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本课测评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7441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本课测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本课测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本课测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本课测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本课测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本课测评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本课测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本课测评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本课测评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本课测评答案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测评】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

1、从时间上讲,中国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并且农业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从农业技术上讲,中国农业强调精耕细作。

对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不断改进,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从耕作方式上讲,中国农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本课测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试举例说明。

答:

一、官营手工业发达,基金雄厚、技术高超、产品精美。

例如:

我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表明我过得冶金业长期领先世界。

二、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但有所发展。

例如: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赞誉。

例如:

西汉开始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丝绸、瓷器传到西方并大受欢迎。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本课测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一、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二、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和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宋朝出现了纸币;三、宋朝之前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宋朝以后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四、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五、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六、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本课测评:

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

原因:

A、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B、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等,都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巩固,影响社会进步。

影响:

A、“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B、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的发展,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晚期造成中国的落后。

第五课开辟新航路

【本课测评】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

1.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

2.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象牙黄金,美洲的黄金、白银和玉米、烟草带回欧洲,并把欧洲的工艺品等销往世界各地。

3.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开始交融汇合,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本课测评】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带来了哪些后果?

答案提示:

1.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掠夺当地财富,贩卖奴隶,获得巨额利润,殖民国

家由此迅速聚敛了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化为资本,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欧洲发展和兴旺起来,但这些都是以殖民地人民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

2.在美洲,殖民者对土著印第安人实行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了1亿左右的精壮劳动力。

在殖民强盗的掠夺之下,亚、非、拉美国家丧失财富、资源、劳动力,发展迟缓、贫穷落后,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被大幅度地拉大了。

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本课测评】想一想,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答:

影响:

①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分工进一步细化。

③工厂集中使得工业化城市出现,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对立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⑤各国资产阶级积极开展自由主义改革运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原因:

①交通运输的进步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流。

②欧洲资产阶级加快了殖民扩张和侵略的步伐,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工业文明逐渐成为全世界的主导。

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本课测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

A相同之处:

1、两次工业革命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普遍应用。

2、两次工业革命本质上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4、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人类的城市化进程。

B不同之处: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2、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局限于轻工业领域,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部门发展为主;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

3、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英国,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4、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本课测评】从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经济结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变化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②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③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

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本课测评】民国时期,民族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答案要点:

民国时期,民族经济发展艰难曲折。

(11912~1919年,由于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于是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但由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21927~1936年,由于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4民国末年,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摧残挤压,加之国民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测评】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答案提示: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

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本课测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

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关键:

掌握和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措施及其作用。

思路引领:

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中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改制。

答案提示: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B、主要内容和作用:

一、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本课测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答案提示:

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

一、1980年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二、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三、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四、随后为了加快对外开放,在沿海和内地的

一些城市中又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提示:

变化表现:

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变化原因:

外因: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内因:

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本课测评】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案提示:

交通:

鸦片战争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

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

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

火车机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

铁路营运居世界第四位。

公路交通方面,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一些偏远闭塞的地区也被公路联系起来。

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

目前,我国已成为航运大国。

通讯: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察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

1900年南京的电话局是最早的市内电话局,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本课测评】网络媒介与于其他大众传媒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

答案提示:

网络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本课测评】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答:

原因:

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国民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2、分期付款等消费方式助长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3、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

并引发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

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接连不断。

2、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加大了政治影响力。

3、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使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第十八课罗斯福新政

【本课测评】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

答:

主要内容:

1、财政金融方面:

整顿银行,恢复信誉,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颁布了《紧急银行法》;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等。

2、工业方面:

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劳资关系等。

3、农业方面:

设立农业调整署,调整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等。

4、社会福利方面:

建立联邦紧急救助署,加强社会保障;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秩序。

影响:

1、经济上:

使美国经济逐步摆脱了危机,1940年国民收入恢复到大危机之前的水平。

2、政治上:

缓和了社会危机,使美国免于走上法西斯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道路。

3、制度上: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4、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十九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本课测评】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解题关键: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提示:

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特别在北欧地区,福利制度至为完善。

第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四,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高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本课测评】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答:

1、长期的战争给苏俄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2、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3、1921年,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同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第二十一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本课测评】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

其结果如何?

答:

原因:

1、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严重暴露,经济矛盾尖锐。

2、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

结果:

由于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经济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经济改革

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第二十二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本课测评】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要点: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主要经过了如下步骤:

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定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确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两大支柱。

②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第二十三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本课测评】简述欧盟成立的过程及其作用答案要点:

A、欧盟成立经历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①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②1957年六国有在罗马签署了《罗马条约》形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大大增强了西欧的经济实力。

④1992年欧洲共同体成员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有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转变。

⑤1999年欧元问世,并在欧元区广泛使用,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进一步联合。

作用:

对欧洲:

①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②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③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对世界:

①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起到了示范作用,②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③促进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第二十四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本课测评】简述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

世界贸易组织不仅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它本身作用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①首先,世界贸易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普遍接受的规则,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

②其次,世界贸易组织内容的扩大,将其自由贸易原则拓展到更多领域。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扩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必然增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演变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③总之,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一系列协议与规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性潮流,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