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2529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9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

《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

人机复习考试资料

国际人机工程学学会(IEA)1960的定义: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学科。

国际人机工程学学会(IEA)20XX年8月的新定义: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系统中人与其他部分交互关系的学科,运用其理论、数据和方法进行设计,应达系统工效优化及人的健康、舒适之目的。

人体工程学:

人与工程系统及其环境相关的科学。

泰罗制:

在20世纪初,英国泰罗设计了一套研究怎样操作才能省力、高效、并订出的相应操作制度。

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生理学:

研究人的感觉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基本知识。

心理学:

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警觉、拥挤、领域、私密性、向光性等概念。

环境心理学:

研究任何环境的交互作用,刺激与效应,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环境行为特征和规律等知识。

人体测量学:

研究人体特征,人体尺寸和功能尺寸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等知识。

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主要是研究室内设计中人的因素,简要的介绍与室内设计有关的人体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各种行为环境与室内设计的分析,叙述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为室内设计的创作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这些知识也适用于城市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

系统:

为达一定目标,由相互依赖、交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

人机系统:

特指人与机(器)组成的系统。

人机界面:

机器上实现人与机器互相交流沟通的显示器、控制器。

人机的关系优良的人机关系应该是“机宜人”和“人适机”的结合。

机宜人:

器物设计要适合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人的因素。

人适机:

充分发挥人在能动性、可塑性、创造性,通过学习训练提高

技能等方面的特长,使人机系统更好地发挥效能。

人的感觉系统是由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组成。

眼球的构造:

从前到后依次为:

①角膜;②前房;③虹膜;④晶状体;⑤玻璃体;⑥视网膜。

眼球壁从外向里依次为:

①外膜;②中膜;③内膜,即视网膜。

眼球周围还有6块肌肉可使眼球转动。

应激性:

人类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中,对于外界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应的反应的现象。

视网膜内壁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视觉细胞,功能互相不同。

人眼能“即时”看清看细很小的区域。

通过眼球转动看清较大范围,此过程叫目光的巡视。

眼睛、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组成了视觉系统。

两眼的视神经经过交叉交迭,分左、右两支到达大脑而使人获立体感,有利于大脑两半球协同发挥作用。

视觉的形成原理:

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从眼睛的角膜、瞳孔后进入眼球,穿过如放大镜的晶状体,使光线聚集在眼底的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图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沿着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在那里进行分析和整理,产生具有形态、大小、明暗、色彩和运动的视觉。

暗适应:

人眼从看高照度物体到能看清低照度物体的过程和结果

明适应:

人眼从低照度物体看到能看清高照度物体的过程和结果。

听觉的形成原理:

当声音振动波由听小骨传导至耳蜗以后,基底膜便把这种机械振动传给听觉细胞,产生冲动,再由听觉细胞把这种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使人能听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声音。

皮肤的形成: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三个主要的层和皮肤衍生物(汗腺、毛发、皮脂腺、指甲)所组成。

皮肤的功能:

1、皮肤对人体有防卫功能。

2、皮肤有散热和保温的作用,具有“呼吸”功能。

肤觉的功能:

皮肤广泛分布的神经末梢是自由神经末梢,构成真皮神经网络,形成了位于真皮中的感受器,可产生触、温、冷、痛等感觉。

听觉能正常感受的频率范围:

成年人能感受的频率为20~20000Hz,最敏感的频率是1000~3000Hz,人们讲话的频率在此范围及略低的范围内。

影响听觉的因素:

声波的频率和强度。

通常用声压级(单位dB,分贝)度量声波的强度。

影响听觉的因素:

主要是年龄。

双耳效应:

由于两耳听觉的微小差异,使人得知声音传来的方向。

遮蔽:

一个声音(主体声)被另一个声音(遮蔽声)掩盖的现象。

遮蔽效应:

主体声的听阈因遮蔽声的遮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

肺循环:

返回右心室的充满二氧化碳的血液经过肺动脉在肺部的毛细血管里放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然后又通过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循环过程叫做“肺循环”。

又叫“小循环”。

体循环:

左心室里含有大量氧气的血液,经过主动脉、中动脉、小动脉,不断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中,将氧气和养料供给各个组织,收回废物和二氧化碳,后又经过小经脉、中经脉和大静脉返回右心房和右心室。

