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8112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docx

《《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docx

《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

2010年高三二轮复习:

必修1《经济生活》新编复习学案

说明:

“A”代表“识记”;“B”代表“理解”;“C”代表“运用”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A)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的产品。

(2)商品具有和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A)货币的的概念、本质

答:

(1)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的商品,就是货币。

(2)货币的本质是。

3、(B)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答:

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和两种基本职能。

(1)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含义)。

货币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原因)。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表现)。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要求)。

(2)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

(含义)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公式:

商品—货币—商品。

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货币”的的跳跃,必须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执行该职能时,必须用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要求)

4、(A)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

答:

①纸币的含义:

纸币是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符号。

②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为限度。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

如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即;如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困难,阻碍商品流通即通货紧缩。

5、(A)信用卡的含义、功能

答:

(1)信用卡的含义:

信用卡是经济往来转帐结算中使用的信用工具。

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功能:

信用卡集、、、、为一体。

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6、(A)外汇和汇率

答: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7、(C)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答:

(1)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①对于金钱,要,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②对于金钱,要、。

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全面发展的地方。

花钱要有所节制。

8、(B)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答:

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

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很多: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来实现的。

(1)需求量上升,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

(2)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价格上涨。

(3)供不应求时,形成卖方市场,价格上涨;供大于求时,形成买方市场,价格下降。

9、(B)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答:

(1)价格最终由决定,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价格不可能无限制上涨或下跌,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

10、(B)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答:

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B)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个商品生产者有重要意义。

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照决定的价值量出售。

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

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

12、(C)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分析相关问题

答: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为基础实行交换。

(2)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影响,围绕上下波动。

(3)综合考点8和9加以分析运用。

13、(B)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答: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两者成反比。

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品需求量的影响小,对需求量影响大。

②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还会影响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

A、在可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从而价格上涨;反之亦然。

B、在有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从而价格下降;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有何的影响?

答:

14、(A)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答:

(1)对消费的影响主要因素是:

和。

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与消费量成正比。

物价水平与消费量成反比。

(2)其他因素:

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

15、(A)消费类型

答:

(1)按产品类型划分:

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划分:

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消费目的划分: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16、(B)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答:

(1)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叫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消费结构改善。

17、(A)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答: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

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

要考虑社会的认可和代价,过分求异不值得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

不健康。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行为。

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18、(C)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答:

要做理智的消费者必须践行的原则有: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9、(B)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答: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0、(B)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答:

这是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1、(B)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2、(A)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答: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形式包括:

、、。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23、(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答: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原因:

该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

合要求。

意义:

实践证明,该制度有利于促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有利于提供。

(三个有利于)

24、(A)企业的含义

答:

企业是以为目的从事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组织。

25、(A)公司的含义

答: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共同出资,并由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6、(B)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答: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信誉和形象是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成败。

27、(A)劳动的意义和就业的作用

答:

(1)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2)就业的作用:

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并使社会劳动力能不断再生产。

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8、(C)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答:

(1)树立。

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等,自主选择职业。

(2)树立。

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

各种正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能有所作为

(4)树立:

灵活选择就业形式和渠道,实现就业。

29、(A)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答: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0、(B)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为什么?

国家和劳动者自身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怎么样?

1国家A、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我国颁布和实施了《劳动法》。

该法律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

2劳动者自身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A、自觉履行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B、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权的重要依据。

C、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不能采用非法手段。

31、(A)储蓄存款的种类

答:

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和两大类。

定期储蓄中最常用的形式

是,此外还有、、等具体形式。

32、(A)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

答:

(1)商业银行是以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是我国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都属于商业银行。

(2)主要业务:

①业务:

是基础业务,没有存款,就没有商业银行。

②业务:

是主体业务,也是营利的主要来源。

③结算业务:

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

33、(A)股票的特点

答:

(1)股票作为股份凭证,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但股票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这是股票生命力之所在。

(2)股票投资,、高收益同在。

股东可以收取股息和红利以及因股票价格上涨时出售股票带来的差价,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4、(A)债券的含义及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特点

答:

(1)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A、国债风险,利率低于其他债券,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B、金融债券风险和利率于企业债券,高于国债和银行存款。

C、企业债券风险,利率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35、(A)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答:

(1)商业保险,指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按约定对投保人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给付保险金。

(2)种类:

和两大类。

目前还出现了等新险种。

 

36、(C)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

储蓄

债券

股票

商业保险

特点

便捷的投资

稳健的投资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规避风险的投资

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收益不高

A、国债:

安全性好、风险小、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低于其他债券,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B、金融债券:

介于国债和企业债券之间。

C、企业债券:

安全性小、风险大、代用率低,但收益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安全性小、风险大、但收益较高

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都是一种投资方式,都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收益,都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37、(A)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答: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8、(A)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主要包括

(1)按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指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生产要素有、、、、等。

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它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39、(B)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答: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

分配制度。

40、(B)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答: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与平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2)意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41、(B)我国财政的作用

答:

(1)集中力量办大事。

1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通过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在需求不足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供给不足、物价上涨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3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整和控制,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科技教育等事业。

(2)人民生活有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财政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42、(A)财政收入的来源

答: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其中,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43、(A)财政支出的种类

答:

按具体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44、(A)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答:

(1)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支出(几乎不存在),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

(2)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45、(A)税收的含义

答:

税收是为实现其职能,凭借,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46、(B)税收的基本特征

答:

(1)税收具有、、。

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1强制性: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2无偿性: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3固定性:

国家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

47、(B)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答:

(1)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税收(性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有:

(有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没有及时缴纳而拖欠税款)、(骗取国家税收优惠主要是出口退税)、抗税(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

(3)公民在税收方面的权利:

关注国家的税收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48、(B)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

答: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

(2)作用:

市场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行情的变化,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①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市场通过利益杠杆,刺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9、(B)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

答:

(1)意义: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2)措施: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规则有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存在,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规定。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50、(A)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答: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某些领域市场调节不了,某些领域不能靠市场调节。

(2)在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存在、、等固有的弊端。

(3)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经济波动、收入分配不公等后果。

因此要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结合起来,以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51、(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优越性)

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也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坚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为根本目标。

(3)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2、(B)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

答:

(1)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3)手段:

①经济手段: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

和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②法律手段: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活动。

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

③行政手段: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等措施调节经济活动。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和为主,辅之以必要的。

53、(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新增考点,新书内容)

答: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4、(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增考点,新书内容)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措施: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55、(A)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答: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通过跨国公司实现。

(2)主要表现:

全球化(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全球化(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和劳务交换之中)、全球化(资本在国际间流动)。

(3)积极影响: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更严重。

②风险全球化:

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56、(A)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

答:

(1)作用:

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最重要的是,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57、(A)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8、(B)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

(1)①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②坚持与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引进来”是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走出去”是指我国的资金、技术、商品、劳务到国外去。

(2)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把、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