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6317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docx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docx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濮阳市油田第十小学郝姝静

每次来到中华家庭教育讲堂心里都感觉很温暖,因为这里有我的老师,我的同行朋友们,还有关注家庭教育的家长朋友。

今天网上课堂来了人,可以看出现在的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对亲子沟通话题的关注。

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都是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目的而来,那就是提升我们的亲子沟通关系,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

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减少亲子双方不必要的矛盾,更可以有效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并且,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孩子沟通,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成长做出正确的引导。

但值得父母们注意的是,沟通是一门家教学问,是要讲究一定原则和技巧的。

与孩子沟通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有哪些?

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给您带来新的方法和启示!

一、与孩子沟通的基本原则

教育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与孩子沟通。

提到沟通,很多家长常常会有这样的表现:

高兴时,就和孩子多说几句、多表扬孩子几句;不高兴时,对孩子不理不睬,或者动不动就斥责孩子。

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家长没有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素质,也就是根本没有取得上岗的资格。

教育,并不是家长随心所欲的事情,当然,与孩子沟通也是如此。

家长只有遵守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沟通效果。

家长不讲原则、不讲技巧的沟通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家长失去权威,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沟通。

我想起前几天在超市里看到的一个场景,我相信这个场景在座的各位或者亲身经历过或者看到过。

(举例:

商场哭闹,妈妈妥协)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就很不科学,在与孩子沟通时,她没有做到讲原则,一再地向孩子妥协。

家长向孩子

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

哭是达到目的的最好手段,只要你哭,你就可以得到所有你想得到的东西。

这种信息会极大地鼓励孩子的不合作行为,从而容易使孩子养成为所欲为的性格。

其实,孩子的任何一种无理要求,都能被家长带有原则性,又带技巧性的沟通方式所“征服”。

例如,同样是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这位家长是这样做的:

孩子“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

妈妈:

我知道,你想把它带回家。

但我们关于“玩具”的规则是怎么说的?

孩子:

只有在生日或特殊节日里才能得到玩具。

可是,妈妈,我真的想要这个玩具。

妈妈:

这样吧,我答应你,在你生日时我会给你买这个玩具。

今天我们的预算里还有一些钱,你可以买一只气球,或一块泡泡糖。

你喜欢气球还是泡泡糖?

孩子:

我要一块泡泡糖。

从这对母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家长懂得运用规定来约束孩子的无理要求,因为事先有约定,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就会少很多。

有时面对诱惑,孩子会有意打破“规定”,家长就要在坚守规定的同时,采用了灵活的方式来应对。

例如,像刚才举例中的那位家长所做的,当孩子因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产生沮丧情绪时,这位家长采用提供其他选择的方式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转移了负面情绪,放弃了无理要求。

家长的教育方式不能被孩子的情绪或行为所左右,这就是与孩子沟通时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除此之外,家长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还有很多。

在此,我把最基本、最重要的几条列出,供家长们参考。

一、用“爱”去读孩子的各种行为——关爱原则

你了解孩子吗?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会这样回答:

“当然了解,他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这些我都了如指掌。

”家长们都说了解孩子,但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不愿意与家长合作呢?

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家长并不是真正地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就要在孩子与你说话时,正确认识孩子的感觉,同时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感觉,这样才能顺利地引导孩子的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生活中,每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们时常会向家长抱怨:

“我很笨,我什么事也做不好......”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考虑,孩子实际上想表达什么,如何才能使他摆脱这种感觉呢?

孩子之所以说自己笨、丑或者坏,是因为有人这样评价过他,并且这种评价已经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家长想立刻改变这种念头可能会起到反作用,这时候,不要急于去说服孩子,而是耐心地让孩子知道,在家长心中他是很聪明的,无论别人怎么样评价他,家长都是爱他的。

有了这种关爱,孩子的感觉就会慢慢发生改变。

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儿子:

我很笨!

家长:

你真的有这种感觉,那你一定很难过了?

儿子:

是呀

家长:

那你在学校一定过得很不开心,因为你怕老师批评你,同学们嘲笑你。

同学们的嘲笑让你抬不起头,让你不愿意跟他们接触......

儿子:

是的,爸爸,这令我很伤心!

家长:

我亲爱的孩子,你知道那些同学们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其实,你在爸爸心中是很聪明的,你忘了,我们俩玩智力游戏,你还常常超过我呢!

