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0698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5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内科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内科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内科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内科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下.docx

《内科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下.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下.docx

内科下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泌尿系统疾病大致分为三种:

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感染、尿毒症(肾衰)

肾小球分为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

机械屏障:

有孔内皮细胞、基底膜、上皮细胞之间裂孔

电荷屏障:

基底膜内外疏松层、上皮细胞足突右负电荷颗粒

肾脏的生理功能:

排泄代谢产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1、肾小球滤过功能

2、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3、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分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1α羟化酶、EPO、血管活性物质

为机体内部内分泌激素的降解场所

为肾外激素靶器官

肾脏检查:

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血肌酐Ccr

1、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功能性和体位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溢出性、组织性和分泌性蛋白尿

2、血尿:

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大于3个为镜下血尿

每升尿液中含有1毫升以上血液称肉眼血尿

3、管型尿:

表示蛋白质或细胞成分在肾小管内凝固、聚集

4、白细胞尿:

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每高倍视野白细胞数大于5个

肾脏疾病的症状:

1、急性肾炎综合症:

起病急、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浮肿,可恶化为RPGN

2、肾病综合症:

大量蛋白尿、明显浮肿、高脂血症和低白蛋白血症(三高一低)

3、无尿状尿检异常

4、高血压

5、肾功能衰竭

6、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

肾脏疾病的治疗: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症

1、饮食治疗:

低盐优质低蛋白

2、控制血压:

目标值140/90mmHg以下

3、利尿消肿:

降脂抗凝

4、免疫抑制剂:

二、泌尿系统感染:

抗生素

三、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透析治疗

第二章肾小球疾病概述

肾小球疾病定义

第三章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定义:

慢性肾炎,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成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发病:

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1、由急性病迁移而来2、少数急性病治愈后若干年发病3、一发病即是慢性病

病理:

光镜下为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肉眼观为肾脏体积缩小、肾皮质变薄;病理类型均可发展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

多数起病缓慢、隐匿,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衰竭,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检查:

1、尿蛋白在1~3g/d之间;血尿,为肾小球源性血尿,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管型多为透明管型或颗粒管型

2、多数为眼睑水肿、下肢轻度、中度水肿,少数病例始终无水肿

3、有些病人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大多数慢性肾炎迟早有高血压发生,慢性肾衰时90%以上病例并发高血压

4、肾功能损害:

首先肌酐、尿素氮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继而出现肾小管功能不全

5、贫血,与肾内促红生成素有关,与肾损伤呈正相关

诊断:

凡尿化验异常(蛋白尿、血尿)、伴或不伴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三个月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且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

1、一般治疗:

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摄入

2、对症治疗:

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力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130/80mmHg),尿蛋白<1g/d;选用具有延缓肾功能恶化和保护肾脏的药物,即ACEI和ARB类药

3、主要治疗——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

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4、应用抗血小板药:

大剂量双嘧达莫,小剂量阿莫西林

5、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

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

预后:

基本不能治好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急性肾炎

潜伏期

较短,数小时至数日

1~3周

血清C3

1、始终正常:

系膜增生性肾炎2、持续降低,起病8周后不恢复,大部分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

病处下降,8周内恢复正常

临床过程

反复发作,慢性进展

有自限性

B超

双肾不增大或缩小

双肾不缩小或增大

病理

系膜增生性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

慢性肾炎

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

年龄

多发在青壮年

多在40岁以上

病史

蛋白尿在先或高血压与肾损害同时出现

长期持续高血压在先,肾脏损害出现较晚

尿检

尿蛋白较多,可有持续性血尿和红细胞管型

尿蛋白较少,血尿不明显

肾功能

肾小球功能损害早,较严重

肾小管功能损害较早

第四章肾病综合症NS

定义:

尿蛋白超过3.5g/d、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血脂升高,其中前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病理生理:

1、大量蛋白尿2、血浆蛋白变化(低蛋白血症)3、水肿4、高血脂症

病理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微小病变型肾病

光镜:

肾小球基本正常,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

免疫荧光:

阴性

电镜:

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足突融合。

这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和主要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1、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儿童。

