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5 ,大小:92.13KB ,
资源ID:290252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0252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机复习考试资料.docx

1、人机复习考试资料国际人机工程学学会(IEA)1960的定义: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学科。国际人机工程学学会(IEA)20XX年8月的新定义:人机工程学是研究系统中人与其他部分交互关系的学科,运用其理论、数据和方法进行设计,应达系统工效优化及人的健康、舒适之目的。人体工程学:人与工程系统及其环境相关的科学。泰罗制:在20世纪初,英国泰罗设计了一套研究怎样操作才能省力、高效、并订出的相应操作制度。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内容:生理学:研究人的感觉系统、血液

2、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基本知识。心理学: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警觉、拥挤、领域、私密性、向光性等概念。环境心理学:研究任何环境的交互作用,刺激与效应,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环境行为特征和规律等知识。人体测量学:研究人体特征,人体尺寸和功能尺寸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等知识。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研究室内设计中人的因素,简要的介绍与室内设计有关的人体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各种行为环境与室内设计的分析,叙述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为室内设计的创作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这些知识也适用于城市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系统:为达一定目标,由相互依赖、交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组成的

3、整体。人机系统:特指人与机(器)组成的系统。人机界面:机器上实现人与机器互相交流沟通的显示器、控制器。人机的关系 优良的人机关系应该是“机宜人”和“人适机”的结合。机宜人:器物设计要适合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人的因素。人适机:充分发挥人在能动性、可塑性、创造性,通过学习训练提高技能等方面的特长,使人机系统更好地发挥效能。人的感觉系统是由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组成。眼球的构造:从前到后依次为:角膜;前房;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眼球壁从外向里依次为:外膜;中膜;内膜,即视网膜。眼球周围还有6块肌肉可使眼球转动。应激性:人类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中,对于外界的刺激都能

4、做出相应的反应的现象。视网膜内壁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视觉细胞,功能互相不同。人眼能“即时”看清看细很小的区域。通过眼球转动看清较大范围,此过程叫目光的巡视。眼睛、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组成了视觉系统。两眼的视神经经过交叉交迭,分左、右两支到达大脑而使人获立体感,有利于大脑两半球协同发挥作用。视觉的形成原理: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从眼睛的角膜、瞳孔后进入眼球,穿过如放大镜的晶状体,使光线聚集在眼底的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图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沿着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在那里进行分析和整理,产生具有形态、大小、明暗、色彩和运动的视觉。暗适应:人眼从看高照度物体到能看清低

5、照度物体的过程和结果明适应:人眼从低照度物体看到能看清高照度物体的过程和结果。听觉的形成原理:当声音振动波由听小骨传导至耳蜗以后,基底膜便把这种机械振动传给听觉细胞,产生冲动,再由听觉细胞把这种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使人能听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声音。皮肤的形成: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三个主要的层和皮肤衍生物(汗腺、毛发、皮脂腺、指甲)所组成。皮肤的功能:1、皮肤对人体有防卫功能。2、皮肤有散热和保温的作用,具有“呼吸”功能。肤觉的功能:皮肤广泛分布的神经末梢是自由神经末梢,构成真皮神经网络,形成了位于真皮中的感受器,可产生触、温、冷、痛等感觉。听觉能正常感受的频率范围:成

6、年人能感受的频率为2020000Hz,最敏感的频率是10003000Hz,人们讲话的频率在此范围及略低的范围内。影响听觉的因素:声波的频率和强度。通常用声压级(单位dB,分贝)度量声波的强度。影响听觉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双耳效应:由于两耳听觉的微小差异,使人得知声音传来的方向。遮蔽:一个声音(主体声)被另一个声音(遮蔽声)掩盖的现象。遮蔽效应:主体声的听阈因遮蔽声的遮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肺循环:返回右心室的充满二氧化碳的血液经过肺动脉在肺部的毛细血管里放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然后又通过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循环过程叫做“肺循环”。又叫“小循环”。体循环:左心室里含有大量氧气的血液,经过

