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中国玉文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4883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章中国玉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9章中国玉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9章中国玉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9章中国玉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9章中国玉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9章中国玉文化.docx

《第9章中国玉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章中国玉文化.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9章中国玉文化.docx

第9章中国玉文化

第9章中国玉文化

9.1概述

玉石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长河中占有显著地位,它源远流长,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民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相当一批文化、历史、政治等著作,产生了丰富的与玉相关的思想、文化和制度,这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构成了中国独有而且光照世界的文化分支──中国玉文化。

可以说,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科学、艺术、政治、道德、法律、宗教、民俗等发展的综合和浓缩。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地学》中提出:

“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1976)。

这一评语,反映了玉在中国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地位。

令人遗嘱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尚未对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玉文化的内容予以认真总结、归纳、提高和发扬光大。

至今为止,论述玉文化的专著相当缺乏。

从历史上看,除《周礼》、《仪礼》和《礼记》外,以后历代王朝组织文人编写的巨型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清代的《渊鉴类涵》等等,其中虽然专列了“宝玉”的篇目或编辑了宝玉的内容,但这些书多属资料的堆积,而且内容雷同。

当然历史上也有过许多关于古玉的专门著作,如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元代朱德涌的《古玉图》,清代瞿中溶的《古玉图录》,吴大徵的《古玉图考》,但同样主要以描写玉的形制为主,玉文化方面的涉猎甚少。

近代出版了不少关于玉的著作,如章鸿钊的《石雅》,那志良的《古玉鉴裁》,张寿山的《中国历代玉器鉴赏》等等,或话今证史,或查考古制,或采集民俗乡风,或探求玉料的科学属性,但都不以玉文化为其主要内容。

姚士奇所著的《玉宝和中国玉文化》和桑行之编的《说玉》对玉文化进行了专门论述,但尚未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

因而造成了世人琢玉、佩玉和赏玉往往只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较少追求它的文化内涵。

形势软为严峻,中国玉文化这一特有的中华文化分支存在被人遗忘或歪曲的危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走向深入,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玉器生产的规模和意义已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品种、题材、工艺等也有很多创新。

但就玉的理论探讨而言,许多方面尚是空白,这种状况不但阻碍了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世界的步伐,而且对于我国玉石行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阻碍作用,玉石行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再有,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角度出发,国际宝石学家对中国玉文化十分关注,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玉文化也很向往,怀有浓厚兴趣,但我国至今尚无专门著作向全世界系统阐述中国玉文化,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着力于宝石鉴定和使用的宝石学诞生于西方,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现代宝石学不像中国玉文化那样有那么多的故事和传说流传于世,有那么深遂的文化内涵。

由此看来,进行“中国玉文化”的发掘和探索,不仅能推动中国玉石学研究的进展,而且对于世界宝石学也将是重要的补充。

作为玉石学的入门教材,本书虽然不能全面对中国玉文化展开论述,但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并将其重要性展示给有志于发扬光大中国玉文化的青年学生和仁人智士,只要我们有一代一代的人对这一重要问题高度重视,并不断研究和探索,曾经统治中国数千年的中国玉文化就一定会重新焕发耀眼的光辉,受世界人民接受和欢迎。

9.2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9.2.1什么是中国玉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于锦锈,1994)。

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玉石的开发利用、生产技术、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形态、思想意识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

中国玉文化的根源可追溯到山顶洞人时期,当时已具有原始石崇拜的内涵,山顶洞人染成红色的小砾石、穿孔石珠和石坠等辟邪物等可称为灵石玉的远祖(于锦锈,1994)。

石器时代,玉的本身就有双重性,即美的装饰性和社会功能的神秘性,就是说,玉器不但是美的饰物,同时还是一种礼仪的体现,它标明着持有者的身份和地位。

随着交换的发展,玉石又有了财富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玉曾是生产的工具,如刮削器、石核、玉刀、玉斧等。

直到青铜制造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玉作为生产工具的地位才逐步退位。

但我国很长一段历史都是玉和青铜器来书写的,而且玉器非但没有因青铜器和后来铁器的出现而衰弱,相反却更加走向了繁荣,它从金缕玉衣,走向玉牒、玉玺、玉佛、玉香炉、玉镇、玉符等,从而形成了发达的玉文化。

玉也是财富的象征,盘庚把贝和玉连称。

后世流行的“宝”字是“王”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它的不可替代价值的体现,所以,古代玉璧价值连城,为了占有它,统治阶级不惜去发动战争。

在古代,玉器还充当着乐器的功能。

原始人可能把石片悬在树枝上,敲打出声作为传递信息的器物,发现了石声十分悦耳,也可能在山中听到磐石在风中的响声受到启发而发明了石磐,后来发展到玉磐,定出音阶,成为乐器。

