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2660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4 大小:6.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docx

《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docx

初二物理上册导学案汇总共计35课时

课题: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课型:

新授课主编:

XXX审核:

XXX编号:

2401

一.学习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二.新知预习

1.长度的单位

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⑵长度的常用单位:

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2.正确使用刻度尺

⑴会认:

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

⑵会选: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

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⑶会放:

零刻度线或某一清楚数值刻度线待测物的起始端或整刻度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⑷会看:

视线与刻度尺尺面。

⑸会读: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⑹会记:

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⑴累积法:

测纸厚,测细丝的直径。

⑵辅助工具法:

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⑶替代法:

测较短的曲线,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

测较长的曲线,例如运动场的跑道长。

4.时间的测量工具

⑴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比秒大的单位:

分(min)、时(h)

⑵换算关系:

1h=60min=3600s,1s=103ms=106μs。

5.误差

⑴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

⑵误差的来源:

①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②仪器本身不准确。

③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注意:

⑴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⑵减小误差的办法: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⑶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三.探究演练

1.长度测量:

用测量。

⑴看:

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它的、、。

⑵调:

刻度尺放置时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不能。

⑶读数时,视线要刻度线。

⑷记录的结果包括和两部分。

2.误差的特点:

误差(选填“能”或“不能”)避免,只能。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⑴;⑵选用;⑶改进。

3.观察如图所示的刻度尺,它的零刻度线在端(选填“左”或“右”),量程是,分度值是。

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该刻度尺还能否使用?

若能使用,应怎样读数?

四.拓展提升

1.如图所示,测得物体的长度是cm。

第4题图第5题图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该木块的长度是。

3.李阳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的直径,采用了以下办法:

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紧密的在一支铅笔上单层缠绕40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导线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mm。

五.知识整理与反思

1.长度的测量:

⑴单位及换算;⑵刻度尺的使用;⑶特殊的测量方法。

2.时间的测量:

⑴测量工具;⑵单位及换算。

3.误差:

定义,来源,减小误差的方法,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六.成果检测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A.秒B.千米C.米D.厘米

2.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图中的四种工具不属于测量长度的工具的是()

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4.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B.只要我们认真测量,误差和错误都可以避免

C.误差只可能尽量减小,但不可能避免D.只要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就可以消除误差

5.(2011凉山)如图所示,用A、B两个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尺的使用方法不正确。

6.1908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是最后一次使用机械停表计时的奥运会。

下图表示的是某运动员在长跑比赛到达终点时停表指针的情况,它表示的时间为mins,合s。

课题:

1.2运动的描述

课型:

新授课主编:

XXX审核:

XXX编号:

2402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新知预习

1.机械运动

⑴概念:

物体的变化。

⑵规律:

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⑴定义: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的物体。

⑵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选谁为参照物,就假定它是不动的。

参照物是指除了自身以外的任何物体。

⑶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定。

如果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和静止的结论一般。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⑴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

任意性。

根据需要和方便,通常以地面为参照物。

⑵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

①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

②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

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

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

③如果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运动情况完全相同),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我们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三.探究演练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结合日常生活中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分析实例。

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过一会儿,其中一列火车缓缓前进,思考下列问题:

⑴开始时为什么说两列火车停在站台上?

以其中一列火车为参照物,另一列火车是运动还是静止?

⑵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乘坐的火车动了?

最后又是什么原因使你发现自己乘坐的火车还是没动?

⑶分析可知,不选择参照物,能判断物体是运动或静止吗?

为什么?

2.红孩乘车去北京,绿妹前来送行。

红孩看到绿妹逐渐向后退,而绿妹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别。

绿妹看到“远去的汽车”、红孩看到“后退的绿妹”,他们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汽车、地面B.地面、汽车C.汽车、汽车D.地面、地面

3.课间做广播体操时,站在队伍前面两位领操的同学动作优美、整齐划一。

他们之间及他们与操场边上飞起的小鸟的相对运动状态分别是()

A.运动、静止B.静止、运动C.运动、运动D.静止、静止

四.拓展提升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奔跑的猎豹和夜空的流星都在运动

B.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它们都在运动

C.除非是地球板块间相互挤压,否则山峦是绝对静止的

D.恒星看起来不动是因为距离我们太远,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肉眼看不出它们位置的变化

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运动员在争先恐后的竞走B.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

C.列车在飞速奔驰D.飞机在蓝天翱翔

3.我们观察到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参照物是()

A.太阳B.地球C.月亮D.火星

五.知识整理与反思

 

六.成果检测

1.

