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571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docx

冶金煤气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

炼钢厂煤气安全教育读本之一

冶金煤气

安全规程解读与作业安全

 

板材炼钢厂安全科

 

前言

 

煤气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等特点,极易引发中毒、着火和爆炸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煤气事故在钢铁企业发生率较高,特别是较大以上事故死亡人数占钢铁行业较大以上事故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同时,由于煤气易扩散性、高度易燃爆性及公用设施的集中性,极易产生次生灾害,加之救援措施不当,导致事故扩大,易导致严重的群死群伤事故。

煤气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煤气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欠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甚至野蛮作业的行为时有发生。

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事故案例,并通过一个个血的教训,为您详细解读《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2005)中的重点条款,期待您能够从中受益,自觉的按照规程作业,杜绝各类煤气事故发生。

 

板材炼钢厂安全科

二〇一五年七月二日

一、冶金煤气简介

煤气净化、储存、输送和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煤气中毒、着火、爆炸及氮气窒息、

煤气是混合物,由于成份不一样,煤气体现的危险性不一样。

高炉煤气、转炉煤气CO含量较高,极易发生煤气中毒事故,但着火爆炸事故也时有发生。

焦炉煤气CO含量约在8%左右,毒性相对较弱,H2、CH4甲烷含量较高,故常见的是着火和爆炸事故。

天然气主要成份是CH4,基本无毒,但在空气中浓度达到10%,即可引起窒息,天然气最易出现着火爆炸事故。

二、煤气安全作业基本要求

【GB6222—2005】(4.3)

煤气设施的焊接工作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由持有合格证的焊工担任,煤气工程的焊接、施工与验收应符合GB50235《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的规定。

规程解读

焊工持证上岗和正确规范的焊接施工是保证煤气设施质量的基本保证。

为此检修或者施工人员进入本岗位所辖区域施工时,要检查其具有从事工作相符合的资质。

案例:

焊接质量不合格导致煤气管道断裂

事故经过

2006年2月3日10时许,某公司轧钢厂反映高炉煤气管道压力突然下降。

煤气调度怀疑高炉紧急休风,在与高炉联系过程中,炼铁鼓风站来电话通知发现厂房北侧送轧钢厂高炉煤气管道发生泄漏,煤气调度立即汇报上级及并要求煤气防护站人员携戴呼吸器到现场,现场检查发现DN1100mm高炉煤气管道已断裂错口。

随即切煤气并进行煤气管道置换操作。

事故原因

焊工焊接质量存在问题导致管道连接处强度不够发生断裂,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GB6222—2005】(4.5)

新建、改建和大修后的煤气设施应经过检查验收,证明符合安全要求并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后,才能投入运行。

煤气设施的验收必须有煤气使用单位的安全部门参加。

【GB6222—2005】(4.15)

煤气设施的人孔、阀门、仪表等经常有人操作的部位,均应设置固定平台。

走梯、栏杆和平台(含检修平台)应符合GB4053.1、GB4053.2、GB4053.3、GB4053.4的规定。

规程解读

煤气设施的验收除关注是否符合规范、图纸要求外,还应注意:

煤气设备的安装位置要便于日常的操作和维护;可引发煤气泄漏的高空平台,宜设钢斜梯,斜梯倾角小于45度。

案例:

某公司煤气中毒事故

事故经过

2009年8月24日,某公司组织进行煤气眼镜阀翻阀操作。

眼镜阀位于高7.2米、面积约4平方米的平台上,通过直爬梯进行上下。

四名热风工带上煤气报警器、两套防毒面具上到了眼镜阀平台,由于平台位置狭小带着防毒面具工作不方便,就摘掉了防毒面具,开始进行翻阀操作。

翻阀过程中突发煤气泄漏,1人叫“快撤”,但没有地方躲,就趴到了平台的西边,另3人中毒倒在了平台的东面。

在下监护的人发现情况不正常,便爬上直梯去抢救,也中毒摔在地上。

值班工长带领人到现场抢救,在系绳子将中毒者放下来的过程中也中毒,从约6米高度掉了下来。

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度中毒,2人轻度中毒。

事故原因

作业人员带煤气作业未佩戴呼吸器是导致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作业平台狭小不便于带呼吸器作业及钢直梯不利于中毒人员撤离和救援导致事故扩大。

