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八上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308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0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八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精品八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精品八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精品八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精品八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八上教案.docx

《精品八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八上教案.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八上教案.docx

精品八上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通读课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3.比较对三峡不同景物所描写的方法有何不同。

4.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体会游记和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5.通过学习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的特点,了解游记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郦道元的《三峡》导入。

二、简介作者与三峡概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2.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明确: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首先经过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崆岭峡,其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

船过秭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四、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

总述游三峡的感受:

山水奇伟险恶,令人赞叹而恐怖。

第二部分(2~9自然段):

游三峡所见所闻(从东往西,逆流而上)

 

第三部分(10自然段):

游完三峡的心情:

脱去危险的愉快,反衬三峡之险恶。

五、小结: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

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

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和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作者就是通过记叙、描写三峡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哪些三峡美景?

2.学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赏析

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明确: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法,“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围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文中还通过作者的心里描写、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三峡山水的险恶。

如“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异的情感”。

随着山川形势的变化,作者的心情随之而变,有时惊惧紧张,有时则轻松舒畅。

如游西陵峡的第二段时,由于此处山水风光秀美,“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轻松很悠闲了”。

再如最后一段,写走完三峡,满船的人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显出了“一阵轻松”,“放下心来”,“舒舒服服”,这些心情的描写,也反衬出了三峡的险恶。

2.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

景物描写融为一体。

请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柳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此外,文中写香溪,引用昭君浣妆;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都是为了突出三峡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三、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游记要将游览过程交代清楚(点明时间、地点,反映游踪),要写出景点的特色。

四、拓展延伸

现在正在建设三峡大坝,搜集有关资料,想象并描述大坝建成后三峡的景象。

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2、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说说、议议等多种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

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

谛听(dì)   参差(cēn)(cī)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3、词语积累

迷离:

指难辨兔的雌雄。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闪烁:

光亮的样子。

朦胧:

不清楚,模糊。

连缀:

相接。

仲春:

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

丝竹:

代指弦乐器。

清澈剔透:

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

张灯结彩: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

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勾勒:

画出形象的轮廓。

黑黝黝:

形容黑的样子。

隐匿:

藏起来,不显露。

凝重:

聚集在一起,很浓。

蔓延:

不停地生长。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

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

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

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

(1)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结构探究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

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

4、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

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

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

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

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四、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第二课时

一、游记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精读课文

1、“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2、默读第5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

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3、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结:

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4、提问:

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5、描写景物方法多种多样。

提问:

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

有什么作用?

移步换景法。

第三次游历周庄,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

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

——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

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6、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例句略。

作用:

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三、主旨探究

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写作特点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如:

“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

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