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昆虫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099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94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章昆虫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二十章昆虫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二十章昆虫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二十章昆虫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二十章昆虫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十章昆虫纲.docx

《第二十章昆虫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章昆虫纲.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十章昆虫纲.docx

第二十章昆虫纲

第四篇第二十章 昆虫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蚊

第三节 蝇

第四节 白蛉

第五节 蠓

第六节 蚋、虻

第七节 蚤

第八节 虱

第九节 臭虫

第十节 蜚蠊

第一节 概述

昆虫纲是动物界种类最多(75万种以上)、数量最大的一个纲。

与人类经济和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是医学节肢动物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是:

成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图20-1)。

图20-1 昆虫外部形态模式图(雌)

形态

1.头部 头部有触角1对,为感觉器官,司嗅觉和触觉;复眼1对,由许多蜂房状小眼面(facet)组成;有的昆虫还有单眼若干个。

口器由上唇(labrum)、上颚(mandible)、舌(hypopharynx)、下颚(maxilla)及下唇(labium)所组成。

上颚具有小齿,为咀嚼或穿刺的利器。

舌有唾液管的开口。

下颚及下唇又各具分节的附肢,分别称为下颚须(maxillary palp)或称触须和下唇须(labial palp)。

在医学昆虫中,口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咀嚼式口器(biting mouth parts)、刺吸式口器(piercing and sucking mouth parts)和舐吸式口器(lapping mouth parts)。

咀嚼式口器是昆虫口器的原型,上颚粗壮,具齿,是咬、嚼的利器,如蟑螂的口器。

刺吸式口器适应刺入宿主皮肤吸体液,各组成部分均细长,如蚊的口器。

舐吸式口器适于吸取液态食物,上下颚均退化,但下唇发达,其下端有特别发达的盘状唇瓣(labellum),绝大部分蝇类口器即属此型。

2.胸部 胸部分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metathorax),各胸节的腹面均有足1对,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

足分节,由基部向端部依次称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和跗节,跗节又有1~5分节,跗节末端具爪(claw)。

多数昆虫的中胸及后胸的背侧各有翅1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

双翅目昆虫仅有前翅,后翅退化成棒状的平衡棒(halter)。

翅具翅脉(vein)和翅室(cell)。

3.腹部 腹部由11节组成。

但第一腹节多已退化,甚至消失,最后数节变为外生殖器,故可见的节数较少。

外生殖器(尾器)的形态构造因种而异,特别是雄外生殖器,是鉴定昆虫种类的重要依据。

发育与变态

昆虫的个体发育经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2个阶段,前者在卵内完成,后者即从孵化为幼虫到成虫性成熟为止。

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及行为和本能上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过程的总和,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变态分为两类:

1.全变态(complete metamorphosis) 其生活史阶段在卵之后有幼虫、蛹和成虫等期,其特点是要经历1个蛹期,各期之间在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差别显著,如蚊、蝇、白蛉及蚤等。

2.不全变态(incomplete metamorphosis) 这类昆虫幼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所不同,因其程度不同又可分为渐变态、半变态和过渐变态。

渐变态幼虫与成虫之形态和生活习性相似,但体积小,性器官尚未发育,经数次蜕皮后,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此类幼体称若虫,如臭虫、虱、及蜚蠊等属于渐变态。

半变态和过渐变态,在医学昆虫中未遇见。

所有昆虫的幼体(幼虫、若虫)破卵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

(eclosion);幼体发育过程中需要蜕皮数次,每一次蜕皮之后就进入一个新的龄期(stadium)。

如蚊幼虫共分为4个龄期,自卵孵出后为1龄幼虫,蜕皮1次后为2龄幼虫,依次类推,蜕皮3次后即为4龄幼虫;幼虫发育为蛹的过程为化蛹(pupation);蛹自蛹壳(皮)脱出为成蚊,称羽化(emergence)。

