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279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宇宙

1.宇宙的特性

其它天体:

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

(2)运动性——天体系统①概念:

距离较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按由小(低)到大(高)的排列,有以下4个层次

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巨行星:

木、土;远日行星:

天王、海王

(2)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高级生命

(1)外部环境:

①太阳是单颗、中年恒星,太阳光稳定;②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安全。

(2)自身条件:

③日地距离适中、昼夜更替周期短——适宜的温度(平均温度15℃);④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和氧为主);⑤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使水汽凝结,形成原始海洋——液态的水。

⑥C、H、O、N等元素——生命体的基本物质组成;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产生水能、风能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①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

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

②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4.世界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就全年总量看,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6.典型地区太阳辐射强弱分析:

①世界太阳辐射最强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

成因:

地处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沙漠地区少云雨,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②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地区:

青藏高原(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成因: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多;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间长。

③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也较强

成因: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汽少,晴天多,夏季白昼长。

④我国太阳辐射最少地区:

四川盆地(重庆市有“雾都”之称)、其次是云贵高原。

成因:

盆地地形,周围高山环绕、地形封闭,阴天雾日多,晴天少,照时间短,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结构和太阳活动

(1)太阳的外部结构——光球、色球、日冕

(2)太阳活动的形式——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和耀斑、太阳风

(3)太阳活动周期性:

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

除此以外,太阳活动对生物活动(树木年轮相关性)也会产生影响,太阳风会损坏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空间飞行器,危及仪器和宇航员的安全,危害人体健康。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自转与公转特征的比较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①轨道为赤道;②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23°26′的夹角

①轨道为黄道;②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所处位置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太阳日:

24小时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速度

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都相等,均为15°/小时;

线速度——赤道最大,越往两极越小,极点无速度

平均角速度——1°/日;

平均线速度——30千米/秒,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

意义

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时间计算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2.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确定:

赤道——1670KM/h,

30°——1447KM/h,

60°——837KM/h(赤道的一半);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3.地球公转轨道图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的判读

(1)地球公转轨道图的读图关键:

①自转和公转要一致,逆时针转为北极上空的俯视图,顺时针转为南极上空的俯视图

②太阳直射位置所在半球确定二至日,然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③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的读图关键:

①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②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③会根据直射点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计算任何一天直射点的大致位置。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23°26′

2.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1/2热带范围=极昼(夜)最大纬度跨度范围=晨昏线与地轴最大夹角=南北寒带范围。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出现极昼或极夜的最低纬度=90°-直射点纬度

3.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1个回归年(365d5h48′46秒″))

4.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①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就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赤道为热带,其余为南北温带,没有寒带;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全球各地的气候没有季节变化,也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

②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范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速度、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变化范围、热带和寒带的面积、极昼和极夜的变化范围、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成正相关;

③黄赤交角的大小与温带的面积成负相关;

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1.产生原因: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方向:

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北右南左。

作用:

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2.偏移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3.判定方法(左右手法则):

北半球用右手表示,南半球用左手表示,掌心向上,四指代表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运动的偏向

4.对地理环境影响:

北(南)半球河流右(左)岸侵蚀现象:

河道右(左)岸侵蚀,左(右)岸泥沙堆积。

如长江下游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沉积明显,崇明岛逐渐与北岸接近;

(二)时间计算:

1.地方时换算

(1)概念:

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换算原理:

①地球自转速度:

15°/小时、4分钟/度

②地球自转方向:

越往东时间越早(点数越大),即东加西减

(3)计算方法:

数轴法

(4)计算步骤:

①定时:

确定已知地方和未知地方在数轴上的位置。

②定向:

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根据地球自转进行东加西减。

③定差:

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转化为时差。

A.计算经度差的方法:

同为东经或西经,两地经度数相减;分为东西经,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记忆:

异加同减)

B.经度差换算时差的方法:

根据地球自转速度:

15°/小时、4分钟/度进行换算。

④定值:

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

全球24个时区,隔15°一个时区。

①时区的计算方法:

某所在时区的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教。

若余数小于7.5°,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若余数大于7.5°,则所求时区序号为商数加1。

(注:

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②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方法:

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号*15°(注:

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

③某时区经度范围的计算方法:

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7.5°

(2)区时: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称为该时区的区时。

相邻时区的时差为1小时;从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从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一天。

(3)区时计算:

数轴法

(4)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

(东加西减)

3.日期变更和不同日期范围的确定

(1)自然日界线与日期变更

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

人为日界线(180°经线,即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

位置

位置不断变化

位置固定不变

钟点

钟点固定,为0时

钟点不固定

日期

变换

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人为日界线的西侧是东12区,东侧是西12区,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即由东12区进入西12区),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即由西12区进人东12区),日期要加一天。

(2)日期换算——“今天”和“昨天”范围的确定步骤:

①画极点俯视图,0°、180°经线及地球自转方向;

②标明已知点的位置和时间;

③找0时经线的位置(根据已知经线(或时区)的地方时(或区时)进行计算);

④确定今天和昨天的范围(从0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经度范围为新的一天(今天),其余范围为旧的一天(昨天));

⑤确定日期的比例(简便算法:

180°经线的时间点数即就是今天范围的小时数)。

4.日出、日落时刻与昼长、夜长的关系:

①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

②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

③昼长=昼弧经度数/15°=(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2×日出时间

④夜长=夜弧经度数/15°=(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24-(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注意:

A.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B.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

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C.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长和或夜长和为24小时

(三)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

(2)昼夜更替——由地球自转而产生。

(3)昼夜长短变化——由地球公转而产生。

2.昼夜更替周期:

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

3.昼夜分界线——晨昏线(圈)的判断方法

自转法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时间法

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是晨线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另一半球相反。

(2)太阳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变长、夜变短,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为0小时);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到极点昼夜长短变化最大,为24小时;

(4)二分日各地昼夜平分,二至日昼除赤道外昼夜长短差值最大,在一年中,越接近二分日,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小;越接近二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5)直射点所在半球有极昼,另一半球有极夜;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2.计算:

H=90°—|两点纬度差|。

(即太阳直射点和所求点:

如果两点在同一半球用减法;如果两点不在同一半球用加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