无持续性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严重钠水潴留时可有一过性高血压及氮质血症

2、可有自发缓解,多数病例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

成人的治疗缓解率和缓解后复发率均较儿童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光镜: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

免疫荧光:

IgA肾病以IgA沉积为主;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IgG或IgM沉积为主,均常伴C3沉积,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或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称颗粒样沉积

电镜:

系膜区或系膜区及内皮下可见电子致密物

临床表现:

1、我国发病率高,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青少年。

表现为肾病综合症或肾炎综合征,IgA肾病者几乎均有血尿,随病变加重有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发生

2、在呈肾病综合症的患者中,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疗效与病理改变轻重相关,轻者治疗效果好,与微小型肾病相似,重者对治疗反应差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光镜:

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可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现“双规征”,基膜增厚、不均匀

免疫荧光:

常见大量C3,伴或不伴IgG呈颗粒样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管血管壁

电镜:

系膜区和内皮下可见电子致密物

临床表现:

1、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青壮年,多表现为肾病综合症,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常伴肉眼血尿,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及贫血出现早,病情多持续进展。

2、治疗困难,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常无效,较快进展至慢性肾衰竭

膜性肾病

光镜:

肾小球弥漫性病变,早期病变:

免疫复合物在基底膜上皮细胞侧沉积;典型病变:

免疫复合物刺激基底膜产生钉突样反应;晚期病变:

基底膜广泛增厚固缩

免疫荧光:

IgG和C3呈细颗粒状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

电镜:

早期可见GBM上皮侧有排列整齐的电子致密物,常伴有广泛足突融合

临床表现:

1、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中老年。

通常起病隐匿,表现为肾病综合症,可伴镜下血尿,一般无肉眼血尿,本病常发生血栓栓赛并发症

2、少数可自行缓解,尚未出现钉突的早期膜性肾病,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后多可缓解,钉突形成后药物治疗效果差,难以减少尿蛋白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局灶性:

指部分肾小球

节段性:

指每个肾小球的部分毛细血管袢

光镜:

病变呈局灶、节段分布,主要表现为受累节段硬化,相应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免疫荧光:

IgM和C3在肾小球受累节段呈团块状沉积

电镜:

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基底膜塌陷、系膜基质增多,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表现:

1、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为隐匿起病,可由微小兵变型肾病转变而来。

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症,可伴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常有肾功能衰退和高血压。

伴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等近曲肾小管功能障碍

2、对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反应较差,逐渐发展至肾衰竭。

受累肾小球较少或继发于微小兵变型肾病者经治疗仍可能临床缓解

并发症

感染

血栓、栓塞并发症

急性肾衰竭

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诊断:

一、确诊肾病综合症

二、1、确认病因:

必须除外继发性病因和遗传性疾病,才能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症2、病理诊断:

最好能进行肾活检,做出病理诊断

三、判定有无并发症

鉴别诊断:

1、过敏性紫癜肾炎:

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皮肤紫癜,可伴关节痛、腹痛及黑便

2、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

好发于青、终年女性,有发热、皮疹、关节痛、溶血、白细胞减少等临床表现

3、糖尿病肾病:

好发于老年人,早期可由微量尿白蛋白排出,逐渐增多成大量蛋白尿

4、肾淀粉样变性:

好发于中老年,原发性病因不清,累及心肺、消化系统、皮肤和神经。

肾受累时体积增大,呈肾病综合症

5、骨髓瘤性肾病: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可由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骨髓象显示浆细胞异常增生

6、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血清HBV抗原阳性;患肾炎;肾活检中发现HBV抗原;有乙肝史、蛋白尿或NS者高度怀疑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有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者需卧床休息

2、正常量1g/(kg*d)的优质蛋白(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

3、热量要充分,水肿时低盐

二、对症治疗

(一)利尿消肿

1、噻嗪类利尿剂:

服用时预防低钾、低钠、低氯血症

2、潴钾利尿剂:

适用于低钾血症

3、袢利尿剂:

服用时预防低钾、低钠、低氯血症

4、渗透性利尿剂:

少尿患者慎用

5、血浆或白蛋白静脉输注:

