的突破

  1、启发讲解法。

就是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教师有必要进行有意义的“讲”。

要特1

  别注意的是,这里的“讲”不是“灌输”,而是“启发讲解”,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

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苏教版课改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找规律”,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是植树的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运用启发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

  师:

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图中的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

按一只兔子接着一个蘑菇的规律排列。

  师:

你说得真好!

这是一种间隔排列问题,第一是兔子,最后也是兔子,像这样兔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兔子看作“两端的物体”,蘑菇排在中间,我们把蘑菇看作“中间的物体”。

  师:

谁来说说兔子有几只?

蘑菇有几个?

  生:

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

  师:

我们再来看这里的篱笆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中两端的物体是什么?

中间的物体是什么?

  生:

两端的物体是木桩,中间的物体是篱笆。

  师:

数一数,木桩和篱笆各是多少。

  生:

木桩有13根,篱笆有12块。

  师:

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生:

两端的物体是夹子,中间的物体是手帕。

  师:

夹子和手帕各有多少?

  生:

夹子有10个,手帕有9块。

  师:

请同学们将刚才观察的三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的个数分别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师: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

我发现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师:

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生:

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找到了规律,教学难点也由此突破。

  2、演示实验法。

即运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攻破教学难点。

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从动2

  态的操作过程中观察思考,从而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

“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有一段半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完全浸没在水中,当钢材从水中取出时,桶里的水面下降5厘米。

这段钢材有多长?

”这道题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钢材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水下降的体积。

如何在“钢材的体积”与“水下降的体积”这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将一段圆柱形钢材放进一个盛水的圆柱形烧杯里,使圆柱形钢材完全浸没在水中,让学生观察演示过程,教师将钢材从烧杯中取出,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过程,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在没有拿出钢材时,水面在什么位置?

当拿出钢材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钢材的体积与水下降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钢材取出后,烧杯里的水下降了的那一部分是一个小圆柱,而这个小圆柱的体积与圆柱形钢材的体积相等。

这样学生顺利解决了圆柱形钢材的体积问题,进而迅速求出了钢材的长:

3?

郾14×302×5÷,问题迎刃而解。

  3、运用比喻法。

有些基础知识,学生虽然能记住,也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让他们说出其中的道理,有时往往表述不清楚,这说明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为此,我在教学时常常运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对于“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有时还会混淆。

为使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我先让学生求出x+20=100,23x=69,x-13=50中x的值,并将求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引导学生观察各等式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抽象出“方程的解”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说明像刚才求未知数的过程,就叫做“解方程”。

最后启发学生说出完整的概念。

接着边打比方边演示,将一块小石子放在天平的一边,要想知道它的重量是多少,就需要打开砝码盒,找出与小石子重量相等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另一边,使之左右平衡。

那么,10克砝码便是“方程的解”,而开盒找砝码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4、变换叙述法。

即运用变换叙述形式的方法来降低难度,攻破难点。

我们经常说“思维定式”,确实,学生有时会有一种固化的思维,对于某些“标准形式”的问题,都能顺利解决,而对稍有变化的材料则出现困难。

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如果能及时变换叙述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他们就会从中得到启示,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完成。

两队先合修若干天,剩下的工程甲队又用了5天完成了全工程。

甲乙两队合修了多少天?

”学生对题中的表述比较难理解,给解题思路带来了干扰。

为攻破难点,可将此题的叙述形式变为: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完成。

现3

  在由甲工程队先修5天,剩下的由甲乙两队合修,甲乙两队合修了多少天?

  显然,尽管这两道题的表述形式不一样,但是实质是一样的。

因此,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5、设数计算法。

即运用设数举例的方法,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

有些题,看上去似乎缺少条件,从而给解决问题带来了难度,这时如果运用设数的方法,便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

“甲数比乙数多25%,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

”可以设乙数为100,则甲数为100×=125,这样乙数比甲数少的百分率很快可以求出:

÷125=0?

郾2=20%。

当然,有些题我们还可以直接用字母来表示要设的数。

  如:

“一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平均成绩是78分,男女生的平均成绩分别是75?

郾5分和81分。

这个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

  我们可以设男生为x人,女生为y人,则75?

郾5x+81y=78(x+y)化简得3y=2?

郾5x,也就是x∶y=6∶5,即这个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6∶5。

  6、画图观察法。

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攻破难点,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

“甲乙两人各用一定的速度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离甲出发点a地500处。

相遇后各人再继续前进,到达对方的出发点后再折回,第二次相遇在离乙出发点b地300米处。

两地相距多少米?

  画出下面的线段图,就会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人走一个全程,甲行了500米,在整个过程中,甲乙两人共走了3个全程,也就是甲走了米,还多300米,所以两地相距500×3-300=1200米。

  7、比较分析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

  例如:

求下面这个图形的周长

  许多学生觉得这道题还缺少条件,一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可呈现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对比两个图形观察思考:

比较这两个图形,你觉得要求原来这个图形的周长,可以怎么求?

然后进行动态演示,将两条水平的线段上移,使之与最上面的一条水平线段相连,再将两条竖着的线段右移,使之与最右边的一条竖线段相连。

到此,学生茅塞顿开:

这个图形的周长可以这样求出:

×2。

  8、巧用转化法。

所谓转化,就是把原问题尽可能转化为能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

它的特点是化难为易,化一般为特殊,化特殊为一般,化复合为单一,化隐蔽为外显。

因此,4

  适时恰当运用转化的方法,不但可以攻破难点,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而灵活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有一个古代经典题:

“传说阿拉伯有一个富商,临终时留下遗嘱:

我死后把17匹马分给三个儿子。

大儿子分得马总数的,二儿子分得马总数的,三儿子分得马总数的,但不允许将马杀掉,也不允许将马卖掉。

富商去世后,三个儿子和亲属都无法分这些马。

现在请你帮分一分这些马。

  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想到“借来一匹马分”的思路,将会出现分到的结果不是整只数的结果。

为此,我作了如下提示:

能否将题中的三个分率转化成与比有关的形式呢?

接着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大家的努力下想到了假如借来一匹马则可将这个题中的三个分率转化为比,即三个儿子分得的马匹数的比是∶∶=9∶6∶2,再用按比例分配思路解决问题:

大儿子得17×=9,二儿子分得17×=6,三儿子分得17×=2

  在数学教学中,攻破难点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善于思考,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就会攻破教学中的难点。

第五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

  教学论文

  抓好基础知识,重视培养思维能力

  2014.1.151

  抓好基础知识,重视培养思维能力一、基础知识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某一新的知识点往往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发

  展和延伸,同时又是后一部分知识的基础。

就课本上新知识点来说,一般包含着许多旧有

  知识。

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

  积极性,又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如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没有变,仍是求几

  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教学时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学生是容易理解的。

在讲例

  1前我们可以提出:

4个2是多少?

用加法如何计算?

用乘法如何计算?

此时我们可以提问:

  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

4个2/9是多少?

用加法如何列

  式?

用乘法又如何列式?

学生列出(2/9)+(2/9)+(2/9)+(2/9),(2/9)×4。

因为做分数加法时是以

  原来的分母做分母,分子部分是相同加数求和,所以(2/9)×4=(2×4)/9=8/9;引导学生观

  察算式得出:

分数乘以整数的方法是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册分数除法中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教学时可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引入,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2.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转变阶段,仍应重视运用实物、教具、

  学具进行教学,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

  第一次接触的立体图形,如果空间观念不强,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就会混淆。

  教师要重视实物、教具的演示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