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8709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

炼钢厂煤气安全教育读本之一

冶金煤气

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

 

板材炼钢厂安全科

 

前言

 

煤气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等特点,极易引发中毒、着火和爆炸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煤气事故在钢铁企业发生率较高,特别是较大以上事故死亡人数占钢铁行业较大以上事故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同时,由于煤气易扩散性、高度易燃爆性及公用设施的集中性,极易产生次生灾害,加之救援措施不当,导致事故扩大,易导致严重的群死群伤事故。

煤气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煤气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欠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甚至野蛮作业的行为时有发生。

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事故案例,并通过一个个血的教训,为您详细解读《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2005)中的重点条款,期待您能够从中受益,自觉的按照规程作业,杜绝各类煤气事故发生。

 

板材炼钢厂安全科

二〇一五年七月二日

目录

一、冶金煤气简介4

二、煤气安全作业基本要求4

三、煤气生产、回收与净化安全作业11

四、煤气管道安全作业15

五、煤气设备与管道附属装置要求及安全作业17

六、煤气柜和煤气加压站要求及安全作业26

七、煤气使用安全作业29

八、煤气设施检修安全作业32

九、煤气事故处理及应急设备42

一、冶金煤气简介

煤气净化、储存、输送和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煤气中毒、着火、爆炸及氮气窒息、

煤气是混合物,由于成份不一样,煤气体现的危险性不一样。

高炉煤气、转炉煤气CO含量较高,极易发生煤气中毒事故,但着火爆炸事故也时有发生。

焦炉煤气CO含量约在8%左右,毒性相对较弱,H2、CH4甲烷含量较高,故常见的是着火和爆炸事故。

天然气主要成份是CH4,基本无毒,但在空气中浓度达到10%,即可引起窒息,天然气最易出现着火爆炸事故。

二、煤气安全作业基本要求

【GB6222—2005】(4.3)

煤气设施的焊接工作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由持有合格证的焊工担任,煤气工程的焊接、施工与验收应符合GB50235《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的规定。

规程解读

焊工持证上岗和正确规范的焊接施工是保证煤气设施质量的基本保证。

为此检修或者施工人员进入本岗位所辖区域施工时,要检查其具有从事工作相符合的资质。

案例:

焊接质量不合格导致煤气管道断裂

事故经过

2006年2月3日10时许,某公司轧钢厂反映高炉煤气管道压力突然下降。

煤气调度怀疑高炉紧急休风,在与高炉联系过程中,炼铁鼓风站来电话通知发现厂房北侧送轧钢厂高炉煤气管道发生泄漏,煤气调度立即汇报上级及并要求煤气防护站人员携戴呼吸器到现场,现场检查发现DN1100mm高炉煤气管道已断裂错口。

随即切煤气并进行煤气管道置换操作。

事故原因

焊工焊接质量存在问题导致管道连接处强度不够发生断裂,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GB6222—2005】(4.5)

新建、改建和大修后的煤气设施应经过检查验收,证明符合安全要求并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后,才能投入运行。

煤气设施的验收必须有煤气使用单位的安全部门参加。

【GB6222—2005】(4.15)

煤气设施的人孔、阀门、仪表等经常有人操作的部位,均应设置固定平台。

走梯、栏杆和平台(含检修平台)应符合GB4053.1、GB4053.2、GB4053.3、GB4053.4的规定。

规程解读

煤气设施的验收除关注是否符合规范、图纸要求外,还应注意:

煤气设备的安装位置要便于日常的操作和维护;可引发煤气泄漏的高空平台,宜设钢斜梯,斜梯倾角小于45度。

案例:

某公司煤气中毒事故

事故经过

2009年8月24日,某公司组织进行煤气眼镜阀翻阀操作。

眼镜阀位于高7.2米、面积约4平方米的平台上,通过直爬梯进行上下。

四名热风工带上煤气报警器、两套防毒面具上到了眼镜阀平台,由于平台位置狭小带着防毒面具工作不方便,就摘掉了防毒面具,开始进行翻阀操作。

翻阀过程中突发煤气泄漏,1人叫“快撤”,但没有地方躲,就趴到了平台的西边,另3人中毒倒在了平台的东面。

在下监护的人发现情况不正常,便爬上直梯去抢救,也中毒摔在地上。

值班工长带领人到现场抢救,在系绳子将中毒者放下来的过程中也中毒,从约6米高度掉了下来。

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度中毒,2人轻度中毒。

事故原因

作业人员带煤气作业未佩戴呼吸器是导致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作业平台狭小不便于带呼吸器作业及钢直梯不利于中毒人员撤离和救援导致事故扩大。