用于严重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感染、低血容量所致低血压

6、其他:

短期血液超滤脱水(顽固性水肿上述治疗无效者)、腹水体外浓缩后自身静脉回输(严重腹水患者)

利尿原则是不宜过快过猛

(二)减少蛋白尿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2、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

三、主要治疗——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

1、糖皮质激素:

起始足量、缓慢减药、长期维持;副作用有感染、药物性糖尿、骨质疏松、上消化道出血等,少数有股骨头无菌性缺血性坏死

2、细胞毒药物:

用于激素依赖型或激素抵抗型患者,否则一般不首选或单独使用。

包括环磷酰胺(最常用)、氮介、苯丁酸氮介

3、环孢素:

选择性抑制T辅助细胞及T细胞毒效应细胞。

4、麦考酚吗乙酯

四、中医药治疗

五、防治并发症

第八章尿路感染UTI

定义:

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成长、繁殖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上尿路感染:

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

膀胱炎

常见致病菌:

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

感染途径:

上行感染95%、血行感染、直接感染、淋巴道感染

机体防御机制:

排尿的冲刷作用

尿道和膀胱黏膜的抗菌能力

尿液中高浓缩尿素、高渗透压和低pH值

前列腺分泌物的抗菌成分

感染后白细胞进入产生杀菌作用

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的活瓣有防止尿液、细菌进入输尿管的功能

易感因素:

尿路梗阻

膀胱输尿管反流

机体免疫力低下

神经源性膀胱

妊娠

性别和性生活

医源性因素

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遗传因素

临床表现

1、膀胱炎:

占60%以上,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等,尿液常混浊有异味,可能有血尿

2、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

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泌尿体统症状同膀胱炎,体格检查一侧或双侧肋脊角或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叩击痛

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表现较复杂,半数以上患者可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有不同程度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等

3、无症状细菌尿:

患者有真性细菌尿,但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可由症状性尿路感染演变或无急性尿路感染史

4、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留置导尿管或先前48小时内留置导尿管者发生的感染,导管上生物被膜的形成为细菌定植和繁殖提供条件,办法是避免不必要的导尿管留置并及早拔出导尿管

并发症:

肾乳头坏死、肾周围脓肿

检查:

1、常规检查: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均一性红细胞尿、阴性-微量蛋白尿、白细胞管型

2、白细胞计数>3*105/h为阳性

3、膀胱穿刺尿培养是金标准

4、假阳性见于:

中段尿收集不规范,标本被污染;尿标本在室温下存放超过1小时才进行接种;检验技术错误

5、假阴性见于:

近7天内使用过抗生素;尿液在膀胱内停留不足6小时;收集中段尿时,消毒药混入尿标本中;饮水过多尿液稀释;感染灶排菌呈间歇性

6、硝酸盐还原试验敏感性70%以上,特异性90%以上

诊断:

典型感染症状+尿液和细菌学检查

凡有真性细菌尿均可诊断

无症状细菌尿:

诊断主要依靠尿细菌学检查,要求两次细菌培养均为同一种菌种

导管相关性感染:

症状+导尿细菌定量培养>103/ml

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反复发作者积极寻找病因

2、抗感染治疗

用药原则:

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抗生素在尿和肾内的浓度要高

选用肾毒性小、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联合用药

不同类型的尿路感染给予不同的治疗时间

急性膀胱炎最佳选择是3日疗法

肾盂肾炎选用2周疗法

再发性尿路感染:

长程低剂量抑菌治疗

无症状性菌尿:

妊娠期、学龄前儿童、曾出现症状感染者、肾移植尿路梗阻等有复杂情况者需治疗

妊娠期尿路感染:

无论有无症状均应治疗

第十二章急性肾损伤AKI

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分类:

肾前性:

血容量减少、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肾后性:

源于急性尿路梗阻,从肾盂到尿道任意水平都可发生梗阻

肾性:

有肾实质损伤,包括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和肾小球性疾病导致的损伤,肾小管性AKI常见于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ATN

ATN临床表现:

分三期

1、起始期:

此阶段AKI是可预防的

2、维持期(少尿期):