日凌晨,由我国自主设计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安全对接。

如图所示,对接后,“神舟十号”相对于“天宫一号”是的,相对于地球是的。

(选填“运动”或“静止”)

2.晓明和晓华骑双人自行车郊游,在如图所示的行驶过程中,以晓华为参照物,晓明是的。

第1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

3.

日,在第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的“四朵金花”以3分59秒15的成绩打破了美国在2009年贝尔格莱德创造的4分01秒90的赛会纪录,摘得金牌。

在比赛中,为了保证交接棒顺利进行,交接棒时两名运动员要尽可能做到。

4.从右图所示中轮船和码头上红旗的飘扬方向可以判定轮船()

A.靠近码头B.可能静止

C.远离码头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课题:

1.3运动的快慢

课型:

新授课主编:

XXX审核:

XXX编号:

2403

一.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新知预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⑴时间相同时比较经过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

⑵路程相同时比较所用的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得。

2.速度

⑴意义:

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⑵定义:

与的比值。

⑶公式:

⑷单位:

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是。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km/h。

【点拨】速度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1m/s>1km/h。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⑴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且不变的运动。

⑵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运动。

平均速度:

用计算出来的变速运动的速度,它可以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探究演练

1.如图所示,甲、乙分别表示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图甲表明;

图乙表明。

2.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40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有关,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4.平均速度能否精确的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小明骑车去上学,若中途停留一段时间,在计算他的平均速度时,这段时间是否也应计算在内?

四.拓展提升

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路程长的物体的速度一定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短,物体的速度一定大

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物体通过的路程成正比,跟时间成反比。

2.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图画,比较图中三种动物的速度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猎豹最大B.旗鱼最大C.褐海燕最大D.三者一样大

3.一辆小汽车以如图所示的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

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则()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

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

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

4.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

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⑴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⑵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

 

五.知识整理与反思

1.速度

⑴物理意义:

反应物体运动的快慢;

⑵公式:

⑶单位换算:

1m/s=3.6km/h。

2.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

3.平均速度

六.成果检测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是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的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课题:

1.4测量平均速度

课型:

新授课主编:

XXX审核:

XXX编号:

2404

一.学习目标

1.能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速度的变化进行探究。

2.会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路程或时间分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的运动速度。

3.利用平均速度的思想研究物体的运动。

二.新知预习

1.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

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

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设计实验?

⑴原理:

⑵器材:

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⑶方法:

取相等的路程,测出每段路程运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

4.步骤:

⑴在斜面上用刻度尺将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记A、B、C;

⑵将金属片放在点B,测出小车从点A滑到点B的时间tB,则t1=tB;

⑶将金属片放在点C,测出小车从点A滑至点C的时间tC,则t2=tC-tB;

⑷计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V1和V2。

5.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6.进行实验:

⑴调整斜面的高度至适中,使小车刚好从斜面上滑下,但不能太快。

⑵练习停表的操作:

启动,停表,回表,读数。

注意事项:

⑴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⑵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

必须专人操作!

正式试验前应该多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7.分析与论证

结论:

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

8.评估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

⑴上半段路程和下半段路程分得不等;⑵计时;⑶测量估读。

9.交流与合作。

三.探究演练

1.本探究实验中实验器材有小车、斜面、金属片等,主要的器材还缺少什么?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本探究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3.在实验过程中,测量小车在斜面上全程的平均速度时,能用斜面的长度作为小车的路程吗?

如何减小误差?

4.斜面倾角偏大,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5.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果测出的物体运动时间比实际值大,则测量出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A.比实际值偏大B.与实际值相同C.比实际值偏小D.不能确定()

6.下列关于平均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能精确的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B.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C.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不相同D.以上说法都不对

四.拓展提升

1.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

分:

秒”,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cm/s。

2.晓燕在校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B.6.25m/sC.6.75m/sD.7.5m/s

五.知识整理与反思

1.科学探究的环节。

2.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分析过程)。

3.实验报告格式。

六.成果检测

1.某运动员沿直线跑了5s,前2s内通过了16m,后3s内通过了30m,则他在这5s内的平均速度是

A.8m/sB.10m/sC.9m/sD.9.2m/s()

2.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已知它第2s内通过的距离是4m,第3s内通过的距离是6m,第4s内通过的距离是8m,则这个物体做的运动是直线运动。

3.暑假,张欢与父母一起去上海旅游。

他们从合肥站乘坐D3025次动车仅用了3h便到达上海虹桥站。

已知合肥站到上海虹桥站的铁路里程为457km,则他们乘坐的动车的平均行驶速度为km/h。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小球沿一个曲面滚动,间隔相等时间所拍摄的照片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球的运动速度先变,后变。

5.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应保持的坡度,

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如图所示,如果秒表每格为1s,

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

实验中小车

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课题:

《机械运动》复习

课型:

检测课主编:

XXX审核:

XXX编号:

2405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小云同学在一次测量木块长度时用两把刻度尺进行了测量,

以下测量结果最接近木块真实值的是()

A.3.2cmB.3.30cmC.3.3cmD.3.5cm

2.(2011南京)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C.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D.一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3.小明坐在运动的翻滚车中时,感觉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都在旋转,这时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A.翻滚车B.轨道C.地面上的树D.地面上的建筑物

4.(2011湖州)小明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小明同学的爸爸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

右图是紧急刹车前后

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紧急刹车发生在8:

27()

B.在8:

23~8:

27时间段内汽车匀速前进

C.在8:

20~8:

30时间段内汽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

D.在8:

20~8:

30时间段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

5.(2011邵阳)下列几个描述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中,表示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6.(2011衡阳)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下面各图是某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二.填空题

7.(2011广东)⑴如图甲所示,秒表的读数为s;⑵如图乙所示,物体的长度为cm.

第7题图第8题图

8.

日,中国滑雪运动员李妮娜在温哥华冬奥会上获得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的银牌。

如图所示的是她在空中飞跃时的情景,在此过程中,以滑板为参照物,她是的,以为参照物,她是运动的。

9.(2010汕头)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

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

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和

;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

三.计算题

10.(2010合肥)在如图所示的十字路口处有一辆长10m、宽2.2m的客车正以10m/s的速度正常匀速行驶在马路中间,当它与斑马线的中点B相距60m时,路旁的小明正好从斑马线中间的点A出发沿AB穿过马路,已知A、B两点之间相距8m,则小明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才能够安全过马路?

课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新授课主编:

XXX审核:

XXX编号:

2406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通过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二.新知预习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⑴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摸喉头,有什么感觉?

说明人是怎样发声的?

⑵弹吉他时,吉他弦振动发声。

⑶敲鼓时,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⑷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

请设计实验来演示音叉的振动。

你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马上停止吗?

结论:

①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②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③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⑴闹钟响时,铃声是通过什么传入我们耳朵的?

假如没有空气,我们也能听到铃声吗?

⑵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真空罩实验说明:

声音可以通过传播,但不能在里传播。

⑶用喇叭和蜡烛演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情况。

声源没有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没有振动。

声源振动时,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起来,通过蜡烛的火焰可以看出周围空气振动的情况。

⑷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⑸实验探究:

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⑹实验探究:

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有大陨石撞上月球时,地球上的人能否听到撞击声?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听到对方的声音,有办法让他们交谈吗?

声音能依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

3.声音的传播速度。

⑴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相同,它们的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

⑵通常情况下,15℃时,V空气=m/s。

三.探究演练

1.声音产生的条件:

声音是由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2.声波:

声以的形式传播。

3.介质:

能够的物质,如固体、液体、气体。

4.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5.意义:

描述的物理量。

6.大小:

声音在传播的距离。

7.影响因素。

⑴介质: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⑵温度:

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8.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回来的现象。

9.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

10.原声和回声混合使声音更。

四.拓展提升

当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时,声音会如何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将如何变化?

此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

五.知识整理与反思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压强、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六.成果检测

1.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放在书包里的口琴B.泉水叮咚响中流动的水

C.正在发出悦耳哨声的哨子D.牛叫时的声带

2.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3.夏天,室外的蝉鸣让人烦躁不安。

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引起的。

我们能听到蝉声,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4.下列乐器中利用弦振动发声的是。

课题:

2.2声音的特性

课型:

新授课主编:

XXX审核:

XXX编号:

2407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二.新知预习

1.音调

⑴音调:

声音的。

⑵频率:

①定义:

每秒内物体。

②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的物理量。

③单位:

④超声波:

频率高于的声。

⑤次声波:

频率低于的声。

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

2.响度

⑴响度:

声音的。

⑵振幅:

描述物体振动的。

⑶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振幅: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

②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

3.音色

⑴影响因素:

对于不同的发声体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⑵波形特点:

对于不同的发声体,即使音调或响度相同,波形也。

4.示波器与波形图

⑴示波器:

显示的仪器。

⑵波形图:

表示声音振动特性的图。

特性不同,波形图。

三.探究演练

1.钢尺伸出较短时,用力拨到尺子顶端,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音调情况如何?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当尺子伸出较长的长度时,用同样的力再次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声音音调的高低情况如何?

3.对比两次实验操作,发现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声音音调的高低有何关系?

4.实验中是如何观察音叉振动幅度变化的?

5.用力敲击音叉与轻敲音叉,比较哪次振动的幅度大?

哪次声音的响度大?

四.拓展提升

1.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