【GB6222—2005】(4.8)

各种主要的煤气设备、阀门、放散管、管道支架等应编号,号码应标在明显的地方。

煤气管理部门应备有煤气工艺流程图,图上标明设备及附属装置的号码。

规程解读

设备、阀门、放散管、管道支架等数量多、区域面广,日常工作中不易记忆和易混淆,故设备应编号并在现场明显位置标示便于现场操作确认。

案例:

误操作致煤气中毒

事故经过

2004年2月25日19时30分,某公司热电车间35吨3#锅炉检修完成需进行送煤气操作。

煤防站王某某接到指令,带领2人乘防护车到35吨锅炉对3#锅炉进行送煤气操作,误将正处于停炉检修的1#锅炉煤气眼镜阀阀打开。

当顺原路回到厂房南门口时,听到有人喊“跑煤气了!

熏着人了!

”王某某意识到阀门可能开错了,叫翟、董二人赶快把刚打开的阀门关上。

王某某让防护车回煤防站拉救护器材,同时通知救护车。

防护车拉呼吸器、苏生器到现场后,王、董等人员带着呼吸器迅速抢救中毒人员。

事故造成该公司1人死亡,4人中毒;另有6名外用工中毒。

事故原因

煤气防护站3名煤防员未对现场进行确认误操作是造成本次事故直接原因。

热电车间现场阀门无编号造成现场不能确认和提示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GB6222—2005】(4.10)

煤气危险区(如地下室、加压站、热风炉及各种煤气发生设施附近)的一氧化碳浓度应定期测定,在关键部位应设置一氧化碳监测装置。

作业环境一氧化碳最高允许浓度为30mg/m3(24ppm)。

规程解读

对一氧化碳监测装置应定期检查其完好性。

一氧化碳报警仪每年至少校验一次,超过校验期的报警仪不得使用。

案例:

报警仪失灵致煤气中毒

事故经过

1997年1月31日凌晨,某公司炼钢车间40m平台煤气回收巡检值班室3名值班人员上夜班。

6点05分,3名值班人员均出现不适症状,但岗位上一氧化碳报警仪没有发出警报。

巡检工章某较敏感,他意识到可能有煤气泄漏,出现煤气中毒,随即抓起对讲机呼救。

当班巡检班长和2名工人听到了呼救,直奔40m平台煤气回收巡检值班室救援;同时炼钢厂调度室也听到了呼救,通知驻厂煤气防护站人员迅速组织救险。

防护站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煤气回收巡检值班室方圆几十米区域煤气弥漫,值班室内的3个人都被熏倒在值班室外,前来救援当班巡检班长和2名工人因未佩戴氧气呼吸器,也被熏倒。

事故造成6人中毒。

事故原因

未执行“接班人员接班时必须首先察看煤气报警仪器灵敏度”的规定,造成报警器没电失效从而对煤气泄漏未及时发现,是导致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

无防护器材冒险抢救造成了事故扩大。

【GB6222—2005】(4.11)

应对煤气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的人员才准上岗工作,以后每两年进行一次复审。

煤气作业人员应每隔一至两年进行一次体检,体检结果记人“职工健康监护卡片”,不符合要求者,不应从事煤气作业。

规程解读

煤气工作人员应掌握煤气基本性质、防护救护知识及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案例:

不会使用呼吸器造成窒息死亡

事故经过

1991年7月24日22时,某公司发生毒气泄漏,调度室让兼职气防员去处理。

3人赶到现场佩戴上呼吸器向事故岗位先后走去,其中1人由于不熟悉呼吸器的使用边走边调节呼吸器并落在最后,还没到岗位就倒了下去。

由于前两人走在前面,没有发现,等事故处理完成后寻找时才发现其倒在路上。

将其抬离现场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该气防队员不掌握呼吸器使用方法,在佩戴好呼吸器后没开气瓶阀门导致缺氧窒息死亡。

【GB6222—2005】(4.14)

