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087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l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l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l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l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docx

《l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docx

l历史期末复习试题1

期末复习试题

(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思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

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铁锄B.曲辕犁C.翻车D.棉布

4.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A.春秋B.秦朝C.西汉D.战国

5.《孟子·滕文公上》记载: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

6.下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咏“桑”所作。

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

A.棉纺织业B.麻纺织业C.造纸业D.丝织业

7.图2所示装置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装置当时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C.冶铁D.纺织

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D.泉州口岸的开放

9.某地农民在每月特定的日子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

有渊源关系?

A.夜市B.草市C.都会D.会馆

10.乾隆《元和县志》:

“(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

”材料说明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 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唐律疏议》规定:

“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两年。

”这表明唐朝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严格维护坊市制

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

12.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3.山西太原“王家大院”被专家称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破坏生态环境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4.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15、2007年央视开篇大剧《贞观长歌》艺术地再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

假如你生活在

贞观年间的长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有w.w.w.k.s.5.u.c.o.m

A.在市中心的娱乐场所——勾栏、瓦肆中休闲消费

B.在东市或西市购物时发现由市令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C.可以在逛夜市时品尝各种小吃

D.人们用纸币“交子”购买商品

16.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

改造两大任务,规定这两大任务

A.同时进行B.先改造后工业化C.同时完成D.先工业化后改造

17.提起常熟土布,那兰布、青布、兰白花布……曾经是风靡城乡的时尚服装流行色。

1953年常熟各乡镇的土布庄先后关闭,苏州城里的常熟土布庄仅剩三户,后又于1956年归于苏州花纱布公司。

这是由于实行

A.公私合营     B.土地改革C.农业合作化运动D.“一五”计划

18.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

19.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

“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

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

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文中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

A.改革开放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大跃进”时期

20.“人财物各有所管,产供销互不见面。

”这副对联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盛行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1.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B.综合平衡C.多快好省D.以粮为纲

22.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周恩来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

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

C.极“左”思想遭到彻底批判D.“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23.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24.国外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主要是因为它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B.实现了土地私有向集体所有的转变

C.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25.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6.20世纪90年代,为促进上海和长江流域的地区进一步发展,中国采取的措施是

A.设沿海开放城市B.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C.设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7.贴春联是中国的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

以下春联中当今最流行的是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28、有位学生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右边这幅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

他看到的这个图,最有可能属于

A.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A.是否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B.是否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

C.公有制是否占有主体地位D.国家是否干预经济的发展

30、《道德经》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31、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②“福利国家”得到发展,政府公共开支增加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④“新经济”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循环的规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2、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B.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C.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D.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33、“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业了,有了产品的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度

34、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5、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在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有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6.罗斯福新政期间,积极进行失业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政府组建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吸收了275万名男青年从事造林、筑路、森林防火和土壤保持等工作。

美国政府采取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整顿金融秩序B.缓解劳资矛盾C.解决就业问题D.恢复农业生产

37.前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

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

这种情景符合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模式D.市场经济体制

38.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缴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

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

A.必须全部上缴国家B.农民无权支配

C.必须限量交易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39.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0.二战后,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