这种沟通方式可能也不能立刻改变孩子的看法,但却能动摇孩子内心的自我评价。

他们会想:

爸爸很了解我,他说我不笨,看来我真的不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笨。

如果沟通出现了这种结果,这说明这是非常成功的一次亲子沟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古怪的精灵,他们经常会制造很多问题来为难家长,但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问题,家长用“爱”与孩子沟通时永远都不会错。

儿童节时,小朋友们都互送礼物。

一个6岁的小女孩却很不高兴,因为她的哥哥收到的礼物比她多很多,为此她不停地向妈妈抱怨。

妈妈并没有评论孩子的抱怨是对是错,也没有向她解释哥哥年纪大,认识的朋友多,收到的礼物自然也会比她多。

而是轻轻地对孩子说:

“真希望你能收到更多的礼物。

”仅说了这一句话,然后就把孩子搂在怀里。

令人惊讶的是,小女孩竟然停止了抱怨,在妈妈怀中开心地笑了。

收到的礼物没有哥哥多,在这种对比下,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觉:

自己不受人重视,不被人关注。

在这个时候,她更关注的是她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礼物数量的多少。

因此,家长与其给她讲道理,还不如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爱,更有利于她的平静。

当然,如果不了解这些,家长肯定会给孩子讲一番大道理,但这样会使孩子和家长进入无休止的辩论之中,这反而更加印证了孩子的那种错觉,使她的感觉越来越糟糕,进而使她丧失与家长沟通的欲望。

这就是沟通中的关爱原则,家长用“爱”与孩子沟通时永远都不会错。

二、控制坏情绪——感情和行为分别处理原则

很多家长常常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例如看到孩子的调皮行为,他们立刻会怒发冲冠。

如果受到孩子的顶撞会与孩子斗争到底,还义正言辞地教育孩子:

“小时候就敢跟我顶撞,长大后还了得!

事实上,家长的这种做法是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混为一谈了。

如果家长用愤怒的情绪教育孩子,只会使孩子的感觉越来越差,进而越来越不与家长合作。

孩子很少会主动顶撞或攻击父母,往往是受到家长语言和行为的影响,孩子才会出现一些顶撞攻击的行为。

例如,当孩子做错事,很多家长喜欢说孩子笨,面对这种语言,即使孩子当时不回击家长,但他们也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当这种不满情绪在孩子心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来。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碎了,妈妈看到了,这样批评孩子:

“你又打碎杯子了,真是又笨又蠢,家里的东西都快被你破坏光了。

“才不呢,你也又笨又蠢,上次的XX就是被你弄坏的。

“什么,你竟敢骂妈妈,反了你了......”妈妈实在是太生气了,最后忍不住打了孩子。

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孩子骂家长的行为不对,但孩子的这种行为确实是由家长侮辱性的语言所激起的。

这就是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混在一起,所引起的后果。

如果家长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与孩子之间这种斗争完全可以避免。

例如,下面这个教育案例:

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新刷的白墙上被孩子涂得乱七八糟,她刚想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却拉着她的手说:

“妈妈,你看我画的小人像不像?

”这位妈妈马上控制住了自己将要发作的脾气,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对孩子说:

“墙壁不是画画的地方,纸才是用来画画的,给你两张纸。

说完之后,妈妈开始清洗墙壁,看着妈妈很辛苦的样子,孩子感到很不好意思,他跑到妈妈的身旁,对妈妈说了一句:

“妈妈,我爱你。

孩子把墙壁涂得乱七八糟,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会教训孩子一番,例如“你看你干得好事,以后你再敢在墙上乱画,我就打你的手。

”这种带有愤怒情绪的语言,很可能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语言,并且会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感觉:

我是一个没用的人。

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很失败的。

但上述例子中的妈妈,却很好地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分开了。

面对脏乱的墙壁,她很愤怒,但却并没有把这种愤怒带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去,她仅仅是告诉孩子,墙壁不是用来画的,就去清洗墙壁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并没有批评孩子,但孩子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因为家长没有惩罚自己而对家长产生了感激之情。

相信在这个时候,孩子一定会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

以后一定要听妈妈的话,不再给妈妈添麻烦。

当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顺利地分开时,家长就能用理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此刻也更能激发孩子的理智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三、不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尊重原则

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好行为,很多家长喜欢翻孩子的老底: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随手关灯,你没有一次能记住。

“把电视的声音关小一点,你没有看到我在打电话吗?

你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

“出门时记得带钥匙,你要我提醒你多少次!

......

为了改正孩子的坏毛病,使他们养成好习惯,相信大多数家长每天都会这样跟孩子沟通,但这种沟通方式有用吗?