这种循环要经过全身所以称为“体循环”,又叫“大循环”。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关节和肌肉组成。

肌肉分骨骼肌、平滑肌、心肌三类。

骨骼肌的两种作用:

1、静力作用,保持一种静态平衡;2、动力作用,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和空间状态。

人体重力传递简图:

头—颈—臂—胸—腰—骨盆—大腿—小腿—足—支撑面

疲劳:

是人运动靠肌肉收缩实现的,收缩就要耗费人的肌力。

连续活动到一定限度之后,就会引起人体的疲劳。

这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疲劳的主要特征:

1、疲劳通过肌体的活动产生,通过休息可减轻或消失;2、人体的耐疲劳能力可以通过疲劳和恢复的重复交替而得到高;3、人体能量消耗越多,疲劳的产生和发展越快;4、疲劳程度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损伤人的肌体。

测量疲劳的方法有三种:

1、通过心电图测量心率恢复期,研究疲劳的程度;2、通过肌电图,测量肌力的消耗,确定疲劳程度;3、通过能耗的测量,确定疲劳程度。

全息元在生物上,功能或结构与它周围部分有明显便捷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称为全息元。

全息论:

就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全息律及其特点的科学。

全息论指出,一切物质系统都是全息系统

人的心理活动的三大类型:

1、人的认识活动,比如:

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联想、思维等心理活动。

2、人的情绪活动,比如:

喜、怒、乐、美感、道德感等心理活动。

3、人的意志活动,比如:

在认识活动和情绪活动基础上进行的行为、动作、反映的活动。

心理活动特征常用的三种维度:

1、心理活动的过程,比如:

正在进行的感觉、知觉,正在体验的喜悦、正在做出的动作。

2、心理活动状态,比如:

在进行的心理活动,感到什么内容、什么程度,是高兴呢还是很高兴。

3、个性心理特点,如:

不同的性格、气质、价值观、态度等特点。

感觉:

是人的大脑两半球对于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

感觉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它引导我们去认识世界,也提醒我们保护自己。

感觉的分类:

1、反映外界各种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称为外部感觉。

2、反映我们自身各个部分内在现象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

感受性:

就是能够反映有关事物的个别特性的能力。

感受性的分类:

1、是绝对感受性就是我们的分析器能够感受有关事物的极微弱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能力。

2、是差别感受性,就是我们的分析器能够分析有关刺激之间的机器微小的差别的能力。

感受阈:

即凡是足以被我们的分析器所感受从而能够引起我们的感觉动因的刺激所必须达到的那种限度。

感受阈的分类:

1、是绝对感受阈,即引起我们感受动因的刺激的最低限度。

2、是差别感受阈,即能分析出刺激之间的差别的最小限度。

韦伯定理德国生物学家韦伯提出,差别阈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其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理。

△I/I=K

△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强度;K——韦伯分数,k<1.

感觉的四大特性:

1、感觉适应,是由于感受器官不断地接受同一种刺激物的刺激而产生的。

2、感觉疲劳,当同一种刺激物的刺激时间过长时,由于生理原因,感觉适应就要变成感觉疲劳。

3、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能够接受不同刺激物的刺激,就产生了比较。

4、感觉的补偿,当某种感觉丧失后,其他感觉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偿。

知觉:

是我们大脑两个半球对于一个具有某些统一特征的对象或现象所发生的反映。

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在知觉周围的事物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对其余事物的反映较为模糊。

2、知觉的整体性,我们的任何知觉所反映的都是客观对象或现象,而不是对象或现象的个别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觉经验来理解事物的。

4、知觉的恒常性,人们知觉事物的过程中,知觉的效果往往不会因为知觉的条件改变而改变。

知觉的分类:

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种,他们分别反映客观事物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和运动特性。

空间知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

空间知觉是指人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

物体的空间特性包括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

因而产生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和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

时间知觉是人对时间的知觉,是依靠人体感官(主要是视觉)与客观物体的参照物比较而产生的。

运动知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

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运动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依靠视觉和运动觉来实现的。

注意:

在心理学上是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均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类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1、人的自身努力和生理因素;2、客观环境。

在建筑环境设计时,为引起人们的注意,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加强环境刺激的强度,2、加强环境刺激的变化性;3、采用新异突出的形象刺激。

