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何坝的专栏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444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给何坝的专栏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写给何坝的专栏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写给何坝的专栏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写给何坝的专栏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写给何坝的专栏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给何坝的专栏报.docx

《写给何坝的专栏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给何坝的专栏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给何坝的专栏报.docx

写给何坝的专栏报

 

【活动概况】

7月18日,甘肃农业大学赴陇南灾区重建调查暨“与希望同行”义务支教服务团抵达“5·12”地震灾后重建重点县陇南市西和县的何坝镇,开始了为期7天的甘肃省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期间,团员们按照事先制订的计划,向西和县何坝镇居民发放灾后重建调查问卷150份,并回收有效问卷140份。

此外,服务团对何坝职业技术中学初一级600名新生进行了义务支教,在支教过程中,团员们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任课态度,帮助学生完成了各门功课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的过渡,并积极与校方接洽,利用专业知识,带学生们进入多媒体教室进行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导学,并将“低碳”、“环保”等理念带给当地的农村学生。

同时,服务团组织学生们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与学生们一起,体验寓教于乐的喜悦。

 

服务团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赴陇南灾区重建调查暨“与希望同行”义务支教服务团,是在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总支的指导下,由在校大学生自发成立的支持灾区重建的志愿者组织。

活动背景及出发点

陇南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与四川相邻。

5·12汶川地震给陇南市带来了深重的影响。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进行,社会各界对于这块山水宝地的新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灾后人民的生活状况更牵动着每一颗充满爱的心。

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

今天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陇南市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务支教的动力所在。

“与希望同行”服务团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调查5·12汶川大地震后我省陇南重灾区重建情况的基础之上,对当地贫困山区学生进行义务支教,为我国落后地区发展与重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团队组成

指导老师:

罗奎(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团长:

龚亚星

团员:

刘晓敏席文王骞孙珂兰宝林

张正发刘芳芳赵永刚郭东虎

团员支教心得

爱与希望

◆龚亚星

这个季节对于陇南来说是潮湿的,连日不断的暴雨预警,让这片并不太喧闹的土地,慌乱一片。

然而,西和县何坝镇职业技术学校孩子们的笑声,至今仍牵动着我们每一位志愿者的心。

短短一周的支教生活,让许许多多年少时固有的记忆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转变。

关于老师。

小学时,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后能成为一名老师,唯一的理由是觉得老师可以随意地给学生留家庭作业。

长大一些后,最歧视职业莫过于老师,原因是认为这世上所有的付出都比教书匠的努力要值得的多。

但是,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能理解“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

孩子们信任的眼神,就像是盘旋在自己上空的神明,时刻监督着我们的一言一语,一招一式。

于是,我们不得不尽全力保证要给孩子们说的每一句话讲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正确性。

突然明白,老师的责任心是被孩子们毫不怀疑的眼神所激发出来的。

至少可以说,我的责任心完全建立在他们对我的信任之上。

所以,我要感谢孩子们,感谢他们的无邪,他们的真诚,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个小小教书匠的巨大幸福。

关于历史。

我与历史的渊源要追溯到当年中考后的那个假期,闲来无事,随手翻开家中的一本宋词鉴赏辞典,向来喜欢故事的我,便义无反顾地沉浸到那些词里行间的往事之中。

那以后的时光,我便爱上了历史,历史中的人和事都那样真实地存在过,或繁华,或辉煌,或壮烈,或凄惨,却无一例外地诉说着中华古国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

因着对那一页页泛黄史册的眷恋,这一次,我选择了跟孩子们说一说历史的事儿。

我正处于意气风发、壮志蒿莱的年纪,正处于爱国热情极为膨胀的阶段,因而在历史课上,我便有意无意地将爱国的思想贯穿其中。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取得的效果要远比当年自己听历史课时要好得多。

