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拉的奋起亚非拉的奋起 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392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非拉的奋起亚非拉的奋起 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亚非拉的奋起亚非拉的奋起 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亚非拉的奋起亚非拉的奋起 的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亚非拉的奋起亚非拉的奋起 的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亚非拉的奋起亚非拉的奋起 的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非拉的奋起亚非拉的奋起 的教学设计.docx

《亚非拉的奋起亚非拉的奋起 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非拉的奋起亚非拉的奋起 的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亚非拉的奋起亚非拉的奋起 的教学设计.docx

亚非拉的奋起亚非拉的奋起的教学设计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教学设计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梁妍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地区极为广泛,有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埃及独立运动等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浪潮,还有古巴的独立斗争。

本课内容头绪较多,既有民族独立运动又有经济发展概况。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内容从亚洲到非洲,从印度到到埃及,涉及印度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浪潮等等,虽然九年级的学生已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并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在能力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很多学生仍然是在感性上认识历史,在学习中不能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历史,对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所以学习本课内容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理清知识点、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

印度的发展模式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劲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

2.非洲民族浪潮。

(1)二战后初期,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

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

1956年,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取得独立,仅1960年一年就出现了17个独立国家,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的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印巴分治是民族独立运动的成果,又是不利于印巴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源之一。

2.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联系巴拿马运河的历史和巴拿马运河所处地理位置来寻找答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殖民体系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2.认识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要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难点

印巴分治。

(二)解决方法

1.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

了解印度的历史及其今天,指出印度曾是亚洲面积最大的殖民地,受英国直接统治长达二百年之久。

2.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从纳赛尔发动埃及武装起义到非洲三十多国家独立,从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到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纳米比亚独立,通过点明纳米比亚独立标志殖民主义者入侵非洲500年历史终结,帮助学生了解非洲现代的历史。

3.印巴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殖民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英国无力应付,只好打算让印度独立。

但是,印度独立运动的两大主要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对印度独立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国大党领导人甘地和尼赫鲁坚持印度的统一和独立,穆斯林联盟主席真纳则坚决要求建立单独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国。

同时,印度国内的宗教冲突和民族冲突不断加剧。

1947年,英国驻印度的新总督蒙巴顿上任。

蒙巴顿的任务就是如何结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蒙巴顿到印度后,针对印度的现实情况,放弃了原先的建立印度联邦的方案,在6月3日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一个月后,英国议会通过了这个方案。

印巴分治是民族独立运动的成果,又是不利于印巴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源。

举例影响印巴地区稳定的因素主要有,该地区历史上的民族宗教对立问题,英国在被迫结束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所采用的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的后患,以及分而治之政策带来的克什米尔领土之争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

师:

亚非拉地区长期深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与经济掠夺,但是二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亚非拉地区纷纷走上了民族独立发展,以及为摆脱经济上压迫的斗争道路,其中亚洲走在最前列。

(二)讲授新课

1.印巴分治

战后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首先从历史上看,二战前,除日本以外的亚洲诸国,都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由于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奴役,它们具有要求民族独立解放的共同愿望。

其次,二战前及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对东亚和东南亚进行疯狂侵略,被侵略地区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抗击侵略者。

这对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二战结束,一些国家抓住日本投降后殖民统治崩溃的短暂时机,迅速掀起了争取独立的运动。

但是,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却卷土重来,妄图恢复殖民统治。

这样,民族解放运动也就不可避免了,它迅速从东亚、东南亚、南亚,扩展到西亚。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印巴分治。

师:

众所周知,英属印度殖民地不单单包括现在的印度,还至少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那为什么英属印度殖民地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陷入分裂?

生:

蒙巴顿方案。

师: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1)印度分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印度斯坦国家和巴基斯坦国家,两国都获得自治领地位;

(2)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巴基斯坦包括西旁遮普、信德、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东巴包括孟加拉和阿萨姆的一部分。

印度联邦则由原英属殖民地其余行省组成;(3)在印巴分治前,先解决旁遮普和孟加拉两省的划界问题,但两省是否一分为二由两省立法议会投票决定;(4)印度制宪议会也一分为二,归属各自国家;(5)授予土邦自由选择加入两个自治领中任何一个的权利,如果不愿加入,可以保持与英国的原有关系,但不享有建立自治领的权利。

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接受了这一方案。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

师:

虽然印巴分别独立,但是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几度用战争来解决。

在印巴分治过程中,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克什米尔位于印巴之间,面积21万余平方千米,人口约500万,其中近80%为穆斯林,20%为印度教徒。

