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市中考试题分析.docx
《安国市中考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国市中考试题分析.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国市中考试题分析
安国市2008年中考试卷分析
安国市教研室
二○○八年八月
前言
河北省2008年中考试卷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充分发挥了中考的诊断、评价功能,对初中教案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对中考试卷的准确分析无疑是把握课程改革方向最直接的途径,只有对中考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明确中考试卷的命题原则、方法和考试规律,从而把握中考改革的命脉,把握中考的走向。
教研室对《河北省2008年中考试卷》和《安国市2008年中考生物试卷》进行了认真研究、量化分析、客观评价,并结合安国市教案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案建议。
我们希望这本《安国市2008年中考试卷分析》,能促使老师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标精神,吃透教材,把握学科精髓和实质,更有效地实施教案。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对试卷的分析难免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广大教师批评指正。
二○○八年八月
河北省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安国市教研室王晓秋李保
河北省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严格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08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语文》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稳中有变,变中求进”的命题原则,总体难度比往年适当降低,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试卷科学简约,重点突出,仍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构成,分值分别为19分、51分、50分。
试卷学科特点鲜明,在不少题目上富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①回归课本,强化基础;②阅读漫画,形式新颖;③文言链接,课外延伸;④深入文本,注重能力;⑤选题作文,贴近生活。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1~5题19分)
第一部分主要考查识字与写字能力;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以及现代诗文中名句名篇的默写和理解运用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
分值由06年的15分增至07年的18分,今年增至为19分。
从分值的变化可见,语文中考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力度在逐年加大。
试卷再现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侍(shì)候波澜(lán)屏(píng)障阴风怒号(háo)
B.簇(cù)拥痴(zhī)心赏赐(sì)繁花嫩(nèn)叶
C.庇(bì)护皱(zhòu)纹间(jiàn)或清荣峻(jùn)茂
D.喧(xuān)哗潮汛(xùn)惋(wǎn)惜优劣(liè)得所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萧索急躁卖弄阴天弊日B.侥幸鄙夷肯切温故知新
C.书籍摇蓝隔膜无人问津D.绝境宽敞静默门庭若市
答案:
1.B“痴”应读“chī”“赐”应读cì
2.D(A“隐天弊日”应为“隐天蔽日”;B“啃切”应为“恳切”;C“摇蓝”应为“摇篮”)
考纲要求:
认识3500个常用字,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识字能力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写的能力。
写字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认清字形并正确、端正、整洁的书写汉字的能力
题型:
以主观性试卷为主,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试卷分析:
今年的语文试卷体现了回归课本、强化基础的命题思想。
试卷第1、2题分别为字音辨读和错别字辨析题,首次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增加了覆盖面,分值由往年的2分增至4分。
试卷共涉及16个汉字的读音,40个汉字的字形。
字音辨读中,包括多音字3个,易读错字13个;错别字辨析中的汉字多为形似字、形声字。
这些词语均出自课本,共涉及《春》、《济南的冬天》、《故乡》、《孔乙己》、《范进中举》、《木兰诗》、《口技》、《〈论语〉十则》、《三峡》、《桃花源记》等近20篇课文。
这两道题意在引领对课本教案的回归,加强对识字写字这一基础的考查,以利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案。
试卷再现
3.请对下面的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4分)
①为了预防大灾之后不出现大的疫情,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修改意见:
②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M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修改意见:
答案:
①去掉“不”或把“预防”改为“确保”。
(2分)②把“销售、使用、生产”改为“生产、销售、使用”(或把“生产”放在“销售”前面)(2分)(将修改正确的句子抄下来得满分)
考纲要求:
借助基本的语法知识,辨析并修改常见病句。
试卷分析:
修改病句考查了词语搭配不当和语序排列不当两种类型,分值由过去的1-2分增加到4分,这将进一步引领加强语法运用教案,培养学生语言的实践能力。
而且试卷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增强了时代感。
试卷再现
4.用课文原句填空。
(每空1分,共5分)
①俱往矣,,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
①数风流人物②人有悲欢离合③绝胜烟柳满皇都④芳草鲜美
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每空1分,有错改空不得分)
考纲要求:
默写并理解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默写并理解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试卷分析:
2008年的诗词背诵部分由07年的7分降至5分,并强化了对名篇名句的考查。
今年没有根据要求写句子的题型,但并不代表此类题型失去了生命力。
2007年对现代文《春》中的名句进行了考查,在此基础上,今年考查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
这将继续引领广大学生背诵现代诗文名篇名句,进行语言积累,为阅读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试卷再现
5.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共6分)
①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4分)
答:
②漫画中的老爷爷许的“愿”是什么?