我看得出,孩子们被风云变幻五千年的朝代更迭吸引着,他们被“五四运动”青年们奋力反击的勇敢震撼着,他们开始被五星红旗的鲜艳所感染。

与之前单纯地了解不同,他们开始慢慢地去体会过去,体会英雄人物的成与败,体会存在于每个历史结局背后的某些必然。

而对于充其量算作“业余选手”的我来说,这就够了。

关于希望。

我总喜欢用“希望”这个词眼去命名一些东西,就比如这次义务支教的口号。

我始终希望能够与希望同行,于是便带着一支满载着希望的队伍支援灾区重建。

但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真的成了那600名学生的希望,成为他们与外面大千世界相联通的纽带。

不能否认,他们生长的土地是贫瘠的,团员们在讲计算机课时,需要在黑板上画出显示器、鼠标和键盘。

可是这一切丝毫没有削弱孩子们的求知欲,他们始终乐意去探究每一件新奇事物的奥妙所在。

我们常说,人类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没有理想。

照此看来,孩子们肯定是不会悲哀的。

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是孩子们目前最真切理想和希望。

而这希望在于我们带给他们的新理念、新事物,也在于这片土地本身赋予他们的坚强与执著。

从小学升到初中,孩子们要完成从儿童到少年的蜕变,很庆幸,我们能有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尽些许的努力。

这一段时光,是我成长20年来最充实的日子,或者可以说,是我觉得自己最有价值的日子。

支教结束的那天早晨又下起了大雨,学校又接到了暴雨橙色预警,所有的计划不得不戛然而止。

很遗憾,因为一些自己的原因我没有参加最后的告别仪式,可是孩子们一直都是真诚的,整个下午他们好多人挤满了我们的临时宿舍,直到我们动身离开,他们一直都呆在那里想要和我们多呆一会儿。

记忆就在那一刻定格了,我们的师生情,是那样短暂,却又那样深刻。

孩子们舍不得我们,泪花满眶,我们舍不得他们,哽咽着说再见。

青春的印记自此多了些别样的色彩,爱,让一切遗憾完美终结。

团结,充实,希望和满足,我想,这是我在这次支教中学到的最好的东西!

现在回头想想,真的很庆幸自己能够参加这次支教活动,我的第一次支教,最特别,最有意义的一次旅程!

又一次成长

☆刘晓敏

在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中,我被西和县何坝镇职中的孩子们深深地打动了,他们单纯、可爱、聪明、天真。

他们很直率,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会完完整整地表现出来。

他们不会掩饰,没有隐藏。

第一次当老师,面对那么多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我有些紧张,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

正如我们一起的一位队员说的那样,我们自己当了老师,才知道老师负有的责任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孩子们激发出来的,很对!

虽然我们也只是大二的学生,可是面对这些可爱的充满稚气的孩子,那种责任感不可控制地被激发出来!

想想自己也已经上了十多年的学了,可是当我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课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不懂的还有好多好多,很多自己不确定的问题也不敢给他们讲,他们问的我不懂的也不能讲,每天下课后都要去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查明白,才有信心告诉他们答案,因为这些孩子们的眼睛里对你讲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相信,他们是我们的责任!

他们年少,他们对什么都很好奇,他们充满求知欲,他们充满希望!

我只当了七天的老师,可是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

每天我只带5小节课,可是一天下来,腿已经累得站不住了,而且每节课都有大声讲课,嗓子也很累,尤其在农村,教室学生多,没有先进的扩音设备,讲课全靠老师的嘴了,以前当学生很少为老师想,现在自己经历了才明白。

还有我们的团队,我的感触也很深!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甚至我和有些队员以前都不认识,但是当我们组成一个团队,一起去承担这项支教任务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团结同样深深地感动了我。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在教学工作上,我们就像一起共生死的兄弟姐妹一样,不离不弃,同舟共济!

我喜欢我们的团队和我们的团长,也谢谢你们教会我很多!

有些东西需要你经历很多才会得到或明白,而这次短短的支教带给我的,却让我终生受用!

