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9090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时、分、秒》教材分析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 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第一学段中“常见的量”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中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中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了1时=60分。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表:

《时、分、秒》重难点突破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 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本章重难点分析:

1.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2.解决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单元的难点。

突破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1)初步建立对秒的直观感知

动态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

让学生体会“秒”是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经常会在“倒计时”中出现,借助这一情境可以导出“秒的认识”这一课题。

再依次出示第2、3、4幅主题图,唤醒学生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秒在生活中的运用。

(2)结合前面的情境图,直接说明: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并出示钟面,直观地观察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走一大格就是5秒,8秒就是走了八小格。

再通过动态演示3幅连续的钟面,分针走一大格,秒针走了60小格。

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

(3)体验1秒有多长

通过亲身体验:

如眨眼、听滴答声、击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1秒的长度。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1)巩固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复习1分=60秒,1时=60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时间单位的换算只出现数字较小的,以及整十倍数的换算。

如600秒=()分

(2)突破“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一难点。

①先复习简单的整时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如早上7时起床,8时上课,经过了多少时间?

唤起学生对经过时间计算的经验,建立简单的经过时间计算模型: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②不是整时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出示例2,动态演示钟面从离家时刻到到校时刻经过的时间。

让学生观察画面,分析相关信息。

通过呈现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个步骤:

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方法。

③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解决经过时间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可以是数格子的方式,直观、实用;也可以选择计算的方法,抽象、高效;还可以将曲线的分针转动转化为直线的数轴,便于学生算出经过的时间。

(课件演示不同方法)

如图:

 

《时、分、秒》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时、分、秒》课标解读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第一学段中“常见的量”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已经会看整时和半时,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了1时=60分。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化抽象为具象,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由于时间非常抽象,儿童掌握时间比较困难。

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图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切实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首先,设计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时间单位”的感知。

对标准时间单位的认识和感知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前提和基础。

时间单位十分抽象,需要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的表象和行为,帮助学生感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的延续性所构成的形象是知觉时间的基础。

因此,教材在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活动。

教材按照“体验1秒”“体验15秒”“体验1分”的顺序,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时间的长短与某些行为的次数建立联系,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渗透计量的本质。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学生对于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量的观念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而课堂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拓展学习渠道,注意课内外的结合,适当地拓展和补充教材资源。

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但可以提供信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

比如,可以让学生或去收集诸如:

月亮绕地球运行1秒约8000米,人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再如,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再让学生去了解一下人在不同年龄所需要的睡眠时间,看一看自己的睡眠时间是否合理、科学,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通过从粗略估计到准确估计,不断细化估计方法,形成合理估计策略

对时间长短的估计容易受人的主观体验(如痛苦、愉悦)的影响,要进行比较准确的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儿童首先建立对一个“标准时间单位”的认识,然后通过“运算”或数出要估计的时间段中包含了多少个标准的时间单位,以此来估计时间。

教材从“与1分钟进行比较”的粗略估计到“选择方法估计30秒”的准确估计,不断细化估计的方法,逐步使学生认识到估计的基本方法是首先选择一个熟知的标准,再用标准去量,同时也渗透了计量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估计策略。

5.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提炼

与整套教材编排的思路一致,在完整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及它们的关系之后,教材专门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

一方面,加强对解决问题思路的概括和总结。

从三年级开始,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名称由“知道了什么?

”“怎么解答?

”“解答正确吗?

”改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由问答式改为陈述式,突出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和概括,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过程。

另一方面,加强“分析与解答”部分的内容,展示丰富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关于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在练习中安排了求结束时刻和开始时刻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多样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6.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及教学课件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

因此,在教学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应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课件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

由于钟表是圆形的,它只能刻画时间的局部周期性,当计算的时间段超过一个周期时,“数”出其时间长度就比较麻烦。

因此,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下图),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

而且在思考如何画时间轴时,需要应用所学的时间单位间的关系,就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7.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

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

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时、分、秒》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汤国英(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

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 揭示: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

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同时,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情感因素。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

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

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

简单的一问,既拉近师生的距离,又初步掌握学生对新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