(2分)
答:
答案:
(6分)①示例:
这是一幅题为“爷爷,生日快乐,许个愿吧!
”的漫画:
画面中间是插着蜡烛、写有“2008”字样的蛋糕;(1分)左面是三位胸前写有“中国队”字样的运动员;(1分)右面是一位头发稀疏、带着眼镜的爷爷;(1分)画面上方是老爷爷所想的一位手举鲜花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的运动员,他身后是悬挂的五星红旗。
(1分)(意思对即可)
②示例:
希望中国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多拿金牌,为国争光。
(2分)(意思对即可)
考纲要求:
说明、归纳图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信息,并能形成自己的认识。
试卷分析:
阅读图表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
这道题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填补了我省语文中考长期没有图表的空白。
此外,以往的作文试卷大多要求写记叙文,个别写议论文,考生的说明能力得不到培养与展示,该题“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这就需要考生抓住漫画的特点,按空间方位顺序进行说明。
这样则弥补了试卷对说明性文字表达检测不足的缺失。
此外,该题作为一道有关北京奥运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试卷,注重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领考生关注国家大事。
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中考没有涉及到的考点:
识记《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知识;能根据要求仿写句子;口语交际;根据提供的资料,设计活动的简单方案;根据要求提取文字材料的重要信息等。
第二部分(6~23题51分)
试卷再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10题。
(13分)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
①环滁皆山也环: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③野芳发而幽香发: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译文:
8.选文在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醉翁亭”等景物(2分)
9.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内容。
(2分)
答:
10.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分)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
①【记】指《醉翁亭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
答案:
6.
(1)围绕(环绕)
(2)情趣(意趣、兴趣)(3)开放(开)(每词1分)7.(3分)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名谓翻译正确,各得一分。
全句翻译通顺得1分)8.(2分)琅琊(山)酿泉(答出一处得1分,“琊”写成“邪”也可得分)9.(2分)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答出“山中景色”、“出游之乐”意思的,各得1分)10.(3分)《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考纲要求:
文言文阅读材料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为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4.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5.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试卷分析:
08年文言文阅读除了延续考查实词、译句、概括要点和分值13分外,今年的试卷有很大突破。
试卷第10题是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的一道链接题,节选了课外《滁州志》中的一小段文字,这段文字比较浅显,并且对考生没学过的词语加了注释,便于考生阅读。
此题将文言文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使考生对《醉翁亭记》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课内内容得以拓展延伸,考生能力得以迁移彰显。
这符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与学生文化学习发展的需求。
这又是一道全新的试卷,将改变我省文言文教案与考查的现况,给文言文教案注入新的活力。
考纲要求:
(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理解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感情。
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出看法或疑问。
试卷再现
(说明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4题。
(10分)
太空”清洁工”
①辽阔的太空,有很多人造航天器围绕着地球运行。
有的卫星帮助飞机和轮船确定方位;有的卫星观测着气象变化;有的卫星维持四面八方的通讯联络。
另外,太空望远镜、空间轨道站日夜不停地探索着宇宙奥秘,进行着科学实验。
②这些航天器从设计、制造到发射上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行中哪怕出一点小问题也会造成难以估价的损失。
可是偏有一些捣蛋鬼不时威胁着它们的运行安全。
这些捣蛋鬼就是讨厌的太空垃圾。
③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
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能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得遭殃。
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因为外曾空间空气稀薄,阻力很小,它们可能绕地球飞行很多年也不会坠入大气层烧毁。
④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专门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清洁工”,它可以帮助解决太空垃圾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
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
它装有四台摄象机,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
一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近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慢飞行速度,在中立的作用下降低高度。
一旦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剧烈的空气摩擦而产生的高温就会将它们一同烧毁。
从地面上看,就像天空坠落的流星一样,假如垃圾的体积太大,来不及在大气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降落时间,让它的残骸掉到沙漠或海洋中,既不再威胁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
⑤有了太空”清洁工”,外层空间会干净许多,航天器的运行也安全多了。
但现在的做法还是让”清洁工”和太空垃圾同归于尽,虽然造价不算太贵,但是清除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合算。
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使它能够在消灭掉一个太空垃圾以后再去寻找别的垃圾,多完成一些清理工作。
1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分)
答:
12.结合选文第③段内容,说明什么是“太空垃圾”。
(2分)
答:
13.选文第④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
答:
14.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从选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答案:
11.2分,太空“清洁工”(如答成“太空垃圾和太空清洁工”的1分)
12.3分,示例一:
“太空垃圾”是指残留在太空中的报废卫星、因发射失败而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以及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示例二:
“太空垃圾”是指遗留在太空中的失去地面控制的航天器以及火箭残骸。
(意思对即可)13.2分,太空“清洁工”的特点(1分)及其用途(功能、功用)1(如答成“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得1分)14.(3分)示例:
“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得遭殃。
”(1分)这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垃圾”的危害。
(2分)(选出语言生动形象的句子得1分,分析恰当得2分)
试卷分析:
《太空“清洁工”》是一篇生动活泼的科技说明文,它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08年说明文阅读除13题与07年第10题均考查“主要内容”外,考点不重复。
第11题“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考查“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12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加以概括。
第13题“简要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考查的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第14题“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意在让考生从语言角度选句体味感悟:
往往枯燥的说明内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产生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注重考查局部赏析、品味语言的能力和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说明文语段的4道题考查重点也比较清晰,难度适中,对今后的教案指导性较强。
在平时教案和复习备考中,可以遵照说明文要点。
说明文结构、自述的好处、引用故事的作用、分析品味语言。
试卷再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8题。
(10分)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
“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
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