剩余煤气放散装置应设有点火装置及蒸汽(或氮气)灭火设施,需要放散时,一般应点燃。

规程解读

安监总管四【2010】125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冶金企业煤气安全技术管理有关规定》要求:

过剩煤气必须点燃放散,放散管管口高度应高于周围建筑物,且不低于50米,放散时要有火焰监测装置和蒸汽或氮气灭火设施。

应定期检查剩余煤气放散的点火装置和灭火设施,并加强检查和维护,确保完好。

案例:

放散煤气不点燃致多人中毒

事故经过

2010年12月28日上午,某钢铁公司炼钢厂因转炉煤气用户检修造成不能回收,转炉煤气通过30米高的放散塔放散。

因为风大,两次点火都没有成功,造成转炉煤气直接放散,煤气向下风侧飘散,致使在下风侧进行室外作业的12名外协工煤气中毒。

事故原因

点火装置维护不善,造成煤气无法点燃,放散的转炉煤气飘到施工区域是造成12人中毒的直接原因。

三、煤气生产、回收与净化安全作业

【GB6222—2005】(5.1.3.11)

每台煤气发生炉的煤气输入网路(或加压)前应进行含氧量分析含氧量大于1%时,禁止并入网络。

【GB6222—2005】(5.1.3.2)

带有水夹套的煤气炉设计、制造、安装和检验应遵守现行有关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规定。

【GB6222—2005】(5.1.3.5)

煤气发生炉的进口空气管道上,应设有阀门、止回阀和蒸汽吹扫装置。

空气总管末端应设有泄爆装置和放散管,放散管应接至室外。

规程解读

发生炉生产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安全指标分析测定。

带有水夹套的发生炉运行中,应定期检查水位计完好性,密切监视汽包水位,当缺水时需应先判断缺水程度,严禁冒然补水。

煤气发生炉发生事故停炉后立即关闭鼓风管道阀门。

恢复送风前应对空气管路进行吹扫。

案例1:

发生炉氧含量超标导致爆炸

事故经过

2002年3月7日5时至15时30分,某公司3号发生炉因工艺要求进行多次开停,一直没有对3号发生炉进行清炉处理。

17时3号发生炉炉气出口温度达276摄氏度,当时化验工较忙,没有对炉气的氧含量进行分析,当班操作工误认为是炉结焦引起的,未进行处理。

18时,3号炉炉气温度下降至178摄氏度(正常操作温度);20时,下降至145摄氏度;21时,下降至126摄氏度。

在此期间,主操作工韩某、副操作工施某均以为是炉内结焦下塌,炉内工作已正常,没有分析处理。

21时30分左右,发生炉后储存发生炉煤气的煤气柜发生爆炸。

事故原因

从凌晨开始供气到事故发生,长达16个小时未对发生炉进行清炉和炉气分析,发生炉内焦炭耗尽,鼓进的空气从3号发生炉直接进入煤气柜,导致煤气柜内的氧含量超标引起爆炸。

案例2:

发生炉缺水后补水引发爆炸

2010年8月12日某公司煤气发生炉汽包水位计损坏,无法反映炉体内水夹套实际水量,停电后水夹套内严重缺水。

恢复供电后,值班工拟开给水泵供水,因水泵空转未及时补水,致使水夹套内水耗干、干烧。

当操作人员启用备用水泵加水后,突发爆炸。

爆炸导致3人死亡,9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约450万元。

事故原因

因水位计损坏,造成水夹套内的水耗干,水夹套烧红,冒然补水时,冷水遇到炉体夹套高温钢板、蒸汽急剧膨胀,导致炉体水夹套爆裂,同时夹套内水流进入炉膛,与炉膛内煤气发生化学反应,出现二次爆炸。

案例3:

停电煤气倒流进空气管道,恢复生产时引发爆炸

事故经过

1979年4月,某厂煤气站5台煤气发生炉正常生产中,在启动1#煤气加压机过程中造成站内电流负荷过大,全站供电总开关跳闸,引起全站停电,发生炉岗位当即按照紧急事故处理。

复电后,刚启动空气鼓风机,即发生强烈爆炸,造成一人受伤,全站停产24小时。

事故原因:

煤气加压机和发生炉鼓风机停运后,4#和8#发生炉未进行紧急处理,空气阀门未完全关闭,炉底高压蒸汽、炉内钟罩阀未及时打开,干式逆止阀失效,使煤气倒流进炉底和整个空气管道,形成爆炸性气体;风机启动前未进行吹扫,启动后爆炸性气体向前移动,遇炉内火源,发生爆炸。

【GB6222—2005】(5.6.2.2)

转炉煤气回收设施应设充氮装置及微氧量和一氧化碳含量的连续测定装置。

当煤气含氧量超过2%或煤气柜位高度达到上限时应停止回收。

【GB6222—2005】(9.2.2.4)

布帘式柜应设调平装置,活塞水平测量装置及紧急放散装置。

用于LDG回收时,柜前宜设事故放散塔。

应设微氧量的连续测定装置,并与柜入口阀,事故放散塔的入口阀,炼钢系统的三通切换阀开启装置联锁。

柜区操作室应设有与转炉煤气回收设施间的声光信号和电话设施。

柜位应设有与柜进口阀和转沪煤气回收的三通切换阀的联锁装置。

规程解读

岗位工对检测和安全联锁应定期检查其完好性。

严禁在无一氧化碳和氧含量在线检测仪表及控制系统或者在氧含量连续测定装置失灵情况下,进行回收。

案例:

转炉煤气氧含量超标致煤气柜爆炸

事故经过

1999年4月3日8时,某钢铁公司煤气站值班员接班后检查设备和仪表信号一切正常,气柜内成分合格。

9时20分,柜容降到1万立方米并报警,接着柜高5米下限报警,为防止活塞着床,值班人员一方面减少外送量,一方面并通过总调要求炼钢抓紧进回收煤气。

9时33分,值班员看到气柜升高,确认炼钢厂开始回收煤气。

9时40分当柜容升到8000立米时,煤气柜发生爆炸。

事故原因

转炉煤气回收系统无氧含量和一氧化碳在线分析仪,凭经验回收造成不合格煤气进柜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煤气管道内的铁屑焊渣及尘灰中的硫化物等产生火花是爆炸的点火源。

四、煤气管道安全作业

【GB6222—2005】(6.1.3)

煤气管道应采取消除静电和防雷的措施。

规程解读

对消除静电和防雷的设施应定期检查完好性。

案例:

雷击天燃气阀组引发大火

事故经过

2010年5月4日凌晨3时许,某县天然气管道中转点遭雷击爆炸起火。

消防人员赶到现场时,建于半山腰的中转点已经被大火烧毁,火势异常猛烈,旁边山坡也被引燃,邻近的几户民居受波及。

经消防、燃气公司等多部门联合抢险,至昨日5时50分,着火点熄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事故原因

防雷击设施失效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GB6222—2005】(6.2.1.6)

大型企业煤气输送主管管底距地面净距不宜低于6m,煤气分配主管不宜低于4.5m,山区和小型企业可以适当降低。

【GB6222—2005】(7.9.1)

厂区主要煤气管道应标有明显的煤气流向和种类的标志。

【GB6222—2005】(7.9.2)

所有可能泄漏煤气的地方均应挂有提醒人们注意的警示标志。

规程解读

煤气管道易涂灰色。

厂区主要煤气管道应标有明显的煤气流向和种类标志,横跨道路煤气管道要标示标高,并设置防撞护栏。

案例:

自卸车撞断管道引发重大煤气事故

事故经过:

1995年3月30日15时30分,某公司汽车运输公司赵某某驾驶自卸车到二钢厂运输钢渣,当其将第二车钢渣运到二钢厂钢渣场卸完后,在车斗未复原位的情况下,即驾驶自卸车返回。

18时50分左右,当车行驶至铁合金厂门西侧渣山路与铁道交叉处时,未落下的车斗将横跨厂区道路上方离地面净空高4.3米直径610毫米的由二钢厂通往铁合金厂的一根高炉煤气管道撞断,造成煤气大量外泄,同时还将煤气管上方并排的氮气、焦炉煤气、蒸气三根管道撞弯。

事故共造成66人中毒,其中1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70余万元。

事故原因:

赵某某在车斗未复原位,不下车观察的情况下即驾车返回,忽视安全,违反自卸车的操作规程是导致特大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

管道标高不符合安全要求,未作防撞护栏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五、煤气设备与管道附属装置要求及安全作业

【GB6222—2005】(7.2.3.1)