有经验的家长肯定会给出坚定的答案:

没用!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这种沟通方式表明了家长的一种态度:

这是在翻孩子的老底,强调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且还隐含了一种“贬损”孩子的信息。

这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因此,不管家长说多少次,孩子的坏行为不但不会减少,为了表示对家长的反抗,孩子甚至会故意重复那些坏行为。

当孩子的行为令你不满意时,不要急于去指责、批评孩子,仅仅把你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你没有......我很难过,你没有把我说的话放在心上。

”孩子在家长的话中听出了尊重和重视,从而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进而主动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家长们要掌握这种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方式,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练习:

第一步,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本身,而不是指责孩子。

例如:

“我看到外套乱扔在沙发上......”

第二步,客观描述自己情绪的变化,而不是强调是孩子或孩子的行为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变化。

“我觉得很不舒服......”

第三步,客观地陈述后果,而不是追究孩子的责任。

“我希望看到整洁的客厅”。

这三句话连在一起便是:

我看到外套乱扔在沙发上,我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我希望看到整洁的客厅。

在家长这样的表达中,孩子不但听不到任何指责他的意思,相反,他会觉得家长很尊重他们。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是需要尊重的,当他们感受到家长的尊重后,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引导。

四、放弃长篇大论的说教——简短原则

很多家长都曾向我诉说过这样的烦恼:

“只有我大声吼叫时,他才会听。

为什么当家长对孩子好好说话时孩子不听呢?

一个孩子说出了心声:

“我最不喜欢听妈妈说话了,因为她一说起来就不停,我都没时间玩了。

回想一下与孩子沟通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我们说了很多没用的话。

一位家长这样讲述他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早晨将要出门的时候,我们家都会上演一场“闹剧”,因为孩子的鞋子经常会找不到,一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长篇大论地对孩子讲:

“每次出门时,你都会忘记鞋子放在哪里,这会浪费很多时间,爸爸妈妈上班会迟到,你上学也会迟到......”没想到我的长篇大论还没有说完,孩子竟然放弃了找鞋子,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还边哭边说:

“烦死了,我的鞋子呢?

接下来的日子,每天早晨出门时,即使孩子的鞋子能轻易找到,他也会找其他的理由哭上一场。

这种状态直到我改变了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后,才得到改善。

那天将要出门时,孩子非要带上他的小花伞,可是谁都不知道小花伞放在哪里。

孩子刚想哭,我对她说:

“以后把你的东西都放到你房间的抽屉里,这样就不会找不到了。

”没想到孩子竟然放弃了带伞,还说晚上回来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整理一下。

从此之后,孩子很少再有找不到东西的情况出现。

为什么当家长放弃长篇大论时,孩子反而更愿意与家长合作呢?

作为成人,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有人给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明你为什么应该去做某件事情时,往往他给的理由越多,我们的反抗意识就越强烈。

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你的要求越简短,他越愿意与你合作。

这就是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简短原则。

当家长用简短的话,礼貌地说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时,不但会赢得孩子的合作,而且这也是家长树立权威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向孩子表明了这一种态度:

你可以拒绝,但家长才是主导者。

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很多教育学家持有这样的观点:

沟通是把双刃剑,如果家长会利用它,它就能使亲子关系升温,不会利用,它只能为亲子关系制造矛盾。

晚饭前,两个孩子都不想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是这样对待孩子的,他冲孩子大嚷:

“如果你不把玩具收拾好,你就别想吃饭,也别想再让我给你买别的玩具,星期天我也不会再带你去玩!

”但是奇怪,家长说了这么多的话,可孩子仍然坐在沙发上不动,不肯去收拾玩具。

另一位家长没有冲孩子大嚷大叫,只是轻声地对孩子说了一句:

“宝贝,把玩具收拾好,你就会有一个香喷喷的甜面包吃。

”结果,家长的话刚落,孩子就愉快地去收拾玩具了。

沟通是讲究技巧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更是如此。

上面说的两个家长正是是否掌握沟通技巧的鲜明写照。

在生活中,家长每时每刻都需要孩子的合作,只有孩子肯合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才会生效,家长如何才能赢得孩子的合作,使亲子沟通更有意义呢?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技巧,供家长们参考。

方法一:

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情绪优先处理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负面情绪往往是教育的最大障碍。

当孩子生气时,他们根本听不进家长所说的任何话,这个时候家长对他的教育很有可能成为无效教育。

作为成人,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当一个人出于一种被负面情绪包围的状态时,无论他人如何开导他,或者对他讲述什么事情,他都会听不进去,或者无心去听。

所以,要想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我们首先要把对方的负面情绪消除掉。

在沟通中,这种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的做法,被称为情绪优先处理原则。

(对于孩子——先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再进行理智的教导)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应如何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认同孩子的情绪,是帮孩子处理情绪的前提。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

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因为疼痛,就趴在地上哭了起来。

家长看到了,斥责孩子:

“不就是摔倒了吗,有什么好哭的,快起来。

”听了家长的话,孩子哭的声音越来越高了。

同样是看到孩子摔倒哭泣,另一位家长走到孩子面前对他说:

“摔倒了,很疼吧?