发育与变态的激素控制

昆虫的发育与变态是受内分泌的控制,其分泌素的主要组织有脑神经分泌细胞、前胸腺和咽侧体。

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脑激素,它的分泌活动以及分泌颗粒的释出,是一种内在的节律活动,它们同时也受环境因素(光照周期、温度变化、营养等)的影响和制约。

脑激素主要是结晶性多肽,可活化咽侧体,使之分泌保幼激素;又可直接活化前胸腺,使之分泌蜕皮激素。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是直接调节昆虫生长、成熟的两类激素,这两类激素协同作用,使昆虫蜕皮、长大而发生变态。

幼虫成熟时,保幼激素的分泌量减少或停止,此时在蜕皮激素起主要作用的前提下,成虫的器官芽发育变态而为成虫。

许多昆虫在每天的一定时间内进行羽化,这种现象是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羽化激素(eclosion hormone)控制的。

昆虫激素的调控作用的特点是量微而效应大,并有种属特异性,所以被研究用以发展新型杀虫剂。

与医学有关的重要医学昆虫的分类地位及主要特征

昆虫纲分33个目,与医学有关的有9个目。

1.双翅目(Diptera) 有一对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全变态,如蚊、蝇、白蛉、蠓、蚋、虻等。

2.蚤目(Siphonaptera) 虫体两侧扁,无翅,全变态,如蚤。

3.虱目(Anopoura) 虫体腹背扁,无翅,渐变态,如虱。

4.蜚蠊目(Blattaria) 虫体腹背扁,有翅2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渐变态,如蜚蠊,俗称蟑螂。

5.半翅目(Hemiptera) 有翅2对,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后翅膜质,渐变态,如锥蝽;或无翅,如臭虫。

渐变态。

6.磷翅目(Lepidoptera) 翅2对,有鳞片覆盖,全变态,如桑毛虫和松毛虫。

7.鞘翅目(Coleoptera) 翅2对,前翅为角质称鞘翅,俗称甲虫。

全变态,如毒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8.膜翅目(Hymenoptera) 翅2对,也可无翅,全变态,如蜂和蚁。

9.直翅目(Orthoptera) 具翅两对或无翅,渐变态,如草螽(Conocephalus)可作为胰阔盘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现将我国常见医学昆虫分类列表如下(表20-1):

表20-1 常见医学昆虫的分类

双翅目

Diptera

蚊科

Culicidae

按蚊属

Anopheles

中华按蚊An.sinensis

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us

大劣按蚊An.dirus

库蚊属

Culex

淡色库蚊Cx.pipiens pallens

致倦库蚊Cx.pipiens quinqusfasciatus

三带喙库蚊Cx.tritaeniorhynchus

伊蚊属

Aedes

白纹伊蚊Ae.albopictus

骚扰伊蚊Ae.vexans

埃及伊蚊Ae.aegypti

毛蛉科

Psychodidae

白蛉属

Phlebotomus

中华白蛉指名亚种

P.chinensis chinensis

中华白蛉长管亚种

P.chinensis longiductus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major wui