【GB6222—2005】(4.8)

各种主要的煤气设备、阀门、放散管、管道支架等应编号,号码应标在明显的地方。

煤气管理部门应备有煤气工艺流程图,图上标明设备及附属装置的号码。

规程解读

设备、阀门、放散管、管道支架等数量多、区域面广,日常工作中不易记忆和易混淆,故设备应编号并在现场明显位置标示便于现场操作确认。

案例:

误操作致煤气中毒

事故经过

2004年2月25日19时30分,某公司热电车间35吨3#锅炉检修完成需进行送煤气操作。

煤防站王某某接到指令,带领2人乘防护车到35吨锅炉对3#锅炉进行送煤气操作,误将正处于停炉检修的1#锅炉煤气眼镜阀阀打开。

当顺原路回到厂房南门口时,听到有人喊“跑煤气了!

熏着人了!

”王某某意识到阀门可能开错了,叫翟、董二人赶快把刚打开的阀门关上。

王某某让防护车回煤防站拉救护器材,同时通知救护车。

防护车拉呼吸器、苏生器到现场后,王、董等人员带着呼吸器迅速抢救中毒人员。

事故造成该公司1人死亡,4人中毒;另有6名外用工中毒。

事故原因

煤气防护站3名煤防员未对现场进行确认误操作是造成本次事故直接原因。

热电车间现场阀门无编号造成现场不能确认和提示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GB6222—2005】(4.10)

煤气危险区(如地下室、加压站、热风炉及各种煤气发生设施附近)的一氧化碳浓度应定期测定,在关键部位应设置一氧化碳监测装置。

作业环境一氧化碳最高允许浓度为30mg/m3(24ppm)。

规程解读

对一氧化碳监测装置应定期检查其完好性。

一氧化碳报警仪每年至少校验一次,超过校验期的报警仪不得使用。

案例:

报警仪失灵致煤气中毒

事故经过

1997年1月31日凌晨,某公司炼钢车间40m平台煤气回收巡检值班室3名值班人员上夜班。

6点05分,3名值班人员均出现不适症状,但岗位上一氧化碳报警仪没有发出警报。

巡检工章某较敏感,他意识到可能有煤气泄漏,出现煤气中毒,随即抓起对讲机呼救。

当班巡检班长和2名工人听到了呼救,直奔40m平台煤气回收巡检值班室救援;同时炼钢厂调度室也听到了呼救,通知驻厂煤气防护站人员迅速组织救险。

防护站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煤气回收巡检值班室方圆几十米区域煤气弥漫,值班室内的3个人都被熏倒在值班室外,前来救援当班巡检班长和2名工人因未佩戴氧气呼吸器,也被熏倒。

事故造成6人中毒。

事故原因

未执行“接班人员接班时必须首先察看煤气报警仪器灵敏度”的规定,造成报警器没电失效从而对煤气泄漏未及时发现,是导致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

无防护器材冒险抢救造成了事故扩大。

【GB6222—2005】(4.11)

应对煤气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的人员才准上岗工作,以后每两年进行一次复审。

煤气作业人员应每隔一至两年进行一次体检,体检结果记人“职工健康监护卡片”,不符合要求者,不应从事煤气作业。

规程解读

煤气工作人员应掌握煤气基本性质、防护救护知识及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案例:

不会使用呼吸器造成窒息死亡

事故经过

1991年7月24日22时,某公司发生毒气泄漏,调度室让兼职气防员去处理。

3人赶到现场佩戴上呼吸器向事故岗位先后走去,其中1人由于不熟悉呼吸器的使用边走边调节呼吸器并落在最后,还没到岗位就倒了下去。

由于前两人走在前面,没有发现,等事故处理完成后寻找时才发现其倒在路上。

将其抬离现场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该气防队员不掌握呼吸器使用方法,在佩戴好呼吸器后没开气瓶阀门导致缺氧窒息死亡。

【GB6222—2005】(4.14)

剩余煤气放散装置应设有点火装置及蒸汽(或氮气)灭火设施,需要放散时,一般应点燃。

规程解读

安监总管四【2010】125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冶金企业煤气安全技术管理有关规定》要求:

过剩煤气必须点燃放散,放散管管口高度应高于周围建筑物,且不低于50米,放散时要有火焰监测装置和蒸汽或氮气灭火设施。

应定期检查剩余煤气放散的点火装置和灭火设施,并加强检查和维护,确保完好。

案例:

放散煤气不点燃致多人中毒

事故经过

2010年12月28日上午,某钢铁公司炼钢厂因转炉煤气用户检修造成不能回收,转炉煤气通过30米高的放散塔放散。

因为风大,两次点火都没有成功,造成转炉煤气直接放散,煤气向下风侧飘散,致使在下风侧进行室外作业的12名外协工煤气中毒。

事故原因

点火装置维护不善,造成煤气无法点燃,放散的转炉煤气飘到施工区域是造成12人中毒的直接原因。

三、煤气生产、回收与净化安全作业

【GB6222—2005】(5.1.3.11)

每台煤气发生炉的煤气输入网路(或加压)前应进行含氧量分析含氧量大于1%时,禁止并入网络。

【GB6222—2005】(5.1.3.2)

带有水夹套的煤气炉设计、制造、安装和检验应遵守现行有关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规定。

【GB6222—2005】(5.1.3.5)

煤气发生炉的进口空气管道上,应设有阀门、止回阀和蒸汽吹扫装置。

空气总管末端应设有泄爆装置和放散管,放散管应接至室外。

规程解读

发生炉生产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安全指标分析测定。

带有水夹套的发生炉运行中,应定期检查水位计完好性,密切监视汽包水位,当缺水时需应先判断缺水程度,严禁冒然补水。

煤气发生炉发生事故停炉后立即关闭鼓风管道阀门。

恢复送风前应对空气管路进行吹扫。

案例1:

发生炉氧含量超标导致爆炸

事故经过

2002年3月7日5时至15时30分,某公司3号发生炉因工艺要求进行多次开停,一直没有对3号发生炉进行清炉处理。

17时3号发生炉炉气出口温度达276摄氏度,当时化验工较忙,没有对炉气的氧含量进行分析,当班操作工误认为是炉结焦引起的,未进行处理。

18时,3号炉炉气温度下降至178摄氏度(正常操作温度);20时,下降至145摄氏度;21时,下降至126摄氏度。

在此期间,主操作工韩某、副操作工施某均以为是炉内结焦下塌,炉内工作已正常,没有分析处理。

21时30分左右,发生炉后储存发生炉煤气的煤气柜发生爆炸。

事故原因

从凌晨开始供气到事故发生,长达16个小时未对发生炉进行清炉和炉气分析,发生炉内焦炭耗尽,鼓进的空气从3号发生炉直接进入煤气柜,导致煤气柜内的氧含量超标引起爆炸。

案例2:

发生炉缺水后补水引发爆炸

2010年8月12日某公司煤气发生炉汽包水位计损坏,无法反映炉体内水夹套实际水量,停电后水夹套内严重缺水。

恢复供电后,值班工拟开给水泵供水,因水泵空转未及时补水,致使水夹套内水耗干、干烧。

当操作人员启用备用水泵加水后,突发爆炸。

爆炸导致3人死亡,9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约450万元。

事故原因

因水位计损坏,造成水夹套内的水耗干,水夹套烧红,冒然补水时,冷水遇到炉体夹套高温钢板、蒸汽急剧膨胀,导致炉体水夹套爆裂,同时夹套内水流进入炉膛,与炉膛内煤气发生化学反应,出现二次爆炸。

案例3:

停电煤气倒流进空气管道,恢复生产时引发爆炸

事故经过

1979年4月,某厂煤气站5台煤气发生炉正常生产中,在启动1#煤气加压机过程中造成站内电流负荷过大,全站供电总开关跳闸,引起全站停电,发生炉岗位当即按照紧急事故处理。

复电后,刚启动空气鼓风机,即发生强烈爆炸,造成一人受伤,全站停产24小时。

事故原因:

煤气加压机和发生炉鼓风机停运后,4#和8#发生炉未进行紧急处理,空气阀门未完全关闭,炉底高压蒸汽、炉内钟罩阀未及时打开,干式逆止阀失效,使煤气倒流进炉底和整个空气管道,形成爆炸性气体;风机启动前未进行吹扫,启动后爆炸性气体向前移动,遇炉内火源,发生爆炸。

【GB6222—2005】(5.6.2.2)

转炉煤气回收设施应设充氮装置及微氧量和一氧化碳含量的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