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041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检测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检测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①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②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③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这样的句子,念起来有一种异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古诗得以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唐代古诗就是因此而发生了新变。

B.汉魏六朝古体诗多局限于写景抒情,唐人古诗不仅写景抒情,也涉及叙事、议论等方面,因而少受时空限制。

C.在唐代诗人中,王、孟、韦、柳的古体诗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的作风,但这不构成唐代古体诗的主流。

D.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它产生于唐以前,篇幅长短及押韵都比较自由,形式多样,完全不受格律限制。

解析:

题干问的是“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原因表述不完整,原文说的是“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B项,“因而”,强加因果;D项,“完全不受格律限制”错,原文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阐述古体诗的概念,后两段分别介绍了古体诗发展到唐代产生的新变以及唐人古体诗中五七言的不同。

B.第二段引用了“唐无五言古诗”和“唐人五古自有唐体”的诗论,主要是为了说明后人对于唐人古诗持不同态度。

C.第三段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五七言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大有不同。

D.第三段引用杜甫的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五七言古体在叙事抒情上的异同。

解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

D项,“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五七言古体在叙事抒情上的异同”不准确,此处主要为了说明五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上的不同。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由汉魏古体诗到唐人古体诗,是变化和拓展,我们不能一味贬抑唐人古诗,这样失之偏颇。

B.受唐代出现的今体诗影响,唐人古诗在音节方面远不如晋、宋以前诗歌韵调那么纯朴、自然。

C.一个时代生活领域得到扩展,人的思想感情复杂化,这些变化可以从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起来音促,抑扬抗坠,铿锵成韵,给人发扬蹈厉的感觉。

解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

B项“唐人古诗在音节方面远不如晋、宋以前诗歌韵调那么纯朴、自然”说法错误,原文是“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答案:

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马大勇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

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

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

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

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

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

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

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

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

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受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

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

“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

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

”为何如此?

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

在讲解部分我写道:

“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

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

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4.下列各项中,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说的“情”,除“情感”外,还包括诗歌的美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总是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解析:

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说法不当。

答案:

C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解析:

A项,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暗含在人生低谷中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首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答案:

A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解析:

B项,答题区间在第1段结尾处,“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而并没有说“常人的境界不高”。

答案: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美的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

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

1924年6月朱光潜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指责官办教育腐败,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

1925年春天,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

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

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

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一般”则是面向中学生,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

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

从1926年到1928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

这十二封信,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

这对当时的青年,有如一阵阵警钟,又如一帖帖清凉散。

后来,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

1925年夏,朱光潜接到了安徽官费留英的录取通知。

从1925年到1933年,朱光潜在英、法、德留学八年之久。

虽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经济拮据,于是朱光潜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

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他更细致的思考。

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

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练,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1933年,朱光潜从马赛乘船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