思维:

时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1、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思考过程。

2、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思考过程。

3、比较,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

4、抽象,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区别开来的过程。

5、概括,把事物和现象中共的和一般的东西分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在头脑中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过程。

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

1、概念时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2、判断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

3、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中推出新的判断。

思维品质:

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

1、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敏锐程度。

2、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

3、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

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

5、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深度。

想象:

利用原有的形象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分类:

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种。

室内设计及科学研究活动中分阶段运用想象:

1、准备阶段。

包括实验、假设条件的检查和修正;2、研究、创作活动的进行阶段;3、对创作研究成果的分析、综合、概括以及问题的解决,并用各种形式验证、比较其创作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结论。

知觉暂留:

当刺激物已停止作用于人的感官以后,人的感官并不立即消失的现象。

视觉暂留:

当时觉得刺激物已停止发生作用的时候,人的视觉并不随之立即消失,还会延宕若干时间,在刺激停止后若干时间内所延宕的视觉又叫做视觉后像,或称为视觉余像、视觉残留、视残留。

积极后像与消极后像的区别:

视觉后有两种:

积极后像与消极后像。

极后像在性质方面和刺激作用未停止前的视觉基本相同的一种后像。

消极后像在性质方面和刺激作用未停止前的视觉正好相反的一种后像。

视觉环境设计中视觉暂留现象的应用:

1、交通安全设计2、高速公路旁边3、影片制作中4、橱窗、商店入口、室内维修等

推理:

观察者是根据自己的视知觉经验去认识它。

联想:

观察者总是将几何图形的原始结构和附加结构作比较去认识它。

完成化倾向:

由于图形结构的位置、大小和方向的不同,土地关系以及内隐梯度的不同,观察者会以整体形象去认识它。

错觉:

和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错误的知觉。

当我们把注意只集中于线条图形的某一因次,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时感知到的结果与实际的刺激模式是不相对应的。

错觉图形的分类:

1、数量上的错觉2、关于方向的错觉错觉的形成:

1、受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影响2、观察者个人所持的态度3、练习

视知觉中产生错现象的视觉因素:

1、几何图形错觉2、空间旷奥度3、光线4、质感5、色彩

错觉图形的分类:

1、数量上的错觉2、关于方向的错觉

错觉的形成:

1、受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影响2、观察者个人所持的态度3、练习

推理:

观察者是根据自己的视知觉经验去认识它。

联想:

观察者总是将几何图形的原始结构和附加结构作比较去认识它。

完成化倾向:

由于图形结构的位置、大小和方向的不同,土地关系以及内隐梯度的不同,观察者会以整体形象去认识它。

视知觉中产生错现象的视觉因素:

1、几何图形错觉2、空间旷奥度3、光线4、质感5、色彩

向光性:

人类的本能和视觉的特性。

高度的指向型和集中性就是人的向光性。

人的向光性特点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1、在商场、展厅、娱乐场等光环境设计中不做顶棚或局部设置吊顶。

2、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设置灯光,起“防犯”作用。

3、在商业橱窗和室内景观设计中,美化商品,点缀经典、、景点。

私密性:

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需要。

私密性的四种状态:

1、独居2、亲密3、匿名4、保留

人际距离:

人与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

在社会学中,是一种信息的关系、一种情感距离。

在环境科学中,是实际的空间尺度。

人类学家赫尔研究人际距离包括以下的空间距离关系:

1、亲密距离2、个人距离3、社交距离4、公共距离

私密门槛线:

陌生人接近住宅时,引起居住者焦虑的位置或界限。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也要区分各房间的性质,根据使用要求确定私密性等级,尽可能在门窗设置、室内设备和家具布置时,满足私密性要求,尽可能少加为了“安全”的附加构件。

领域:

认为了某种需要而占据的一定空间范围。

领域人格化:

领域的占有者,总是用特殊方式,将领域处理得具有特殊性,以肯定自己的身份,可定他在人群中的地位。

领域的积极作用:

领域的要求促使占有者进行正常的活动,为自身提供安全感,实现自我表达的可能性,使空间构成一定的秩序,也使人类的建筑活动在动态中发展与平衡。

领域的消极作用:

由于人类具有扩大领域的本能,因而造成占有着彼此之间的攀比,甚至是斗争,从而使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甚至是社会关系复杂化,这在日程生活中常遇到的。