蝇科

Muscidae

蝇属

Musca

舍蝇M.domestica vicina

市蝇M.sorbens

腐蝇属

Muscina

厩腐蝇M.stabulans

螫蝇属

Stomoxys

厩螫蝇S.calcitrans

丽蝇科

Calliphoridae

阿丽蝇属

Aldrichina

巨尾阿丽蝇A.grahami

绿蝇属

Lucilia

丝光绿蝇L.sericata

金蝇属

Chrysomyia

大头金蝇C.megacephala

麻蝇科

Sarcophagidae

别麻蝇属

Boettcherisca

棕尾别麻蝇B.peregrina

蠓科Ceratopogonidae

库蠓属

Culicoidae

同体库蠓C.homotomus

铗蠓属

Foreipomyia

台湾铗蠓F.(L)taiwana

虻科

Tabanidae

斑虻属

Chrysops

广斑虻C.vanderwulpi

虻属

Tabanus

华虻T.mandarmus

蚋科

Simuliidae

原蚋原

Prosimulium

毛足原蚋P.hirtipes

蚋属

Simulium

北蚋S.subvariegatum

蚤目

Siphonaptera

蚤科

Pulicidae

蚤属

Pulex

致痒蚤P.irritans

客蚤属

Xenopsylla

印鼠客蚤X.cheopis

角叶蚤科

Ceratophyllidae

黄鼠蚤属

Citellophilus

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

Ctesquorum sungaris

山蚤属

Oropsylla

长须山蚤O.silantiewi

虱目

Anoplura

虱科

Pediculidae

人虱属

Pediculus

人头虱P.humanus capitis

人体虱P.humanus humanus

阴虱属

Phthirus

耻阴虱P.pubis

蜚蠊属

Blattaria

蜚蠊科

Blattidae

小蠊属

Blattella

德国小蠊B.germanica

大蠊属

Periplaneta

美洲大蠊P.americana

黑胸大蠊P.fuliginosa

半翅目

Hemiptera

臭虫科

Cimicidae

臭虫属

Cimex

温带臭虫C.lectularius

热带臭虫C.hemipterus

猎蝽科

Reduviidae

锥蝽属

Triatoma

骚扰锥蝽

T.infestans

鳞翅目

Lepidoptera

毒蛾科

Lymantridae

Euproctis

桑毛虫E.similis

茶毛虫E.pseudoconspersa

枯叶蛾科

Lasiocampidae

松毛虫属

Dendrolimnus

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

鞘翅目

Coleoptera

隐翅虫科

Staphylinidae

毒隐翅虫属

Paederus

毒隐翅虫P.fuscipes

第二节 蚊

蚊属于双翅目、蚊科(Culicidae),是一类最重要的医学昆虫。

蚊与其它双翅目昆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

①喙细长,比头部长好几倍;②翅脉特殊,翅脉与翅缘有鳞片;③足细长,覆有鳞片。

蚊的分布很广,凡有人类的地方几乎都有蚊类的活动。

蚊的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38属,3350多种和亚种。

我国的蚊类目前也已发现17属350种以上,其中按蚊、库蚊、伊蚊3个属的蚊种约占半数以上。

形态与结构

1.成虫外部形态 蚊是小型昆虫,体长约1.6~12.6mm。

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

分头、胸、腹3部分(图20-2)。

图20-2 雌库蚊模式图

⑴头部:

似半球形,有腹眼和触角各1对,喙1支。

触角(antenna)有15节:

第一节称柄节(scape),第二节称梗节(torus),第三节以后各节均细长称鞭节(flagellum)。

各鞭节轮生一圈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

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是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产生反应,对二氧化碳和湿度尤其敏感,起寻找吸血对象作用的是短毛,而不是复眼。

⑵胸部:

分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有足1对,中胸有翅1对,后胸有1对平衡棒,中胸、后胸各有气门1对。

中胸特别发达,其背板几乎占据全胸背,由前而后依次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

库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叶状,缘毛在凸叶上,按蚊的小盾片后缘呈弧形,缘毛分布均匀(图20-3、4)。

蚊翅窄长,膜质。

翅脉简单,纵脉(V)2.4.5各分两支(图20-2),其余纵脉均不分支。

翅脉上覆盖鳞片,翅的后缘有较长的鳞片,称翅繸。

翅鳞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在按蚊的分类方面是一重要依据。

蚊足细长。

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

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蚊,为蚊种分类特征之一。

图20-3 蚊的胸部(侧面)

图20-4 按蚊(上)和库蚊、伊蚊(下)的小盾片

⑶腹部:

分11节,第一节不易查见。

2~8节明显可见,在其背面,有的蚊种具有由淡色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

最末3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一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

2.口器(喙)结构 蚊喙为刺吸式口器,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构造。

由上内唇(上唇咽)、舌各1个,上、下颚各1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

上内唇细长,腹面凹陷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放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以吸取血液。

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

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侧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首先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

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粗锯齿,是随着皮肤切开以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