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
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
“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
哪有这么快?
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
学习是急不来的。
为什么?
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
比方学游泳。
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
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
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
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
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
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
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
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
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
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
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
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
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
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
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
错别字怎么来的呢?
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
不见得。
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
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
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5.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答:
16.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为例,论证了的观点。
17.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答:
18.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3分)
答:
答案:
15.(3分)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答成“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也可得满分)16.(3分)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1分)学游泳;(1分)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
(1分)(意思对即可)17.(3分)强调了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
(意思对即可)18.(3分)示例一:
课外阅读;(1分)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
(2分)示例二:
写字潦草;(1分)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苦恼。
(2分)(可一举好习惯,也可一举坏习惯,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
试卷分析:
议论文阅读材料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经典文章《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该文内容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紧密相连,语言明白如话,说理深入浅出,有助于考生提高“学习语文就得下工夫,养成好习惯”的认识。
15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难道不大。
16题根据议论文第一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考生只有深入阅读此段以及全文,整体联系,认真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思路并提炼概括,才能作答。
第17题实际是考查“反复”突出强调作用。
起突出强调作用的方法:
排比、反问、对比、反复、夸张、独立成段、双重否定、特殊句式。
第18题:
“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该题要求考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体验式阅读,考生须读懂文本,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推文及己,方可作答。
试卷再现
(记叙文阅读)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3题。
(16分)
小扇轻摇的时光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能回乡下住几天的。
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面种一些。
待得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碧润可爱地在地里面躺着,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
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
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
“你再不回来,那些瓜都要熟得烂掉了。
”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
遂带了儿子,冒着大太阳,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都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了,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
远远地就笑着递过话来:
“梅,又回来看妈妈啦?
”我笑着应。
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
“这孩子孝顺,一点不忘本。
”我心里面刹时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一看,竟被村人们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的把瓜摘下来,放在井水里面冰着——那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
母亲又把家里惟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母亲兴奋地说:
“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
”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
“好。
”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
“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
母亲就惊诧地问:
“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
儿子不屑了,说:
“大电扇算什么?
我家有空调。
你看你家连卫生间也没有呢。
”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
“妈你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
母亲没再说什么,一头没进厨房间,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房内,有些内疚地说:
“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儿热坏了。
”
我笑笑,执意要坐到外面纳凉。
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
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
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
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
月亮升起来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
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流萤。
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他怀恋的旧时光。
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要睡过去了。
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
“冬英你还记得不?
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
“她死了。
”母亲语调忧伤地说:
“早上还好好的呢,还吃两大碗粥呢。
准备到田里面锄草的,还没走到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
“人啊!
”母亲叹一声。
“人啊!
”我也叹一声。
心里面突然警醒:
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
暗地里打算好了:
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日,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19.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4分)
答:
20.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2分)
答:
21.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
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2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答:
23.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
为什么?
(4分)
答:
答案:
19.(4分)一是指充满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2分)一是指与母亲享受的美好时光。
(2分)(意思对即可)20.(2分)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意思对即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