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224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docx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docx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500字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今湖南双峰人。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1838年,入翰林院,学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

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为朝延赏识。

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

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

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

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

每营士兵只服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战斗力很强。

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正文

  为进一步加强法院思想质证建设和法院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干警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司法事业,根据上级法院的统一部署要求,2017年4月以来,我院在全院干警中开展“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法治信仰”全员读书活动,在我院院长的推荐下,我们精读了《曾国藩家书》,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修心读物,历史名人中从梁启超到毛泽东等都对此作大加赞赏。

  何兆武的《上学记》里曾写过“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只有二人:

王阳明,曾国藩”。

这次看完《曾国藩家书》,开始由衷钦佩这位晚清重臣,这是一本可以常看常新的书。

  曾国藩的家书,是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我辈读书济世之人的。

字里行间尽是一个沧桑老人的人生感悟,尽是一个古圣先贤的谆谆教导。

吾辈当见贤思齐,慎独内省,自强不息。

如文正公所言: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人生在世安身立命之本不过这两项,洞明世事,经世济民也全凭这两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作为司法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也应以文正公为楷模,进德修业!

  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曾国潘之门徒

  曾国藩从一介草民,通过科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成为晚清影响时代最总要的人物,自己组建体制外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延长了满清的寿命。

门徒李鸿章也借曾国藩的栽培成为了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初读《曾国藩家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亲切。

是的,虽然身居高位,但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傲气。

就像那个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自己的兄长一样,不断告诫自己做学问要讲究勤与恒,考试落榜不要灰心……不断告诫自己要不断践行。

  曾国藩毕生追求克己修心,追求专一与踏实。

比如看书,在一本书没有看完之前绝不看第二本,在一章没有理解之前绝不进入下一章。

在学业上贵在有恒心,不要贪多,只要不断坚持下去自然有所成就。

同样,他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的人。

每天都会静坐一刻,来反思自己的一天的所作所为,把做的不好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修订成册,不断告诫自己应该如何为人处世。

  他的文字里可以观察到强烈的孝悌之道。

他认为读书重在立德,而立德最重要的就是孝悌。

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向父亲禀报身边发生的零零种种,在不同时刻告诫兄弟们家族团结的重要性,即使不能考取功名,只要能够立德,行得正依然可以成为君子,为光耀家族做出贡献。

  对于结果,他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

左右不了世界,只能管好自己,修德与学问多做一分就长进一分,来不得半点虚假。

而最后的功名利禄很大一部分来自天定,有则感恩,无亦坦然。

  曾国藩其实也是个很普通的人,昨天天哪里不舒服,今天买了笔墨鱼肉,后天又要去哪出差。

在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之间,他总不忘告诫家人应当如何谋正道,修正业,立正德。

即使在戎马军营之中,每天面对生死未卜,他依然没有忘记修业与功课。

  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疑惑。

当时的社会,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洗礼,新老意识在不断交替,官场腐败,民心浮动,四处起义,可谓内忧外患。

局势动荡的程度是当今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体会的。

在如此大环境下,究竟是怎么样的力量,来让曾国藩做到克己修心,知行合一?

他不是不知道那个社会很糟蹋,他不是不知道很多事情很难,他不是不知道即使自己耗尽心血也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是,几十年漫漫人生路上,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的要求,并且把这些要求不断地告诫自己的家人,希望自己的家族可以靠修业与积德来振兴,为国效力!

在乱世中依然谋正道,修正业,立正德!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有所醒悟。

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忘修业与功课,不断进取,忠诚司法事业并为之不断奋斗。

  曾国藩的尺尺素墨来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字字寸心俱寄给了朝野之外的家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曾先生分明贵为中兴忠臣,日日案牍劳形,却在一封封家书之中事无巨细地描述军中要务、剿贼战局,惦念着弟弟的学业,牵挂着父母的病况,嘱咐给儿女诗书礼义孝悌之义。

他时刻用自己的生存哲学为整个家族修建着坚固稳定的堡垒。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印象至深的莫过于曾先生劝其弟“年过二十,不为少矣,若再扶墙摩壁,役役于考卷截搭小题之中,将来时过而业仍不精,必有悔恨与失计者,不可不早图也。

