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325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ocx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ocx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六专题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

一、党的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一)党的十六大完成了新老领导班子的交替

2002年11月3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

全会总结了党的十五大以来五年的工作,回顾了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全会认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从容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使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了大幅度提升,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进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这十三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将载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而这十三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全会还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分析了新世纪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任务,就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全会最终议定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讨论并通过了党的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六大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并决定将这两个文件提请十六大审议,为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在思想、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共2114名,特邀代表40名,合计2154名,代表着全党六千六百多万党员。

当选代表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其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占75.7%,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代表占24.3%,女代表占18.1%,少数民族代表占10.9%,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1.9%,代表年龄在55岁以下的占63.2%;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党员占97.5%,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党的占32%。

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入党的同志已经成为十六大代表的主体,成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标志。

李鹏主持大会,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大会经过深入讨论,在批准了江泽民所作的报告的同时,还批准了中纪委向党的十六大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十六大确定的主题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这一主题以最简练的语言,告知世人我们党在新世纪要坚持举的旗、走的路,并明确规定了党在新世纪前期的中心任务及以什么样的战斗姿态和精神面貌,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十六大的主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

十六大依据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进一步总结我们党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得出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8)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10)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②。

这十条基本经验,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也是对建国以来党的基本经验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既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十三年的基本经验,对于更好地统一全党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十六大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十六大报告中所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党章,对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等,作了进一步阐述,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为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党依据社会现状,对党的性质作了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表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党内同志更深刻地认识、落实我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进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载入了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成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这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党的建设领域,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相联系,赋予党的指导思想以鲜明的时代内容,赋予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党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得到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对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其中,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58人,中纪委委员121人。

在随后举行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产生了新一届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当选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2003年3月15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大会选举产生胡锦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曾庆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调整充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决定》,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徐才厚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由此诞生。

我党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好,知识层次高,年富力强,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是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值得信赖、充满活力的领导集体,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确立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抓住了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就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他指出: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

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的小康概念。

后来,根据形势的发展,邓小平又提出了到2l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从而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顺利实现了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调整。

按照“三步走”战略,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经过“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这一巨大成就,既为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上述原因,对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构想中的第三步如何进行具体规划,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对如何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进行酝酿、设计。

党的十五大初步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了到2010年、建党百年和新中国成立百年的发展目标,形成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和头五十年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这一在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第三步中划分出来的新“三步走”战略构想,又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被进一步明确为: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党的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成为会议的主题,十六大报告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全面部署,指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这一目标和部署还写进了党章,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实现了第三步战略部署与第二步战略部署的有机衔接,成为由小康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在如此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我们要在胜利完成头两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继续向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对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的事实熟视无睹,也不能忽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为可以很快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不动摇,集中力量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我们所达到的小康只是最低标准的小康,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我国现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一千美元,根据世界银行设定的标准,这属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

所谓“不全面”,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