1947年10月,印度利用信奉印度教的王公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宣布克什米尔归属印度,此举引起当地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人民的强烈反对。

在印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后,巴基斯坦也出兵克什米尔,由此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

经联合国调解,双方于1949年1月停火,7月划定军事分界线,印度占有克什米尔的3/5地区和400万人口,巴基斯坦占有2/5地区和100万人口。

然而,这一协议并没有解决双方的争端,而是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1965年8月,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再次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双方军队先后越过军事分界线,展开激战。

战争持续到9月下旬,但任何一方都未取得明显胜利。

9月23日,双方宣布停火。

次年1月,在苏联斡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签署《塔什干宣言》,同意将各自军队撤回战前阵地,并重申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巴基斯坦内部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两个地理上被印度分隔的区域间的矛盾开始凸现。

1971年3月,东巴局势动荡,驻军哗变,宣布成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

为了阻止东巴独立,巴基斯坦当局调动军队进入东巴,镇压独立运动。

支持孟加拉国临时政府的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内部矛盾激化的时机,于11月21日出兵东巴,随后又于12月3日越过克什米尔停火线,向西巴进攻。

这样,原来的巴基斯坦内战演变为第三次印巴战争。

两翼受敌的巴基斯坦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印度则得到苏联的全力支持,因此战争形势明显有利于印度。

12月16日,印军攻占东巴首府达卡,次日,双方停火。

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肢解、削弱了巴基斯坦,改变了南亚的政治版图,东巴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但印巴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仍是不时诱发地区冲突的悬案。

印巴矛盾与冲突,成为南亚地区和平的最大障碍。

当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后,印巴缓和逐渐成为主流,虽然最终和解为期尚远,但毕竟双方的关系开始趋于和解。

师:

印度虽然独立时间和新中国建立差不多,但是两国的经济实力却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但印度却积极立足与本国经济的发展,试图超越中国。

那首先我们来了结一下印度经济发展的状况。

师:

80年代以前,印度奉行限制外国商品进入的政策,鼓励垄断,压制竞争,束缚市场发展,是一比较典型的内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非常缓慢,1976年,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50美元,在全世界排名第132位;1978年,印度的人均工业生产总值只有36美元。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居主要地位的是农业,60~70年代,在国际资金的援助下,印度的农业有了一定发展,1978年实现了粮食自给。

但是,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

在80年代以前的30年里,其经济年均增长率只有3.5%。

1980年以后,印度政府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实行对外开放。

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的工业生产连续5年增长率超过8%。

在此期间,印度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如利用了世界银行对电力的贷款41.4亿美元和对石油部门的贷款9.87亿美元,大大有利于推动印度工业的发展。

80年代,印度的经济实际年增长率超过5%,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有所改变。

但是,印度的投资环境仍然不是十分理想,1989年,外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不足1亿美元,只相当于同年泰国接受外资的1/20。

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子能研究、电子技术等方面有较高水平。

特别在软件开发领域,实力仅次于美国,软件产品大量出口,2000年软件出口额达到62亿美元。

印度的科学技术人才十分丰富,每百万人口中有科技人员3329人,科技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例如,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人才非常出色,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量雇用“价廉物美”的印度计算机人才为它们服务。

因此,8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虽然比过去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同亚洲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印度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1987年,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90多美元,全国人口的1/3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1989年,印度的外汇储备只有32亿美元,不到泰国的1/3。

而且,债台高筑,1990年,外债总额高达600亿美元,每年出口收入的30%需要用来支付外债的本息。

1991年以后,印度推行经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

印度GDP连续10年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特别是1994~1997年间,更是平均达到了7%。

据统计,到2001年,印度的外汇储备也达到了450亿美元。

师:

但是,印度经济的发展远不是如此的顺利,印度仍存在许多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对印度经济发展构成阻碍的因素会有哪些?

师:

印度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严重影响了印度的发展步伐。

印度独立后数十年来,种族矛盾、宗教矛盾不断激化,各政治派别的斗争也愈演愈烈,流血事件不断发生。

两任总理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母子遭到刺杀。

人口极度膨胀,有人预测印度可能在21世纪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在此期间,印度政府还大搞地区霸权主义,同邻国中国和巴基斯坦发生战争,派兵进入斯里兰卡。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称霸南亚,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军费预算,1998年5月,还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数日内进行5次核试验。

同时,印度近年来还大肆扩充军备,据印度官方宣称,在2001~2002年度的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