这也证明华夏祖先较早地看到了玉石的另一面。

由于玉石的杂质较少,被撞击时,不但声音悠扬,而且能传递得很远,所以中国人至今仍欣赏“玉振金声”。

玉又代表权势。

玉大多被王侯将相所拥有,王执大圭、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等就是典型的证明。

秦代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皇帝寿昌”,谁得到它,谁才能算是真命天子,被公认为传国玺。

《汉书》日:

“初,高祖入咸阳,得秦玺,乃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日传国玺”。

这块玉玺代代相传,而且后来只有损了一角的那块才被公认是真的。

虽然传国玉玺因战乱失传,但是具有徵信作用的御玺一直代表国家和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标志(郭福祥,2006)。

在古代中国,玉更多的是用于统治者祭祀等大礼上的标志和信物。

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昭示等级、尊严的作用,同时还和意识、精神联系在一起,因而人们给玉以代表精神的德性,玉的晶莹、纯洁、温润、坚硬等都被附以各种高尚的解释,玉的“五德”“九德”等说都是这方面的集中表现。

9.2.2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是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和劳动创造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其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才能把握。

下面提出若干方面供读者参考,主要以抛砖引玉为目的。

1、中华民族先民对美的原始追求

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的主要特征是器物经过打磨和穿孔,达到既实用又美观的效果。

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

尽管这些玉器的制作工艺还极其简单,但是中华先民们竟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

从历史学的观点看,这种创造应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

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着美的原始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

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的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

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

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些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先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

大量中国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变化,起着新的作用,终于孕育出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由于玉在中国玉文化中是美丽、宝贵、高尚、贞操、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广泛地为文学家作为描述、比拟、形容美好事物之词,使很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如玉被用来形容人体之美,玉容、玉面、玉貌、玉色、玉手、玉体等。

白居易《长恨歌》有“玉容寂寞泪阑干”以及梁简文帝《乌栖曲》有“朱辰玉面灯前出”的描述等;“玉人”本来是指专门制作玉器的人(见《周礼•考工记》)。

后来,则称美女为玉人,如杜牡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便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韦公远,2002)。

2、玉图腾与中国玉文化

根据姚士奇先生的研究,中国原始社会曾存在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刻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姚士奇,1990),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山海经》中《北山经》有这样一段叙述:

“凡山次三经之首。

自太行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

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甘祠之,皆用一藻之。

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深而八足蛇尾。

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

”十四神“载玉”,“皆玉”。

一群人以共同的玉装饰为标志,并作为祭祀崇拜之物,这应该认为是图腾标志的一种。

据《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那里生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

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

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

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

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

这也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远古时期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

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

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3.世系英雄与玉文化

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

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

例如炎帝神农是开创我国农业耕作的始祖。

传说炎帝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

”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

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

轩辕黄帝:

传说是他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

传说中,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诡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拾遗记.轩辕黄帝》),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

唐尧:

他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

夏禹:

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

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

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4.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

巫术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

“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

”就是证明,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

而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尚书·舜典》曰: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开始狂热地舞蹈。

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及“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

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

前者为文学艺术,后者是行政典章。

玉从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

9.3玉文化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玉文化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推动着国家的产生,并与国家政治理论融为一体。

9.3.1国家的产生与中国玉文化

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取决于许多因素,但玉在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玉文化在古代文明社会产生中具崇高地位

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他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

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其地位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

2、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

历史学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也经历了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以及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经历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演化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

在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

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但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

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意识发展的进程。

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

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尚书》中有很多描述。

3、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

由于玉石珍贵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

4、玉文化渗透到中国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

而在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玉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和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鲜明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

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

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

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他材料制作的工艺品或艺术品,它最易为古代国家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

客观上,只有玉器具有较早地登上中国古代国家政治舞台的条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玉器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多,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

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中国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溶进了玉文化的内容,并在中华民族先民建立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3.2中国玉文化与古代国家政治理论的联系

中国玉文化与中国古代国家政治间具有深刻的联系,中国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就是其明确的反映,因为这些概念和学说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

姚士奇(1990)将中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①就地位来说,玉被推崇为万物主宰;②就成因来说,玉被解释为天地之精华;③就礼仪来说,玉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④从主要功能来说,玉被说成能够避邪除崇,延年益寿。

就其实质而言,这一整套的玉石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是奴隶主及封建帝王、士大夫阶层的形象。

是统治阶级的自我写照,说穿了,玉的理论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理论。

1、万物主宰说

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

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

《说文·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注也。

”董仲舒也说: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

而参通之者,王也。

”《说文·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王海秀等,2004),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

另外“皇”字是“白”和“玉”的组合,而白玉(特别是羊脂玉)是古代玉器制作中最好的玉,表达了与“王”字同样的含义。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秒,意味深刻。

许多经学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

《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勾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2、天地之精说

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

这一学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曰:

“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

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

”《白虎通义·考黜篇》云:

“玉者,德义之至也,故为阳之精。

”《财货源统》曰:

“玉,天地之精也。

有山元文者,有水苍文者,有白如截肪,赤如鸡冠,黑如纯漆,黄如蒸栗者。

”《玉纪》曰:

“玉为阳气之纯京体,属金,性畏火”……

3、道德楷模说

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本身所固有的矿物岩石品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

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

典型的有《说文解字》释玉为:

“石之美者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行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礼记·聘义》中:

“子贡问于孔子曰:

‘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

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

’孔子曰:

‘非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技,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君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也,道也。

诗云: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故君子贵之也。

’”

《礼记·玉藻》中说: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

”……。

4、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

玉能辟邪除崇这一说法的论点是,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成供人使用的佩饰、器皿或专门器物(如玉辟邪),可籍以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崇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

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

例《山海经》中载:

“密山出丹水,中多玉膏。

其源沸汤,黄帝是食。

玉膏所出,五色乃清,五味乃馨。

黄帝乃取山之玉荣而投钟山之阴。

瑾瑜之玉,坚栗精密,润泽而有光。

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

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又如《拾遗记·高辛》载:

“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孟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

延年益寿这一说法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

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概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

东晋葛洪著《抢扑子》,其中《仙药》一卷说:

“玉亦仙药,但难得耳。

”又说:

“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等等。

玉在我国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从妇好墓出土玉器中就可得到充分体现。

1975年至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河南省安阳县挖掘出来一座至今为止最完整的殷王室墓葬──妇好墓。

妇好墓共发掘随葬器物1600多件,其中有玉器750余件,其中礼器160多件,仪仗器60多件,实用工具类60多件,装饰与艺术品300多件。

跟其他铜器、骨器、蚌器相比,玉器所占的比例最大,制作精细,技艺高超,是一座为我们展现极其华美古玉器的博物馆,今天的目睹者大都为之惊叹不已。

要认识妇好墓玉器随葬品的意义,必须先知道妇好其人。

据历史考证,妇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庙号“妣辛”。

其人之名多见于卜辞之中,约死于公元前13世纪。

武丁是殷王朝著名的国王之一。

妇好不但身为武丁的配偶,而且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特别是在武丁主持的各种征战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她曾多次担任将领,帮助武丁征集兵员,曾带领和指挥部队参与了一系列战斗,东征夷方,北征土方,西降羌族,西南平巴等。

是一位开疆辟土、战功卓著的女将军。

因此,她曾受到土地赐封,甚至还取得代表商王主持祭祀的待遇。

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殊荣。

妇好死后,武丁为她举行了各种祭祀,进行了厚葬,并按当时的习俗,将她许配给已死的祖先和上帝做妻子,称之为“冥妇”。

这是一种很高的礼遇。

从妇好墓出土玉器的品种和数量看,至少说明以下几点:

(1)在古代国家政治中,最重要内容是“礼”,而玉礼器是最重要的载体。

(2)妇好墓玉器图案来自于妇好所征服各民族,这隐约显示了对其他民族所进行过的吞并和征服的情况,显示着其生前统治的范围、财富的占有和地位权力。

(3)妇好墓玉器装饰类与艺术品类所占数量最大,这与当时的上层建筑相对应,也是当时政治的一种特殊体现。

9.4玉文化与中国的文学和历史著作

中国玉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和历史著作影响极大。

在汉语词汇里,以“玉”为词根的词最多,达1268个(唐瑛等,2002);有许多与“玉”有关的美妙成语及词句;特别突出的是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山海经》、《拾遗记》、《三礼》和《红楼梦》等。

9.4.1玉文化与《三礼》

《三礼》是《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总称,所叙述的内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是当时社会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等的最高训条。

它包含有当时帝王贵族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礼节和仪式,也包含有建立这种教条的指导思想。

“礼”在当时是用来巩固统治的严格制度,在后世则一直为封建伦理的依据。

《三礼》对中国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道德规范仍有重大影响。

在这样重要的《三礼》中关于玉的论述相当多,可以说是《三礼》的重要内容,例如仅以《周礼而论》,玉的规定达数十条,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关于我国古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方面的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献。

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诸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包括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表示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王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等。

正因为《三礼》对玉的关系极大,姚士奇(1990)提出了“三礼玉论”的观点,并将其主要内容归纳为下列几方面。

1.管玉机构

(1)玉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为王权政治服务的专职管玉的机构。

《周礼》明确规定,玉府属于天官,共由78人组织。

“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对玉府藏玉的用途:

《周礼》也说得很清楚,“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斋则共食玉;大丧其含玉复衣裳角枕角泗;若合诸侯则共珠磐玉敦;凡玉之好赐共其货贿。

(2)典瑞:

周制官名,隶属于春宫,专门管理玉瑞和玉器。

按《周礼》的说法,“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辩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

”意思是说典瑞负责王公大臣所执的玉瑞及礼神玉器的保管,辨别它们的名称、形制及各个不同的用途。

(3)追师:

周制官名,专门负责掌管贵族女官命妇的冠冕首服。

(4)弁师:

弁师是属夏,其性质同追师,所不同的是追师系掌管女服,而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