”他告诉自己的弟弟,若不入学,可尽弃前功,一心从事于先辈大家的文章,“奈何亦以考卷误终身也”。

我们当代法律人,更应铭记曾先生教诲,“当务其大者远者,毋汲汲于求学也。

  对于我们从事司法工作的法院人来说,管好家人,管好身边人,管好自己,又何尝不重要。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主要讲述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军、为政八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面从各个具体方面谈谈感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排在首位,由此可见修身之重要。

修身篇有读书为进德修业的“一者进德之事,请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身”。

读书的目的要明确,方法也要有科学系统。

读书须立志有恒是讲读书应不宜过分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

正所谓“且苟能发奋自立,家塾、旷野之地、牧野之地、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清净之乡、神仙之境亦不为读书之地。

当然,负薪牧豕亦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及之境界。

最重要是内因,读书有志有识有恒告诉天下人“有志断不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当今之人的学习缺的就是这份志向、远识和恒心,有恒心也许功课宜专。

“艺多不压身”即所谓俗称的“半桶水”——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

这也是在反复强调“功课可无一定章法,但须专事”。

在说理之时,未忘明了读书学习的目的为明理之君子。

要想在付出努力后的能成正比的收获,更须“看、读、写、作,缺一不可”的方法教授。

我们研习法律知识的时候,也应该做到专心,读精,活用。

  教子篇:

不仅要尊敬长辈,倾听他们的唠叨絮语,这些是人间的财富,也是为人之精要。

譬如在官场上与洋人打交道是的一些嘱咐:

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在国家利益上绝不退让,由须屈服于洋人的淫威。

这些教诲让曾纪泽在收复伊犁问题上,为国家扬眉吐气,不失为当时国际上出色的外交家。

  交友篇:

前有“亲贤臣,远小人”的《出师表》,后有“向德行高于己的学习,课业上优于己的讨教,稍远于有才无德之人”。

“毁誉悠悠之口,本难尽信,盖古今因名望之劣而获罪者极多,不能不慎以远罪。

  持家篇:

曾国藩更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管家,絮叨不止。

对父母恭顺,对待亲戚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

金钱支援方面要么同减要么同加,绝不偏颇。

以防亲戚之怒加罪于父母之身。

以八字诀为持家之道,“早、扫、考、宝”,秉承祖先遗训。

  为政、做人篇:

“古今庸人皆以惰败,古今才人皆以傲败。

”未有业果精而不得食者,只有惰、傲之因。

其深知“楼高易倒,树高易折”。

在官场上,驰骋才智,实现抱负后,也能明了“宜从波平浪静处”安身。

莫忘管子之言“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

余谓天概之无形,仍假手于人概之。

霍氏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概之”。

深谙“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惜福之道。

治事之外宜豁达冲融。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福势之间,看为人之道,看聪明之处。

  治军篇:

对悍将宜宽严并济。

应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

宽处慨大以慷,严处毫不假色。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封建社会的影响仍然留下了深深地印记。

“唯天伦”在古代十分流行,在这诸多书信中,也有许多说到天事。

如“成大事者半由天半由人”;“吾辈但当尽人力之所能为而大事听之彼苍”;“祸福由天,喜恶由人”;“然祸福由天主之,喜恶由人主之。

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

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知不知听于人,顺不顺听于天”;“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

如此之多的地方说到天事,说明其在办大事上,仍然摆脱不了当时的主流封建思想:

敬天畏天,把一切结果都看成是天事的安排的消极思想。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法治思想的传承者,应该主动摒弃这些消极的理念。

但这种“天事”思想在另一方面也成就了曾国藩一颗豁达之心。

看开,即把一切名利看淡,不把成功看成是板上钉钉;也让曾国藩在仕途不顺时坦然面对,不把诸事看的太满。

不然“失败”的结局只会造成人世间的一幕幕惨剧。

湘军大败之时,曾国藩也有过跳河的冲动殉国念头。

看淡失败,付之天事。

人主之事,自己做好。

成败皆不由自己掌握,自己对这个结局已然尽力,再无任何缺憾。

正所谓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

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看淡结局,尽诸人事,人已无憾无疚。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应该拥有这种豁达的心态,不因某些不顺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翻开《曾国藩家书》,我看到的是一个垂训仁爱忠信、信守孝悌之义、治学严谨、可亲可敬的师长,是一位居于高职、笃实慎行、尽人事而听天命的大臣。

但反观当下,很多人轻视学问,对美德视若无睹,将圣贤之教诲窃以曲解,失其真义。

在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更应该反省和明志,做一个有法律良知和法律追求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