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1609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

《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docx

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xx区“十三五”时期

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xx区民政局

北京市xx区发展改革委员会

2017年6月

 

序言………………………………………………………1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1

一、发展现状………………………………………………3

二、面临形势………………………………………………4

(一)重大机遇……………………………………………5

(二)主要挑战……………………………………………5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5

一、指导思想………………………………………………5

二、基本原则………………………………………………6

三、发展目标………………………………………………6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7

一、构建特色养老服务模式………………………………7

(一)完善养老服务体系…………………………………7

(二)实施幸福养老工程…………………………………8

(三)实现重点领域突破…………………………………10

二、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11

(一)完善困难群众救助体系……………………………11

(二)完善儿童服务保障体系……………………………12

(三)完善残障人服务保障体系…………………………12

(四)完善优抚安置对象服务保障体系…………………13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3

(一)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14

(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15

(三)深入推进“三社联动”……………………………16

四、推进社会服务产业发展………………………………17

(一)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18

(二)打造社区服务产业链………………………………18

(三)深化殡葬行业改革…………………………………19

(四)深化婚姻行业改革…………………………………19

五、促进民族宗教事业发展………………………………20

(一)促进民族事务管理…………………………………20

(二)促进宗教事务发展…………………………………20

六、建设智慧民政…………………………………………21

(一)提升管理水平………………………………………21

(二)开发利用数据资源…………………………………21

七、加快法治民政建设……………………………………21

(一)严格依法行政………………………………………22

(二)强化依法监管………………………………………22

(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23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24

 

序言

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学编制和实施《xx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抓住用好发展新机遇、主动回应群众新期盼,全面深化民政事业改革,充分发挥民政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中的骨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性质:

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民政“十三五”时期重要战略部署,围绕全区十三五时期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中关村南部创新城的战略新定位和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全区民政事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建设路径,是新时期全区民政事业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编制依据:

民政部《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x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民政工作相关政策、法规。

规划期限:

2016年—2020年。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各界大力支持民政事业发展,全区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民政改革创新,增强民生服务效能,优化社会治理功能,突破解决发展难题,取得了显著成绩,充分发挥了民政在全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一)发展理念更加科学。

按照民生至上、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加大战略设计和整体谋划,科学确立目标思路和任务举措,民政工作定位更加准确,事业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主动把民政工作融入全区转型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关于民政民生、精准扶贫、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治理以及国防建设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出色完成抗击“7·21”特大自然灾害,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平西烈士公祭、北京市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和北京市少数民族经济现场会等重大政治任务,圆满完成市、区折子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民政部门谋大局、议大事、抓长远的能力显著提升。

(二)改革成效日益凸显。

瞄准制约民政事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加快民政产业化、社会化、信息化、体系化改革,实施养老服务、生态殡葬、退役安置、精准救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使静安遗留问题、退役士兵安置等一些沉积多年、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两次成功摘取全国双拥模范城桂冠,为xx军民赢得了最重要的政治荣誉。

低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大病医疗救助等创新做法得到民政部的肯定,作为经验向全国推广。

与万科全面合作,采取PPP模式,推进区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

创新老龄餐车进社区特色服务新模式,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问题。

区儿童福利院引入社会化专业团队和管理理念,形成多元化养护模式。

(三)职能作用充分发挥。

加快推进民生福利适度普惠,保障制度日益完善,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保障群体从特殊困难群众向普通居民拓展,基本民生福祉大幅增进;统一城乡低保、抚恤补助、义务兵优待等标准,各项民政政策实现城乡统筹。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夯实街道社区基础平台,社区事项准入机制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建设有序推进,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民政社会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四)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争取各类资金5亿元,撬动社会投资17亿元,重点实施了养老、儿童、社区、救灾、救助、殡葬、烈士纪念设施等7大类80余项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在全市位于领先水平的民政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打造法治民政,系统梳理民政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高标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履职水平,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总的来看,过去五年,民政部门工作理念新、出台政策多,改革力度大,工作效果好,在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xx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第三次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和社会建设,民政事业面临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也是推进民政治理现代化,实现民政事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民政改革发展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挑战。

