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040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六单元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安阳模拟)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

据图可知(  )

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此耕作方式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普遍推广是在战国时期,汉代特别是在东汉时期推广到了珠江流域,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9·百校联盟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解析:

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男女家庭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

C

3.(2019·合肥模拟)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解析:

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农作物的交流加强了,故D项正确;题干中提及了粟、麦、豆、水稻、棉花等几种农作物,“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只是述及了水稻、粟,故A项错误;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是由北而南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论及南方的生态环境问题,故C项错误。

答案:

D

4.(2019·合肥模拟)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这说明唐朝时(  )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解析:

据材料“茶叶市场广泛,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开始征收茶税”可知茶叶作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茶叶的发展变化,而不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故A项错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产量多”而非农民主要财源,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茶叶的商品化,未涉及南北经济交流,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9·临沂模拟)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

这反映了(  )

A.耕地面积缩减  B.经济结构重大变动

C.农业生产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解析:

由材料中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嘉庆年间,土地价格逐渐提高,说明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收益增加,因而土地价格也随之提高,故C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体,没有发生重大变动,故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土地价格提高,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9·肇庆模拟)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9·梅州模拟)《国语·齐语》载:

“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儒效》载: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

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解析:

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中国古代手工业均以父子相传为传承的主要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古代手工业的传承方式,不涉及官、私营,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手工业家族内的传承,不涉及人身依附问题,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与仕宦之路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9·聊城模拟)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

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

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

据此推知,明代(  )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D.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解析:

根据题目中“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得出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题目牵涉的是釉上红彩,并未牵涉彩瓷和珐琅彩,排除D项。

答案:

C

9.(2019·福州质检)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

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解析:

“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可见这样做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故B项正确。

答案:

B

10.(2019·三明质检)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

这种变化(  )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解析:

根据材料“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封建政府对农民控制的松弛有利于手工工场的产生,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9·怀化模拟)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

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解析:

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封闭性等特点,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不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同样的技术革新,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2019·蚌埠模拟)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

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  )

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

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解析:

明清手工业走劳动密集型道路阻碍了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明清手工业繁荣的基本概况,不会消耗大量能源,故A项错误;明清手工业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明清手工业发展状况推动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重庆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49年,英国产生了最早的发明专利。

1624年,英国实施《垄断法》,宣告所有垄断、特许和授权一律无效,今后只对“新制造品的真正第一个发明人授予在本国独占实施或者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为期十四年或以下,在授予专利证书和特权后,其他人不得使用”。

这被公认为现代专利法的鼻祖。

其后,欧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国会)保障著作家和发明家对其著作和发明在限定期间内的专利权,以促进科学与实用技艺的发展”。

专利制度诞生后,世界上许多重要发明被授予专利权,如避雷针、火车、炸药、留声机、内燃机等等。

尽管各国专利法各有特点,但都反映了专利制度的两大基本功能:

即法律保护和技术公开。

以出版专利文献的形式来实现发明创造向社会的公开和传播是专利制度走向成熟的最显著特征。

——摘编自王桂玲《专利制度的起

源及专利文献的产生初探》

材料二 中国古代,政府对知识、技术缺乏规范性、成文性的制度保护,民间则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如晋商中以做酱菜闻名于世的六必居,以自制中成药龟龄集和定坤丹驰名的广盛药铺,这些著名商号都掌握着某种独特工艺,依靠雇佣家族成员,不让族外人员知晓来维系其生产过程的机密性。

古代大量的秘方、技术绝活都采取了“世代单传”“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式,以降低技术诀窍泄露的风险。

直到近代,洪仁玕才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张。

1912年12月,当时的工商部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这是我国第一部保护专利权的成文法,中国专利制度开始建立。

——摘编自周陈钰《古代中国知识产权

思想的发展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西方专利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在知识权益保护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不同的原因。

(13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基本内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专利制度的实行,不仅有利于维护专利人本人的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人们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从而推动了发明创造的社会性传播和广泛应用,这些都为欧美诸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保障。

(2)问,第一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原因,须从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多角度进行切入分析。

答案:

(1)基本内容:

证明发明家和作家对其知识与发明的拥有权;明确专利人有效期内的独占权(未经允许他人不得使用)。

作用:

有利于维护专利人的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推动了发明创造的社会性传播和广泛应用;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增强了人们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为欧美工业革命提供了保障。

(2)不同点:

中国古代知识权益以家族内部传承的方式进行保护,不能得到国家制度保护;中国近代以法律的形式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

古代中国知识权益公权保护薄弱的原因:

专制体制强化,国家维稳,注重思想控制忽视私人权益;自然经济封闭,小生产者观念保守,家族利益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重视道德教化,轻视工匠技术。

近代中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辛亥革命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推动。

14.(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项目

隋代和唐初

中唐及晚唐

北方水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