下唇的表面被覆鳞片,多呈暗色,其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labellae)。

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的作用(图20-5)。

雄蚊的上、下颚退化或几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

在喙的两旁有触须(下颚须)1对,为下颚的附肢。

按蚊雌、雄蚊的触须与喙等长,但雄蚊触须的末两节膨大而向外弯曲;库蚊伊蚊雌蚊的触须比喙短,雄蚊的触须则较缘长或等长(少数蚊种例外)。

触须是刺吸时的感觉器官。

图20-5 雌蚊口器构造

3.内部构造 蚊具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环及生殖等系统。

其中,与流行病学有关的主要为消化和生殖系统(图20-6)。

图20-6 成蚊内部解剖(雌)

(仿Marshall)

⑴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

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均在胃内进行。

在前胸内有1对唾腺。

每一唾腺分3叶,每叶有一小唾腺管,最后汇合成总唾腺管,通入舌内。

唾腺管能分泌和贮存唾液。

唾液中含有多种酶,例如能阻止被叮刺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凝聚的抗血凝素(anticoagulin),破坏吸入的红细胞的溶血素(haemolysin)和使破坏的红细胞凝集的凝集素(agglutinin)。

⑵生殖系统:

雄蚊有睾丸1对,自每一睾丸发出的输精管在远端膨大为储精囊,两者会合成射精管。

射精管远端为阴茎,阴茎两侧有抱器。

雌蚊有卵巢1对。

再输卵管在汇成总输卵管前的膨大部称壶腹。

总输卵管与阴道相连。

在阴道无端有受精囊(按蚊1个,库蚊和伊蚊3个)和1对副腺的开口。

阴道则开口于第八、九腹节交界处的腹面。

每个卵巢由几十个至二百多个卵巢小管组成。

每个卵巢小管包括3个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囊(follicle)。

顶端的为增殖卵泡囊,中间为幼小卵泡囊,靠近输卵管的为成卵卵泡囊。

卵泡囊依次逐个发育成熟。

当成卵卵泡囊中的卵成熟排出后,幼小卵泡囊,又发育为成卵卵泡囊,每排出一次卵,顺卵巢小管上就留有1个膨大部。

此外,呼吸系统中的微气管在卵巢上的分布,卷成细密的丝状,卵巢在妊娠后膨大,微气管也因而伸直,故可鉴别雌蚊是否经产。

生活史

蚊的发育为全变态,生活史分4个时期,即卵、幼虫(子孓)、蛹和成虫。

前3个时期生活于水中,而成虫生活于陆地上(图20-7)。

 

图20-7 三属蚊生活史各期的主要鉴别

1.卵 雌蚊产卵于积水中。

蚊卵小,长不到1mm。

按蚊卵呈舟形,两侧有浮囊,产出后浮在水面。

库蚊卵呈圆锥形,无浮囊,产出后粘在一起形成卵筏。

伊蚊卵一般呈撖榄形,无浮囊,产出后单个沉在水底。

蚊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经2~3天后幼虫孵出。

2.幼虫 初孵的幼虫长约1.5mm,幼虫共分四龄。

经3次蜕皮,成为第四龄幼虫时,体长可较第一龄幼虫增长8倍。

幼虫体分为头、胸、腹3部(图20-8),各部着生毛或毛丛。

头部有触角、复眼、单眼各1对,口器为咀嚼式,两侧有细毛密集的口刷,迅速摆动以摄取水中的食物。

胸部略呈方形,不分节。

腹部细长,可见分9节。

前7节形状相似,在第八节背面有气孔器与气门或细长的呼吸管。

按蚊各腹节背面尚有背板和掌状毛(棕状毛),使之易于漂浮水面。

第九节背面有尾鞍,末端有尾毛、尾刷和4个尾鳃。

后者与调节渗透压有关。

幼虫期的长短随水温与食物而异。

在气温30℃和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约需5~8天,经4次蜕皮而化为蛹。

图20-8 蚊幼虫背面

3.蛹 侧面观呈逗点状,胸背两侧有1对呼吸管。

蚊蛹不食能动,常停息在水面,若遇到惊扰时即潜入水中。

蛹的抵抗力强,在无水情况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湿润,仍能发育羽化为成蚊。

夏季通常2~3,羽化时间在黄昏和清晨,白天也能进行。

4.成蚊羽化后不久,即行交配、吸血、产卵。

自卵发育至成蚊所需时间取决于温度、食物及环境诸因素,在适宜条件下约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三属蚊生活史各期主要鉴别见图20-7,表20-2。