(一)重大机遇

1.新战略布局明确了民政事业发展方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谋划、设计和推进民政发展提供了根本性、方向性指引,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设计、推进民政改革发展,推动xx民政事业转型升级。

2.新发展理念强化了民政事业发展定位。

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谋划推进民政事业要紧紧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贯彻到民政各个领域,加快创新民政体制机制和方式手段,推进民政事业协调发展,动员多方力量参与,构建更加开放的发展格局,让人民群众从民政事业发展中有获得感。

3.新功能定位确立了民政事业发展目标。

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中关村南部创新城,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是xx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

按照新发展定位,加快发展以社会救助为基础的民生福利制度和以养老、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生活服务业,大力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xx民政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方向。

4.京津冀协同拓展了民政事业发展空间。

京津冀服务设施相联相通,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共享性强,大大拓展了民政事业的发展空间。

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利于xx引入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和提升人居环境。

同时有利于在养老服务、防灾减灾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民政事业协同发展。

(二)主要挑战

1.经济增速放缓。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民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力受到影响,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增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优抚安置等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人口红利、资源环境红利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淘汰落后产业,直接影响群众就业和生活。

2.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

当前人口老龄化规模大,增速快,特别是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加剧,亟待从经济、健康、照护、精神等多方面建立有效机制,提升养老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效益,满足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求。

3.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

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亟需通过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创新基层社区治理和服务,帮助他们享受市民化待遇,又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增加农村活力。

4.社会转型加速。

随着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公益慈善、基层自治、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等,需要与家庭小型化、需求多元化、治理现代化的趋势相适应,让群众有更多参与权和获得感,对民政社会治理方式和能力提出新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立足xx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中关村南部创新城的新定位和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的新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统筹协调为途径,以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为重点,以创新社会治理为突破口,以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为抓手,全面深化民政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扎实推进民政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和体系化发展,开创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障基本、兜住底线。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职能,为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孤老孤残孤儿等特殊群体提供基本社会服务,促进资源向薄弱领域和环节倾斜,保障基本生活,兜住民生底线。

(二)坚持积极作为、引导预期。

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保障水平,正确引导公众合理预期,把基本社会服务供给建立在财力可持续基础上,推动适度普惠。

(三)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在民政事业发展中的职责作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民政事业发展。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搭建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通力协作,形成整体合力。

(四)坚持改革引领、全局视野。

把改革创新作为民政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民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精准扶贫、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用改革的办法和全局的视野开创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以全市民政十三五规划为总要求,以民政四化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结合xx实际,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精准救助、困境儿童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绿色生态殡葬等重点工程,加快民政事业转型升级,实现民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更加有力,专项社会服务更加有效,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推进“一区一城”新xx建设贡献力量。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

一、构建特色养老服务模式

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一)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瞄准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日常服务等迫切需求,健全“三网一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养”、“医”与“服务”融合发展,全方位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明确定位、统筹资源,加快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驿站建设,构建区级统筹、街乡落实、社区参与的居家服务三级网络。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将医护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

加快构建以社区服务中心和“幸福彩虹”专营店为平台、以养老服务商为主体、以“北京通-养老助残卡”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惠的购物、家政等服务。

2.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落实《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和《北京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设施移交办法》,协同有关部门落实指标和移交工作,建立建设标准和考核办法,完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任务,到2020年,实现社区托老设施每千人用地面积130平方米、老年活动场站每千人用地面积25平方米。

通过新建、购置、置换、租赁、资产收回等方式解决养老服务设施配置问题。

无偿为专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公共养老设施。

3.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能力。

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建设。

细化落实《xx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按照“提升存量、保证增量”的思路,通过新建、现状挖潜等方式,扩大机构养老服务总量供给。

到2020年,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0张,为失能老年人等服务的护养型床位超过总床位的70%,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不低于80%。