持续7-14天,GFR低水平,出现少尿(<400ml/d)或无尿(<100ml/d)

全身症状

消化: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

呼吸:

呼吸困难、咳嗽憋气

循环:

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

神经:

意识障碍、昏迷

血液:

出血及轻度贫血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高钾血症

低钠血症

低钙高磷血症

3、恢复期:

每日尿量3000-5000ml,持续1-3周,少数患者遗留不同晨读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缺陷

诊断标准:

肾功能在48小时内突然减退,血清肌酐绝对值≥0.3mg/dl,或7天内增至≥1.5倍,或尿量<0.5ml/(kg*h),持续时间>6小时

肾活检可以帮助鉴别

治疗:

尽早纠正可逆病因

维持体液平衡

饮食和营养

高钾血症:

钙剂、乳酸钠或碳酸氢钠、葡萄糖溶液等

代谢性酸中毒:

5%碳酸氢钠

感染:

尽早使用抗生素

肾脏替代疗法

多尿期治疗

恢复期治疗

第十三章慢性肾衰竭CRF

CRF:

慢性肾脏病引起的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症

慢性肾脏病CKD:

肾(结构或功能)损害≥3个月,伴或不伴GFR下降;GFR<60ml/min超过3个月

慢性肾脏病分期与治疗计划

分期

特征

GFR

防治目标、措施

相当于CRF分期

Ccr

1

GFR正常或升高

≥90

CKD诊断,延缓疾病发展,保护肾功能

-

-

2

GFR轻度降低

60-89

评估、延缓CKD进展,降低CVD风险

肾功能代偿期

50-80

3

GFR中度降低

30-59

延缓CKD进展,评估、治疗并发症

肾功能失代偿期

20-50

4

GFR重度降低

15-29

综合治疗,准备肾脏替代治疗

肾衰竭期

10-20

5

ESRD

<15

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尿毒症期

<10

尿毒症毒素:

由于功能肾单位减少,不能充分排泄体内代谢废物或降解某些激素、肽类而在体内蓄积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物质

临床表现:

CKD1-3期,可无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食欲减退、轻度贫血、高血压等;CKD4-5期,可出现明显CRF的临床症状

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钠水潴留:

导致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低钠血症

钾代谢紊乱:

主要是高钾血症、少数由于摄入减少肠道损失过多导致低钾血症

磷、钙失衡:

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2、蛋白质、糖类、脂类和维生素代谢紊乱:

氮质血症、糖耐量降低、高脂血症

3、心血管系统表现

高血压、左心室肥大

心力衰竭

尿毒症性心肌病

心包疾病

血管钙化和动脉粥样硬化

4、呼吸系统症状:

酸中毒致呼吸延长

5、胃肠道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6、血液系统症状:

肾性贫血和出血倾向

7、神经肌肉症状:

尿毒症脑病(中枢)、不宁腿综合症(外周)、透析失衡综合症

8、内分泌系统症状:

9、骨骼病变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

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钙、磷等矿物质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导致矿物质异常、骨病、血管钙化等临床综合征

肾性骨营养不良:

慢性肾衰竭出现的骨矿化和代谢异常,包括高转化性骨病、低转化性骨病和混合性骨病,以高转化性骨病最多见

10、易于并发感染

诊断:

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

治疗

一、早期防治对策和措施

1、积极寻找、治疗原发病,改善肾功能,防止发展为尿毒症:

严格控制血糖、控制蛋白尿

2、消除诱发及恶化因素:

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解除尿路梗阻、治疗心衰等

3、不适用损害肾脏的药物

二、营养治疗

低蛋白饮食

高热量摄入

低磷饮食

保证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三、慢性肾衰竭的药物治疗

1、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2、高血压治疗:

ACEI、ARB、CCB应用广泛

3、贫血治疗: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应用

4、低钙高磷和肾性骨营养不良的治疗:

限制磷摄入,服用碳酸钙、VitD3

5、防治感染:

预防病原体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选择肾毒性最小的药物

6、高脂血症治疗

7、口服吸附疗法和导泻疗法

四、肾脏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脏移植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造血组织构成血液系统