7、主动脉、中动脉、小动脉,不断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中,将氧气和养料供给各个组织,收回废物和二氧化碳,后又经过小经脉、中经脉和大静脉返回右心房和右心室。这种循环要经过全身所以称为“体循环”,又叫“大循环”。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关节和肌肉组成。肌肉分骨骼肌、平滑肌、心肌三类。骨骼肌的两种作用:1、静力作用,保持一种静态平衡;2、动力作用,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和空间状态。人体重力传递简图:头颈臂胸腰骨盆大腿小腿足支撑面疲劳:是人运动靠肌肉收缩实现的,收缩就要耗费人的肌力。连续活动到一定限度之后,就会引起人体的疲劳。这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疲劳的主要特征:1、疲劳通过肌体的活动产生,通过休息可减轻

8、或消失;2、人体的耐疲劳能力可以通过疲劳和恢复的重复交替而得到高;3、人体能量消耗越多,疲劳的产生和发展越快;4、疲劳程度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损伤人的肌体。测量疲劳的方法有三种:1、通过心电图测量心率恢复期,研究疲劳的程度;2、通过肌电图,测量肌力的消耗,确定疲劳程度;3、通过能耗的测量,确定疲劳程度。全息元在生物上,功能或结构与它周围部分有明显便捷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称为全息元。全息论:就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全息律及其特点的科学。全息论指出,一切物质系统都是全息系统人的心理活动的三大类型:1、人的认识活动,比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联想、思维等心理活动。2、人的情绪活动,比如:喜、怒、乐

9、、美感、道德感等心理活动。3、人的意志活动,比如:在认识活动和情绪活动基础上进行的行为、动作、反映的活动。心理活动特征常用的三种维度:1、心理活动的过程,比如:正在进行的感觉、知觉,正在体验的喜悦、正在做出的动作。2、心理活动状态,比如:在进行的心理活动,感到什么内容、什么程度,是高兴呢还是很高兴。3、个性心理特点,如:不同的性格、气质、价值观、态度等特点。感觉:是人的大脑两半球对于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感觉的作用:感觉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它引导我们去认识世界,也提醒我们保护自己。感觉的分类:1、反映外界各种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称为外部感觉。2、反映我们自身各个部分内

10、在现象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感受性:就是能够反映有关事物的个别特性的能力。感受性的分类:1、是绝对感受性就是我们的分析器能够感受有关事物的极微弱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能力。2、是差别感受性,就是我们的分析器能够分析有关刺激之间的机器微小的差别的能力。感受阈:即凡是足以被我们的分析器所感受从而能够引起我们的感觉动因的刺激所必须达到的那种限度。感受阈的分类:1、是绝对感受阈,即引起我们感受动因的刺激的最低限度。2、是差别感受阈,即能分析出刺激之间的差别的最小限度。韦伯定理德国生物学家韦伯提出,差别阈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其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理。 I/I=K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强度;K韦伯分数,

11、k1.2人/m2时,步行速度会出现明显下降,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滞留时间过长就会结集人群。如果滞留时间过长,集结人群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聚集效应。设计室内通道时,预测人群密度,防止滞留。室内设计时,人们会设置很多模特儿造成“人挤人”的现象,造成聚集效应来招徕其他顾客。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特性,总结和概括,将其规律模式化。从而为建筑创作和室内设计及其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人的行为模式化的依据是环境行为基本模式。空间行为模式按其目的性分为:再现模式、计划模式和预测模式按行为模式的表现方法分:数学模式、模拟模式和语言模式。按行为内容分:秩序模式、分

12、布模式和状态模式。每一个行为空间的具体形状及其中的家具、设备的布置,又要考虑人在空间里的分布状况,即分布图形。人在空间里的不同分布图形所表现的人的心理状态:1、人群在呈“秩序图形”的场所,人际关系是等距离的,受场所环境的严格限制。人的行为是又规则的,人的心理状态是紧张的。2、在休闲地、居室、商场里,人际关系呈公共状态,各自自由,场所环境对各人之间几乎没有约束。因而各人的心理状态也较宽松。3、在广场、公园等地由于人们之间亲密程度不同,人际距离则大小不等,关系密切者则聚在一起,各组团之间又呈现出较大的公共空间距离。故室内空间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各人的行为要求,还要照顾到人际间的行为要求,空间形状和布局、家具、设备等布置,尽可能地按照个人的行为特性和人群分布特性进行。人际距离:是指人们在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