优化养老机构资源配置,分区域确定规划目标和发展策略,缓解养老机构在区域分布、公办和民办、照料型和护养型等方面结构性矛盾。

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

统筹规划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建设,到2020年,力争实现医疗服务在养老机构全覆盖。

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落实《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强化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功能,增强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推进区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打造区级养老服务品牌和示范基地。

启动街乡镇公办养老机构设施改造和功能提升工程。

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品牌化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

落实社会办养老机构支持政策。

支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

完善社会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资金补助标准和运营补贴标准。

探索开展营利性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等政策试点。

加大对专业团队运营、社会效益突出的养老机构扶持力度,推动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加强养老机构运营管理。

推进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管理服务标准体系,深化服务质量星级评定,提升养老机构服务管理水平和队伍建设水平。

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规范养老机构许可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虚假广告等违规行为。

(二)实施养老幸福工程

1.健全福利保障制度。

加大老年人社会救助力度,提升针对老年人的救助系数。

开展失能老年人身体状况和需求评估,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和高龄老年人发放服务补贴。

完善高龄津贴、高龄特困老人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等制度。

2.实施养老助餐工程。

完善养老餐车进社区服务模式,支持餐饮企业、养老机构、养老照料中心、专业送餐机构,通过开设老年餐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方式,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

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餐饮服务单位和基层社区(村)提供设施改造、设备购置、送餐服务等补助,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餐食和送餐服务补助。

到2020年,全区建立起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养老助餐体系,基本解决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

3.提升养老照料中心辐射能力。

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在老年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实现区域内机构、社区和居家三类养老服务相互依托、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2020年实现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全覆盖。

强化养老照料中心辐射服务功能,发挥其综合性为老服务枢纽平台作用。

4.做实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综合考虑地区人口密度、老年人口分布、服务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统筹规划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选址和布局。

通过新建、购置、租赁等方式,由政府无偿提供设施,解决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用房问题。

完善一次性建设补助、设备购置补助等政策,采取连锁运营、单体运营、PPP运营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运营。

落实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标准,实行名称、功能、标识“三统一”,完善与养老照料中心的功能分级和服务衔接。

到2020年,建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72家。

5.实施宜居环境建设。

多方筹资为有条件的老旧住宅楼加装电梯、爬楼机等设备。

制定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优先安排高龄、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改造。

6.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支持各乡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养老模式,鼓励村集体、村民整合利用农村闲置设施建设养老服务机构,探索集中照料、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更好满足农村老人养老需求。

试办“互助之家”,探索山区“互助养老”新模式。

在十渡镇卧龙村已有“互助之家”雏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在十渡、南窖等山区乡镇试点,破解山区留守老人居家养老难问题。

(三)实现重点领域突破

1.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落实北京市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形成医疗服务支持社区和居家养老格局。

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支持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养老机构护养型床位达总床位数的70%。

2.推进“互联网+养老”。

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建设xx区养老服务运营管理平台,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市场提供方向引导、为老年人提供信息服务。

3.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健全养老服务人员入职补贴、培训补贴和长期一线岗位补贴等制度,打通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发展上升渠道。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护理人员提供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家庭照护者、为老服务志愿者提供技能培训,到2020年,每万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护理员数不低于50人。

二、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

强化政府兜底保障职能,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兜住兜好群众生活底线,确保民政服务对象同步实现小康。

(一)完善困难群众救助体系

1.兜牢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开展全区“百村千户万名”困难人员普查,建立困难群体台账,设立区级应急保障救助资金,全面实施精准救助,确保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救助措施精准到位、救助流程精准高效。

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根据市级救助标准调整方案,及时调整我区救助标准。

完善大病救助模式,加大支出型贫困救助力度,优化工作流程,有效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严格履行社会救助审核审批程序,规范救助信息公开,实现“阳光救助”。

