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262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x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伊索寓言》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x

读《伊索寓言》教案

读《伊索寓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

(2)理解几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2、能力目标

(1)探讨作者对《伊索寓言》中某些寓言的独到的见解。

(2)探讨文中一些语段的深层含义。

(3)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并能质疑解难。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探讨中心意思。

2、理解难句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

像《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都讽喻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提醒我们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防止思想僵化。

古希腊的伊索和俄国的克雷洛夫都是世界驰名的寓言作家。

今天学的《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写的一篇读后感。

我们来看看钱先生以怎样的独特视角来读解这些寓言,并赋予这些寓言以新的意义的。

(二)作者

作者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自幼受到传统经史的教育,1929年考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文化学术教育。

1935年考取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教授。

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钟书学贯中西,既对中国的史、文、哲典籍有深入研究,又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进行阅读和研究。

他的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都出入经史,贯通中西,融会古今。

他还著有短篇小说《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

后者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这是作者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内容除《读〈伊索寓言〉》,另收有《论快乐》等,共十篇。

这个集子1982年被福建人民出版社纳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

作家柯灵曾有如下评论:

"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叶繁茂的智慧树,钟灵蹄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

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

"

(三)关干伊索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传说是奴隶,后获得自由。

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

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

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四)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思考本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

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第二部分为第3到12段。

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2、积累词语。

厌恨:

厌恶痛恨。

怜悯: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阅历:

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信而好古:

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思慕:

思念,仰慕。

衰朽:

衰落、衰老。

历程:

经历的过程。

发迹:

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衣锦还故乡:

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

成语为"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高超出世:

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卖弄风雅:

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上流社会:

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屈尊下顾:

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狂吠:

狗狂叫。

星象:

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

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失足:

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下野:

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坐井观天:

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恼羞成怒:

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娇小:

娇嫩,小巧。

各得其所: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相安无事:

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阅读第1、第2自然段,质疑解难。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要点]①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

这就使

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

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

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

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②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

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

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思考]为什么说"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明确]时代愈古,留给人们的东西愈少,它漫长的历史就犹如江河一样,长年累月,川流不息,不断地重复着,更能引起人们的探究心理,引起人们对它的追慕,很想和它们亲近,显示比它们后得多的人的进步;时代愈在后,留给人们的东西愈丰富,社会历史纷繁的变化,让人们眼花缀乱,某些东西,倒反使后人觉得自愧不如,但愈是觉得不如,愈是不承认自已比不上,愈要与他们光个高低。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7

[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

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

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做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阅读第3自然段,质疑问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

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

(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

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

作用是引起下文。

3、研讨九则寓言。

(1)[讨论]下面是九则寓言的出处及伊索原文的议论,请与课文内容相比较,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视角对寓言进行重新解读的。

①《骗蠕和黄鼠狼》——"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灾难。

"

②《蚂蚁和蝉》——"凡事都要预先准备,才能防患于末然。

"

③《衔肉的狗》——"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

④《天文学家》——"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

"

⑤《穴鸟和鸟类》——"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

可是一且还了债,就原形毕露。

"

⑥《青蛙和枯牛》——(《克雷洛夫寓言沪原文无该议论,但寓意在嘲笑青蛙的气壮如牛,以短比长。

⑦《寡妇和母鸡》——"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

"

⑧《狐狸和葡萄》——"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末成熟。

"

⑨《驴和狼》——"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

[明确]寓言①原文意在褒扬骗蠕,钱钟书反向类比,引申讥讽一种四面逞能、炫耀他人,实际在掩饰无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态。

寓言②原文在否定蝉,钱钟书却取"边"蚂蚁,旁逸偏锋,概括古今"吃文人"的文人。

从寓言③的照镜,伊索看到贪心,钱钟书却看到人类的是否有自知。

从寓言④,钱钟书另具只眼,看到倒台下野者攀高的可耻心态,着眼下力深狠一层。

从寓言⑤,钱钟书联想到"我不好过大家都别想好过"的传统文化心态,见识又高出一筹。

寓言⑥原意在否定"以短比长,钱钟书旁伸出对"以短为美"的挖苦。

寓言⑦取"边"在寡妇,钱钟书取"边"在富裕的母鸡。

从寓言⑧文章生发出褒贬两意。

寓言⑨把医生、屠夫分开看,钱钟书把二者合并看,向善的规劝,被钱钟书点化成人性的解剖、人格的鞭挞。

借九个故事连类引申,实际上还是揭露人性中的鬼性和兽性。

这种"连类引申",正是钱钟书读书独具慧眼,取义不妨多边的智慧运用。

(2)[思考]

①对"骗蝎的故事"作者的议论是:

"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

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批评的是那些只知一味行乐的懒汉,而作者对这个故事却反过来理解,批驳的矛头直指"蚂蚁"。

作者说:

"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

促织饿死了。

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

"同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即大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

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7这里的"促织"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这里的"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③"狗和自已影子的故事"本意是戒贪得无厌,作者用它来比喻入照镜子。

他说:

"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此句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④作者对"天文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

[明确]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⑤讲到"乌鸦的故事",作者最后说:

"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

[明确]讽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的人。

⑥对"牛跟蛙的故事",作者的体会是:

"这田蛙真是笨坯!

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的。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⑦在"老婆子和田鸡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伊索错了!

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明确]因为肥得像田鸡、富得流油的人往往是更为吝啬的人。

⑧"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的狐狸。

作者评述:

"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

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两个假如"分别指哪两种人?

[明确]前一种"假如"指的是想做某事却又不想付出代价的人;后一种"假如"指的是生怕自己既得利益丧失的人。

⑨在"驴子跟狼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刀”?

[明确]缺乏职业道德,以职业为牟利手段的"医生"与"屠夫"无异。

4、研讨最后一段。

[思考]

①为什么小孩子读了狐狸骗乌鸦的故事,要是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羡慕善骗的狐狸,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