造血组织分中枢(骨髓、胸腺)和周围(脾脏、淋巴结)器官

卵黄囊是胚胎期最早出现的造血场所,出生后造血器官变为骨髓

髓外造血:

当骨髓没有储备力量时,一旦有需要额外造血,即由骨髓外的器官来参与造血

造血微环境:

造血组织中的非造血细胞成分,包括微血管系统、神经成分、网状细胞、基质和其他结缔组织

第二章贫血概述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症

临床上测定血红蛋白Hb浓度来判断,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分类

按Hb浓度分:

>90轻度;60~90中度;30~59重度;<30极重度

按红细胞形态分类

分类

MCV

80-100fl

MCH

27-31pg

MCHC

32-36%

举例

正常细胞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

巨幼红细胞贫血,MDS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正常

VitB6或铅中毒后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粒细胞贫血、慢性病贫血

贫血病因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1)再生障碍性贫血AA

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DA

4)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各类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

2、造血调节异常

1)骨髓基质细胞受损:

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和各种感染性非感染性骨髓炎

2)淋巴细胞功能亢进: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

3)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

EPO产生不足导致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4)造血细胞凋亡亢进:

AA的髓系造血功能衰竭主要是凋亡所致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

1)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

巨幼细胞贫血

2)缺铁或铁利用障碍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即溶血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急性、慢性;轻中重度;凝血性贫血和非凝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

供血减少,苍白

神经系统:

头痛、眩晕、萎靡、晕厥、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呼吸系统:

缺氧,呼吸加快加深;气短,端坐呼吸

循环系统:

低血容量,组织缺氧

消化系统:

消化功能减低、消化不良,表现为腹胀、食欲减退、大便规律和性状改变

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

少尿、无尿、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影响性激素生成;EPO生产不足

免疫系统:

继发于免疫系统疾病的贫血患者,均有原发免疫系统疾病表现

血液系统:

数量、形态和生化成份改变;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和既往史、家族史、营养史、月经生育史等

全面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

治疗:

对症和对因治疗

第三章缺铁性贫血IDA

IDA: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DA

铁代谢

铁在体内存储形式:

功能状态铁,贮存铁

来源:

内源性是衰老破坏的红细胞,外源性是食物摄入

吸收:

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运输:

转铁蛋白

病因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2、铁吸收障碍: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

3、铁丢失过多:

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咯血、血红蛋白尿等

发病机制

1、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

贮铁指标下降,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总铁结合力和未结合转铁蛋白升高,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

2、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红细胞内缺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原卟啉不能结合铁,以游离原卟啉FEP或锌原卟啉ZPP形式存在,故FEP和ZPP升高

3、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

含铁酶、铁依赖酶活性降低

临床表现

1、缺铁原发病表现:

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所致的黑便、血便等;妇女月经过多;血红蛋白尿等

2、贫血表现:

乏力、易倦、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心悸、气短等

3、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体力耐力降低;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下降;口腔炎;头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等

诊断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MCV<80fl,MCHC<32%;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110g/L,孕妇Hb<100g/L

2、有缺铁的依据:

符合贮铁耗尽ID或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DE的诊断

3、存在缺铁的病因、铁剂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铁利用障碍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

珠蛋白肽链合成数量异常

慢性病性贫血:

铁代谢异常

转铁蛋白缺乏症: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治疗:

原则是根除病因,补足贮铁

1、病因治疗:

营养不足引起的IDA应改善饮食;月经过多者需调理月经;寄生虫感染者需驱虫治疗;恶性肿瘤者需放化疗等

2、补铁治疗

首选口服铁剂,无机铁和有机铁,无机铁剂的不良反应较明显

注射铁剂应慎用,注意过敏:

严重消化道反应无法耐受

消化道吸收障碍

严重消化道疾病

疗效反应规律:

口服铁剂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5-10天,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恢复正常

第五章再生障碍性贫血AA

AA:

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症,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发病机制

1、原发和继发性造血干祖细胞缺陷(种子)

数量少:

CD34+↓;质量差:

形成集落能力↓

2、造血微环境异常(土壤):

非发病决定因素

3、免疫异常(虫子)最重要

T细胞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