领域的研究对室内设计的指导作用:

要求设计者合理的确定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既保障领域占有者的安全,又要便于人群交往。

在户内设计中,也要明确各自的个人领域大小,以利户内正常活动。

个人空间:

存在于个体周围的最小空间范围。

个人空间的特点:

个人活动和生存的基础,对这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它随着个体而移动。

它和领域概念的不同点在于它是航所需要的最小空间。

个人空间的两种作用:

一、使人与人、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得以分开,使其保持各自完整又不受侵犯的空间范围,即“身体缓冲区”,这是研究行为空间的基础;二、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个人空间之间的信息交往处于最佳状态。

影响个人空间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因素;二、人际因素;三、环境因素个人空间大小的确定:

人的心理因素对个人空间影响很大。

如何掌握这一“心理空间”尺度,就要求设计师对人和环境有充分的理解,因人、因时、因景确定个人空间的大小。

人体测量学:

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的一门学科。

人体测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影响人体测量数据差异的因素:

1、年龄2、性别3、年代4、地区与种族5、职业

人体测量的主要内容:

1、人体构造尺寸2、人体功能尺寸3、人体重量4、人体推拉力

人体测量的主要方法1、丈量法2、摄像法3、问卷法4、自控和遥感测试法

百分位:

由于人的个体和群体差异,人体尺寸都有很大的变化,设计时几乎不用“平均数”(即平均值),而对某一尺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数值分段,将被试的身高或肩宽等在尺寸上分为一百个等分,这就是百分位,又叫百分点。

主要人体尺寸的应用原则之一:

、极限设计原则:

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的最大尺寸参考人体尺寸的低百分位;设计的最小尺寸参考人体的高百分位。

2、可调原则:

设计优先采用可调式结构。

一般调节范围应从第5百分位到第95百分位。

3、平均尺寸原则:

设计中采用平均尺寸计算。

在室内设计中如何让选用合适百分位的原则:

够得着的距离;2、容得下的距离;3、常用高度;4、可调节尺寸

平均数即算术平均数,其符号为M,它的公式是:

M=∑X/N这里的∑代表总和;X是内一个单独的度量。

N是度量的总数。

当数据是按次数分配时,则假定每一组的度量,都落在该组的中点上,即每组的平均值。

代表集中趋势的变量常用的是平均数。

标准差:

它表示误差在平均数周围分散程度的度量。

代号为SD,计算公式是:

这里的X是分配中任何一个分数与平均数之间的差数,即X=X-M。

代表离中趋势的变量常用的是标准差。

环境:

包括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其内容和构成是复杂的。

按构成空间大小来分:

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按构成因素来分:

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构成性质来分:

自然环境、生物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体外感官的五官效应及人体运动觉的反应:

人体受到环境刺激后,能动的做出作用相应的反应。

这就是人体外感官的五觉效应,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效应,以及体运动觉的反应。

人体内感官、人得心理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饥饿时,人得腹部会不自觉的咕噜咕噜地叫;人低血糖时,会感觉头昏目眩;心慌时,心跳会加快;呼吸困难时,会张大嘴巴或加速呼吸等等.

人的心理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当人们做出成绩受到表彰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喜悦;受到不该有的歧视会感到愤怒,失去亲爱朋友会感到悲伤;当得知比赛获得第一名时,会乐得跳起来;

如果邻里的文化层次、生活习惯相差很大时,也会感到格格不入,这都是精神作用引起的反应。

研究知觉传递与表达的目的:

在于如何科学地确定能为人体接受的环境刺激因子的物理量、化学量和心理量,创造适合人们需要的健康、安全、卫生的人工环境。

知觉传递的全过程:

环境因子作用于人得感官,引起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产生相应的知觉效应,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外显行为,去改造或创造新的环境,以适应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新的环境因素又促进人类需求的增长,又要不断改变环境,如此循环,以至无穷。

知觉传递是动态的平衡系统。

心理量表的三个类型:

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知觉效应的表达:

通过测量环境因子的刺激量来实现的。

不同的因子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各有不同的度量单位。

对于科研人员,有关心理量表的制作等,可看有关实验心理学等专著;对于从事室内设计的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分清不同环境因子作用人体感官所产生的知觉效应,如何确定其刺激量的科学的阈限。