水封装在其他隔断装置之后并用时,才是可靠的隔断装置。

水封的有效高度为煤气计算压力加500mm。

【GB6222—2005】(7.2.3.2)

水封的给水管上应设给水封和止回阀。

【GB6222—2005】(7.2.3.3)

禁止将排水管、满流管直接插入下水道。

水封下部侧壁上应安设清扫孔和放水头。

U型水封两侧应安设放散管、吹刷用的进气头和取样管。

规程解读

水封是一种隔断装置,应保持水位有效高度,严防缺水造成击穿泄漏煤气。

U型水封的给水管应保持完好,防止煤气倒流。

案例:

水封被击穿引发中毒事故

事故经过:

1990年12月10日某公司煤气发电厂检修,发电厂将所属煤气管道水封加满水(前面无阀门)。

当天发电厂水封失效煤气窜入水封后管道,故锰铁厂将此水封前锰铁厂所辖水封也注满水,以切断煤气泄漏。

12月12日15时许,由于高炉炉况不稳定而使煤气压力波动较大,煤气击穿锰铁厂煤气水封,因发电分厂煤气进口水封早已失效及煤气管道末端没有堵盲板,致使在2号锅炉炉堂内检修作业点进入煤气。

事故造成4人死亡,4人中毒。

  事故原因

水封设计不符合安全要求。

该公司自行设计的煤气管道水封的前后,均无其他隔断装置,使之失去隔断煤气的可靠性;锰铁分厂煤气管道的最大煤气计算压力应为10KPa,但设计的有效高度却只有1380mm,设计压力不符合安全要求。

多处违章作业。

发电厂抢修作业前,既没有对停用煤气管道用蒸汽吹扫,也没有在2号锅炉煤气管道末端堵盲板。

进入炉膛以前,没有对炉膛内的空气进行采样分析,也没有专职煤气安全人员进行现场监护。

【GB6222—2005】(7.2.4.1)

眼镜阀和扇形阀不宜单独使用,应设在密封蝶阀或闸阀后面。

【GB6222—2005】(7.2.4.2)

敞开眼镜阀和扇形阀应安设在厂房外,如设在厂房内,应离炉子l0m以上。

【GB6222—2005】(7.2.5.1)

密封蝶阀不能作为可靠的隔断装置,只有和水封、插板、眼镜阀等并用才是可靠的隔断装置。

【GB6222—2005】(7.2.5.2)

密封蝶阀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密封蝶阀的公称压力应高于煤气总体气密性试验压力;

——单向流动的密封蝶阀,在安装时应注意使煤气的流动方向与阀体上的箭头方向一致;

——轴头上应有开、关程度的标志。

规程解读

安监总管四【2010】125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冶金企业煤气安全技术管理有关规定》要求:

凡开、闭时冒出煤气的隔断装置盲板、眼镜阀、扇形阀及敞开式插板阀等,不应安装在厂房内或者通风不良处,离明火设备距离不少于40米。

停或者送煤气时应首先关闭气源侧蝶阀(闸阀),再操作眼镜阀。

手动操作眼镜阀时必须佩戴呼吸器,并使用防爆工具。

蝶阀(闸阀)的开关指示应准确,蝶阀(闸阀)电动关闭后应现场确认是否到位。

案例:

翻眼镜阀泄漏煤气引发火灾

事故经过

2009年9月4日13时45分,某公司煤气救护站进行翻眼镜阀作业,刚松开螺栓时发现煤气压力很高,随即拧紧,要求常化炉当班人员检查前面电动阀门是否关到位。

15时左右,常化炉人员通知煤气救护站阀门已关闭。

当救护站人员再次松开螺栓时,大量煤气喷射出来。

由于作业人员没有佩戴空气呼吸器,来不急关闭眼镜阀,先后迅速撤离现场,大量泄漏的煤气蔓延到距离眼镜阀2米左右的常化炉炉辊电机位置时,因电机运转内部产生火花,引燃煤气。

事故导致眼镜阀附近设备烧坏,停产3天,。

事故原因分析:

煤气主管电动阀阀板因现场指示和实际位置不一致,现场指示处于关位但实际未关闭造成大量煤气泄漏,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煤气救护站作业人员带煤气作业未佩戴空气呼吸器,是造成事故的次要原因。

【GB6222—2005】(7.3.1.1)