完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增强核对时效,拓展核对内容。

2.加强特殊群体救助保障。

加快流浪乞讨救助站建设。

改革征地超转人员保障体制,探索将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参保范围,通过现行城镇社保体系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开展“三留守”人员摸底排查,健全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为“三留守”人员提供救助保护和关爱服务。

深入推进救助服务社会化,委托专业社工机构开展街面外展、跨省护送、心理疏导等服务。

3.提升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推动防灾减灾演练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加强区级储备库管理,开展街道救灾物资储备试点。

4.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

贯彻落实《慈善法》,推动街道(乡镇)、有条件的社区(村)设立慈善专项基金,培育一批联合型、行业性的品牌慈善组织。

规范慈善组织内部管理和慈善行业发展,建立慈善救助信息平台,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创新慈善捐赠和慈善超市建设,完善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机制,加快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公益联动衔接的保障体系,及时解决群众困难。

(二)完善儿童服务保障体系

1.健全儿童福利制度。

推进适度普惠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区建设。

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逐步将全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低收入家庭儿童等纳入保障范围。

完善孤儿基本生活津贴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婴幼儿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2.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

加强儿童福利院建设,打造集特殊教育、生活照料、医疗护理、脱残康复为一体的孤残儿童养育示范基地,既为机构内儿童提供综合服务,又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周边家庭残障儿童开展短期照料护理、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

3.完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建立区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儿童福利工作站、社区(村)儿童督导员等三级服务网络。

出台儿童收养评估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加强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实现全部持证上岗,将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从孤残儿童护理员向各类儿童护理员拓展。

(三)完善残障人服务保障体系

1.深化福利企业改革。

通过小额信贷、贴息、税收优惠、产品采购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拓展残障人就业渠道。

2.完善残障人福利保障政策。

完善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根据市级残疾人福利相关政策,加强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救助保障。

到2020年,建成2处不少于50张床位的区级残障人福利机构,完善社区康复照护服务体系,实现医院治疗、机构康复、社区康复有效衔接。

鼓励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服务。

(四)完善优抚安置对象服务保障体系

1.完善优抚双拥机制。

积极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及时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加强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提升平西红色教育基地品牌影响力。

加强光荣院改造,扩大收养服务范围,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加快推进光荣院社会化建设。

深入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强双拥文化品牌建设,培树双拥先进典型,促进军地融合式发展。

深入开展见义勇为评选表彰和权益保护。

2.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

多部门联合构建退役士兵就业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及跟踪管理的一体化服务,鼓励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创业。

完善退役士兵人岗适配的安置机制,保障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

3.推进军休社会化。

在军休机构引入社会服务商,借助社会力量为军休人员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

推进军休与养老服务融合,把军休机构纳入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服务辐射范围,让军休人员享受老年人福利、老龄优待等地方惠老敬老政策。

引入专业社工为军休人员提供精神抚慰、关系构建、才能发掘等服务。

推进军休与社区融合,主动利用周边社区服务设施拓展军休人员服务内容,广泛开展军休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引领带动社区文化发展。

落实《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服务管理办法》。

高标准完成中央下达的军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接收安置任务。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以建立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深化社会组织、社区、社工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三社”联动,提升民政社会治理能力。

(一)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混合型登记体制。

对公益慈善等四类社会组织,改双重管理为直接登记,对社区社会组织予以备案,建立健全直接登记、双重管理、备案管理并存的新型混合登记管理体制。

打破行业协会商会“一业一会”限制,引入竞争机制。

大力培育不同功能类型、立足本地资源、服务社区的基层社会组织,探索发展社区基金会。

2.创新培育扶持方式。

完善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机制,制定政府转移职能目录,统筹考虑事业单位改革与社会组织发展,逐步转交适合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规范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离退休人员在社会组织任职,实现逐步退出,推进政社分开。

健全扶持政策,对符合资格者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费用减免。

到2020年,建成区、乡两级社会组织孵化设施体系。

其中,区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1个,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

力争每个街道乡镇建设1个社会组织孵化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