对于噪声问题:

30~80dB的声环境,就是正常水平;这也是人体声环境舒适性指标的范围。

人的舒适性包括两个方面:

行为舒适性与知觉舒适性。

行为舒适性:

是环境行为的舒适程度。

知觉舒适性:

是指环境刺激引起的知觉舒适程度。

同室内设计关系最密切的是视觉环境、听觉环境、嗅觉环境和肤觉环境等的舒适性。

环境行为:

人和环境交互作用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和空间状态的推移。

行为主义和环境决定论观点是片面的:

行为主义者排斥人的意志和意向的心理需求,片面强调人的生理活动所表现得外显行为。

环境决定论者则过于夸大规划师和建筑师的作用。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和过程完全受环境支配的,只要改变城市或建筑的形式,即能改变人的行为,就能组织社会,为人类造福,其实不然。

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设计或是室内设计,一定要尊重使用者的需求,并不能超越客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能性去进行设计。

环境行为的特征:

1、客观环境2、自我需要3、环境制约4、共同作用

行为的发生,必须具备一个特定的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包括群体),产生了各种行为表现,作用的结果是要创造一个适合人类自身需要的新的客观环境。

环境行为是人类的自我需要。

人是环境中的人,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的道德观念、修养、伦理等,对环境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这种需要既包含生理需要,也包含心理需要。

这种需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并且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因此人的需要是无限的,这种无限的需要,也就推动了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建筑活动的深入和继续。

环境行为是受到客观环境制约的。

人类的需要不了能也不应该无限的增长或做随意的改变,它是受到各方面条件制约的;另外人是有理智的,深知客观环境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持续发展。

人类行为公式:

心理学家库尔特▪列文提出,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即人类行为公式B=f(P▪E)

公式中B——行为;f——函数;P——人;E——环境。

公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满足一定的要求,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2、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

人类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由于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了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这就是人的行为习性。

人的行为习性表现在:

1、抄近路习性(捷径效应)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的路径。

不论是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或者是室内装修,要注意人们抄近路的行为习性。

2、识途性人在进入某一场所后,如遇危险时,会寻找原路返回。

室内安全出口的设计,尽量设在入口附近,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标志。

这就告知室内设计师,要利用人类的识途性本能,在入口处就要表明疏散口的方向和位置。

3、左侧通行习性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或广场上行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

这种行为习性对商场的商品陈列,展厅的展品陈列顺序的设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4、左转弯习性逆时针方向向左转弯所要的时间小于向右转弯的时间。

运动场、室内通道、楼梯位置、避难通道及室内展线的设计5、从众习性室内避难疏散口的设计、诱导.6、聚集效应当人群密度>1.2人/m2时,步行速度会出现明显下降,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滞留时间过长就会结集人群。

如果滞留时间过长,集结人群会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聚集效应。

设计室内通道时,预测人群密度,防止滞留。

室内设计时,人们会设置很多模特儿造成“人挤人”的现象,造成聚集效应来招徕其他顾客。

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特性,总结和概括,将其规律模式化。

从而为建筑创作和室内设计及其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人的行为模式化的依据是环境行为基本模式。

空间行为模式按其目的性分为:

再现模式、计划模式和预测模式

按行为模式的表现方法分:

数学模式、模拟模式和语言模式。

按行为内容分:

秩序模式、分布模式和状态模式。

每一个行为空间的具体形状及其中的家具、设备的布置,又要考虑人在空间里的分布状况,即分布图形。

人在空间里的不同分布图形所表现的人的心理状态:

1、人群在呈“秩序图形”的场所,人际关系是等距离的,受场所环境的严格限制。

人的行为是又规则的,人的心理状态是紧张的。

2、在休闲地、居室、商场里,人际关系呈公共状态,各自自由,场所环境对各人之间几乎没有约束。

因而各人的心理状态也较宽松。

3、在广场、公园等地由于人们之间亲密程度不同,人际距离则大小不等,关系密切者则聚在一起,各组团之间又呈现出较大的公共空间距离。

故室内空间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各人的行为要求,还要照顾到人际间的行为要求,空间形状和布局、家具、设备等布置,尽可能地按照个人的行为特性和人群分布特性进行。

人际距离:

是指人们在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