生态与生理

1.孳生习性 成蚊产卵的地点就是幼虫的孳生地,蚊虫孳生地的区别在调查和防制上有重要的意义。

各种蚊虫对孳生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可分为五种类型:

表20-2 按蚊、库蚊、伊蚊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特征

按蚊

库蚊

伊蚊

外形

舟形,有浮囊

圆锥形,无浮囊

橄榄形,无浮囊

排列

分散,常排成图案状浮于水面

集成卵筏,浮于水面

分散,沉于水底

呼吸管

无,具气门

长而细,有呼吸管毛多对

短而粗,有呼吸管毛1对

 

掌状毛

 

静态

与水面平行

头下垂,与水面呈角度

同库蚊

呼吸管

粗而短,漏斗状口阔,最深裂隙

细长,管状,口小,无裂隙

长短不一,口斜向或三角形,无裂隙

体色

大多灰褐色

大多棕褐色

黑色

触须

雌、雄与喙等长,雄蚊末端膨大呈棒状

雌蚊甚短,短于喙之半,

雄蚊则比喙长

雌蚊同库蚊雄蚊与喙等长

多具黑白斑

多无黑白斑

无黑白斑

小盾片

后缘呈弧状,

缘毛分布均匀

呈三叶状

缘毛在凸叶上

同库蚊

有无白环不定

多无白环

有白环

停息

状态

体与喙成一直线和停落面成一角度

体与喙有角度,体与停落面平行

同库蚊

⑴稻田型:

稻田型包括主要孳生在稻田、沼泽、芦苇塘、池塘、沟渠、浅潭、草塘、清水坑等清洁静水中生长的蚊类,我国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是这类型的代表。

⑵缓流型:

缓流型主要包括孳生在清洁的小溪、灌溉沟渠、溪床、积水梯田、渗水坑等岸边草丛缓流中的蚊类。

我国南方山区疟疾的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为本型的代表。

⑶丛林型:

丛林型主要包括孳生在丛林浓荫下的山溪、蔽荫的山涧溪床、石穴、泉潭等小型清洁积水中的蚊类。

我国海南省丛林及其山麓的疟疾主要媒介大劣按蚊是本型的代表。

⑷污水型:

污水型主要包括孳生在地面洼地积水、阴沟、下水道、污水坑、沙井、浅潭、清水粪缸、积肥坑、污水池,特别是污染积水中的蚊类。

我国班氏丝虫病主要媒介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本型的代表。

骚扰阿蚊多孳生在积粪池、粪坑等也属于这一类型。

⑸容器型:

容器型蚊类包括孳生在人工容器和植物容器的蚊类。

人工容器指缸、罐、坛、桶、盆、碗、瓶、盒以及其他人造的可以积水的器物,轮胎积水、石穴积水也可归入这一类;植物容器指树洞、竹筒、叶腋、椰子壳等可以积水的部分。

我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型的代表。

各型孳生地中幼虫食物来源包括有机质、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浮游生物,甚或蚊的幼虫等。

幼虫的生长发育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光照;②水温:

适宜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宜温度25~30℃;③水的流速:

多喜静水,少数在缓流中,但水流速最快不超过0.09m/s;④雨量:

直接影响幼虫孳生的范围;⑤水中天敌:

柳条鱼、鲤鱼、草鱼等几种淡水鱼种、青蛙、龟、蜻蜓的幼虫和狸藻等水中动物或植物均为幼虫的天敌。

2.吸血习性 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

雌蚊可吸植物汁液以保持个体生存,但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卵巢才能发育,繁殖后代。

雌蚊吸血行为一般有4个阶段;①起飞:

当环境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时,通过触角短毛上的化学感受器刺激蚊脑飞行命令中枢而起飞,这种飞行是无目的性的;②迂回盘绕:

由于在人体体表周围有一层湿温对流气流层,蚊通过短毛上的湿度感受器发现这股气流后,便很自然地飞向这种气流,经过盘旋一直跟到该气流的发源地──人或动物的皮肤;③降落:

选择薄嫩的、血管丰富的皮肤着落;④吸血:

停隐后,口器刺入皮肤刺探,血管定位,吸入血液。

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吸血时间也多在其活动的时间,其最适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50%以上。

吸血对象,随蚊种而异。

有的偏嗜人血,如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有的偏嗜家畜血,如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等。

偏嗜人血的蚊可兼吸动物的血,嗜吸动物血的也兼吸人血。

但同一蚊种吸血习性也会发生变异,如微小按蚊在海南岛主要吸人血,而在长江流域则偏嗜牛血。

蚊的嗜血性对疾病的传播与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偏嗜人血的蚊,传播人体疾病的机会较多,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

因蚊能兼吸人和动物的血,故能传播人兽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黄热病。

蚊吸血习性是判断蚊与疾病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3.栖息习性 雌蚊吸血后即寻找比较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栖息。

室内多栖于蚊帐内、床下、屋角、门后、墙面及杂物上。

室外多栖于草丛、各洞穴、树下及人畜房附近的农作物中。

栖性大致分为三类型:

①家栖型:

蚊吸饱血后仍停留室内,待胃血消化、卵巢成熟才飞离房舍,寻找产卵场所。

如淡色库蚊、嗜人按蚊。

②半家栖型:

吸血后稍在室内停留,然后飞出室外栖息。

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

③野栖型:

自吸血至产卵完全在野外。

如大劣按蚊。

此分型并非绝对,即使同一蚊种,因地区、季节或环境的不同,其栖性也会改变。

如微小按蚊,虽为公认的家栖型的典型蚊种,但在台湾省和海南省,都曾发现该蚊可生活于无人居住的山地森林区,而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却是半家栖的。

掌握蚊的栖息,是制定灭蚊措施及考核灭蚊效果的依据。

例如杀虫剂滞留喷洒,对家栖型蚊种有效而对野栖型却无效。

4.交配与产卵 蚊羽化后1~2天便可交配,常在未吸血之前。

交配是在群舞时进行的,群舞是几个及至几百、数千个雄蚊成群地在草地上空、屋檐下或人畜上空飞舞的一种性行为。

少数雌蚊飞入舞群与雄蚊进行交配,然后离去。

通常雌蚊交配一次就可接受够用一生的精子,有的蚊一生要交配几次。

雌蚊交配后,多需吸血,卵巢发育,才能产卵。

一般雌蚊均在傍晚或清晨到其孳生场所产卵。

蚊一生中能产卵多次、产卵量因种而异,通常几十个至几百个不等。

5.活动时间与飞翔能力 蚊的活动与温度、湿度、光照及风力等有关,一般都在清晨、黄昏或黑夜活动,但伊蚊多在白天活动。

在我国偏嗜人血的按蚊活动高峰多在午夜前后。

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

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

如中华按蚊。

成蚊飞翔能力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内活动,如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等;孳生于稻田、河沟离居民点较远的蚊类如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其飞行距离一般都在0.5公里左右,很少超过数公里。

在遇顺风或中途无停留处的海峡、湖泊等强迫飞行的情况下,也可超过十余公里,如刺扰伊蚊。

但凭借现代交通工具蚊虫也可被动转移至世界各地,并作为当地新的媒介传播疾病的事实已有报告。

6.生殖营养周期和生理龄期 蚊每次从吸血到产卵的周期,称为生殖营养周期(gonotrophic cycle)。

周期分三个阶段:

①寻找宿主吸血;②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③寻找孳生地产卵。

三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主要决定于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的速度,并受栖息场所内的温度和湿度影响。

正常情况下,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其卵巢周期发育相一致,约为2天。

但也有个别蚊种需吸血2次以上才使卵巢发育成熟。

各蚊种一生中生殖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