(完)

感谢

◎席文

对于即将升入大三的我来说,社会实践下乡去支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活动。

一切准备就绪,7月18日早晨我们载着激动、载着信心、载着期待,踏上了“与希望同行”的义务支教之旅。

为期十几天的支教生活在25日意外中提前结束了,带着眷恋,带着不舍,踏上返程。

我们都平静地回首着那些日子,那蓝蓝的天、那绿幽幽的山、那淳朴的民风,那纯真可爱的孩子们……那里的一切让我很回味,一幕幕仿佛仍在眼前。

去何坝支教让我兴致勃勃,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我们清楚地知道那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我们能做的只有一点,迫不及待地把我们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他们。

虽然自己也许达不到那境界,但也是强烈地憧憬着,用心在努力着。

几天的支教绝不能彻底改变什么,可是我们的动机如何,我们的起点如何,我们的信念如何,都将影响到他们。

我们都希望给孩子带去不一样的课堂,带去另一种关怀,带去一个轻松快乐的暑假。

十个人的团队,十个人的家,每项活动,每个人都会参与,教学,走访,吃饭,买东西等等。

我们开始了真正的支教生活。

 短短45分钟的授课可能需要半天的时间来准备。

备课是准备环节,既要把所授知识烂熟于胸,又要计划怎样合理的分配时间,怎样引起同学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怎样穿插自己的学习经验、方法等。

为此,在支教之前,我们的队员进行了好多天的准备。

另一方面我还得考虑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小学步入初中的孩子,计算机基本上是才入门,如果刚启蒙就失去了兴趣,那我就是罪魁祸首了!

所以在第一堂课我讲了在信息社会计算机对我们的影响和重要性,从而使同学们很快地了解接受计算机这门课。

我们都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看着他们认真地学,我很开心,这种融洽的气氛是我想要的。

或许我做的不是很好,但是每次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度过45分钟,没有让他们觉得无聊,我已经很满足了。

 

孩子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压力,更多的是快乐与激情。

与同学们交流实质上是心灵的碰撞,思想的融会。

没有碰撞的火花,课堂是死气沉沉的;没有思想的融会,便没有了进步,授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然而,我们的课堂是活跃的。

在看到我们多样的互动式讲课后,同学们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他们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到我们的面前,看到他们积极的表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每一天一点一滴的进步,这不正是一名教师梦寐以求的吗?

当了十几年的学生,做了十几天的老师,角色的转换,换来了更多的是理解。

以前总觉得老师跟我们说的“老师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都有出息”之类的话是那样假,听多了甚至觉得反感了。

但是现在,那些话却是我想对这些学生说的,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能够一直像现在一样,充满活力,积极向上。

我牵挂他们,我们走后,他们的学习,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了?

我想到了我的老师们,无论严厉或慈祥,都是用心的倾注了他们的所有,让我在温馨的气氛里学习生活,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温暖,现在的我想用另一种心情来感谢他们。

七天的支教生活中,从幕后到台前,从“百草园”似的校内到何坝的南江水库,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留下了映出阳光的莹莹汗水,留下了深深的师生情谊,留下了每位支教队员的皓月彤心。

   我们无法忘记那一双双清澈的大眼睛;无法忘记那自制的卡片中热情的挽留;更无法忘记临别前那湿润的眼睛。

岁月如歌,余音犹绕梁。

七天的支教生活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回忆。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

何坝的孩子们需要我们,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我们。

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这应该是每位在校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想短短七天的支教生活,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经验与成熟,更多的是感动。

在这些天结交了值得铭记终生的朋友。

在这里的每一位队员都是有爱心的人,都是为了他人能够牺牲很多的人,都是我至亲的队友。

那些天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提携;我们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一起为同一个理想奋斗。

我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即使是每天生活在一起的舍友,也可能各忙各的事情,各走各的方向,分开后各奔天涯。

而我们则是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我们的感情绝不会因为支教的结束而中断,这份特殊的感情将一直延续下去,直至永远。

“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哪怕只能带来一丝新鲜的空气,我们也是快乐的。

”这是我们支教的初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