下列位置应安设放散管:

——煤气设备和管道的最高处;

——煤气管道以及卧式设备的末端;

——煤气设备和管道隔断装置前,管道网隔断装置前后支管闸阀在煤气总管旁。

可不设放散管,但超过0.5m时,应设放气头。

【GB6222—2005】(7.3.1.2)

放散管口应高出煤气管道、设备和走台4m,离地面不小于10m。

厂房内或距厂房20m以内的煤气管道和设备上的放散管,管口应高出房顶4m。

厂房很高,放散管又不经常使用,其管口高度可适当减低,但必须高出煤气管道、设备和走台4m。

禁止在厂房内或向厂房内放散煤气。

【GB6222—2005】(7.3.1.3)

放散管口应采取防雨、防堵塞措施。

【GB6222—2005】(7.3.1.4)

放散管根部应焊加强筋,上部用挣绳固定。

【GB6222—2005】(7.3.1.5)

放散管的闸阀前应装有取样管。

【GB6222—2005】(7.3.1.6)

煤气设施的放散管不应共用,放散气集中处理的除外。

规程解读

煤气吹刷放散管的作用是停送煤气时放散管道内残余气体。

放散阀开启前期应缓慢,防止放散管内铁锈和颗粒物剧烈撞击产生火花引起着火。

煤气设施的放散管不能共用,否则可造成煤气互窜。

放散管放散煤气时应注意风向、天气和下风侧作业情况,严禁长时间超量放散。

案例:

引煤气大量放散致多人死亡

事故经过

2009年8月21日19时45分,某公司炼铁厂1号高炉热风班对干式除尘器进行引煤气操作。

由于7号箱体DN250放散管气动蝶阀出现故障没有完全关闭,21时30分,1号高炉热风班4名工人在无任何安全措施情况下,上到7号箱体顶部实施人工关闭(当时正在下大雨),由于箱体顶部煤气浓度大,导致4人当场中毒。

21时50分左右,在箱体下留守监护的闫某等3人怀疑箱体上面出现问题,也在未无任何措施情况下,上到7号箱体顶部工作台,致使当中的2人相继倒下。

事故造成6人死亡,1人中毒。

事故原因

 对1号高炉干式除尘器进行引煤气作业过程中,煤气长时间放散且阴雨天气造成除尘器箱体顶部煤气大量聚集,操作人员在关闭放散时未按规定佩戴防护器材,是人员煤气中毒的直接原因。

施救人员在未佩戴呼吸器的情况下,进行盲目施救,致使事故进一步扩大。

除尘器箱体放散管高度不足4米,不符合《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要求。

该作业属于带煤气作业,按《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要求,带煤气作业不应在雷雨天进行,不宜在夜间进行。

  

【GB6222—2005】(7.4.1)

7.4.1排水器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00~250m。

排水器水封的有效高度应为煤气计算压力加500mm。

【GB6222—2005】(7.4.2)

煤气管道的排水管宜安装闸阀或旋塞,排水管应加上、下两道阀门。

【GB6222—2005】(7.4.3)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煤气管道及同一煤气管道隔断装置的两侧,宜单独设置排水器。

如设同一排水器,其水封有效高度按最高压力计算。

【GB6222—2005】(7.4.4)

排水器应设有清扫孔和放水的闸阀或旋塞;每只排水器均应设有检查管头;排水器的满流管口应设漏斗;排水器装有给水管的,应通过漏斗给水。

【GB6222—2005】(7.4.5)

排水器可设在露天,但寒冷地区应采取防冻措施;设在室内的,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规程解读

冷凝水排水器的作用是连续不断的排除煤气管道内的积水。

排水器首次注水时应确保各室均注满水。

日常操作中应按标准要求控制煤气管网压力,定期检查水位、和筒体情况,防止击穿事故发生。

排水器做警示标识,并定期检查巡视。

案例:

排水器水封被冲破致人死亡

事故经过

2005年10月26日15时30分左右,某公司清扫班职工3人,在转炉煤气管道排水器附近停留。

施工单位6人下班途中也在该排水器南侧的消防通道上休息。

期间排水器水封被冲破,煤气开始大量泄漏。

事故造成上述9人全部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

在10月18日清扫此排水器作业后,该公司燃气车间管道班丁班煤气输送工国违章操作,在未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