”听家长这样说,孩子点了点头,哭声渐渐小了。

等孩子停止了哭泣,家长才对孩子说:

“下次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呀,不然又会摔倒。

当家长否定孩子的负面情绪,认为孩子的伤心是没有必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挫折感,这时家长对他的任何教育都将是无效的。

同时,孩子也会拒绝与不能理解自己情绪的父母进行深入沟通。

情绪优先处理原则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家长。

如果家长带着很强的负面情绪教育孩子,不但不会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还会引发孩子更多的抵触或负面情绪。

(对于家长——先缓解自己的激动情绪,再进行理智的教导)

当家长带着负面情绪去教育孩子,不但不会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会引发孩子更多的负面情绪。

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或者负面情绪,家长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呢?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自己的教子经验:

我的儿子很倔,只要他认定的事情,便不会轻易改变。

因此,每当他出现错误行为时,我都会为“应不应该改掉这些错误”而与他争论一番,并且还会生气。

后来,在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的指导下,我找到了一个避免生气的好方法,那就是每当儿子做错事时,我都会先离开现场10分钟,当我确信自己不再带有任何负面情绪时,再跟儿子讲述他行为的错误性。

令我惊讶的是,当我心平气和地指出儿子的错误时,他反倒愿意听从我的意见,改正错误行为了。

当家长带着负面情绪教育孩子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常常是不理智的。

如果你的脾气很急,很容易生气,那么,你一定要学会“暂停”先离开现场几分钟,等情绪完全平静下来再教育孩子。

同时,当亲子发生冲突,家长离开几分钟,对于孩子来讲,这几分钟也会成为他们的反思时间,使他们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这对于冲突的解决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方法二:

把沟通的音调降低——低声效应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研究过最佳谈话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低声的谈话方式,比高声的谈话方式更能达到说服别人的效果。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低声效应”。

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面对哭闹的孩子,家长越是高声训斥,孩子的哭声分贝越高。

其实,孩子的哭声是被家长的高嗓门吊上去的。

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沟通中的一种规律:

心平气和地讲话,对方会平静地接受,如果满怀怒气地大声嚷嚷,对方也会不耐烦地回应。

在家庭教育中,这种沟通规律提醒我们:

有理不在声高。

当我们与孩子沟通时,不管是提醒他们,批评他们,或是讲述什么事情,用比较低的声音,往往比用较高的声音效果更好。

为什么“低声效应”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

第一,家长低声讲话,可以使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理智的,从而促使孩子也保持理智。

第二,家长低声对孩子讲话,意味着这是专门针对孩子的、私下里的谈话,容易形成促膝谈心的良好氛围。

即使是批评,这种氛围也能促使孩子更好地接受。

第三,家长低声与孩子谈话,可以给孩子一种这样的暗示:

此时的谈话是以异乎寻常的郑重态度来进行的,从而能够引起孩子的重视。

第四,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家长低声对孩子讲话,孩子就必须集中精神才能听清,这有助于认真捕捉家长讲话的信息。

当然,家长低声对孩子讲话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促使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使亲子双方都处于冷静的状态中,为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打好基础。

由此可见,在亲子沟通时,低声效应很值得家长借鉴。

当然,家长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看看自己低声地与孩子谈话,是不是比冲孩子嚷嚷,要好得多。

方法三:

为教育增添“润滑剂”——幽默效应

幽默是一种轻松有趣、诙谐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表达方式。

所谓幽默效应,是指在人与人沟通时,一方用幽默的表达方式化解尴尬场面,或者使对方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自己观点的现象。

说到教育孩子,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其实,只要家长稍微运用一些幽默,家庭教育就会变得既轻松又有趣。

有时,它甚至可能取得严肃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

幽默不仅可以使孩子乐意接受家长的教育,在更多的时候,它还是家长自我解嘲的一种手段。

就家庭教育而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幽默有以下特点:

第一,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运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化解孩子的防御心理,使孩子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从而使其更乐于听取家长的教诲。

第二,幽默能调节亲子之间紧张沉闷的关系,有利于彼此在欢笑的情境中交流。

富有幽默感的家长,会给孩子一种亲切而又有权威的感觉,所以孩子会主动接受家长的教诲。

由此可见,家长的幽默要比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等更有威力,更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方法四:

不要让孩子对你的语言失望——(慎用“可是”)拒绝“可是效应”星期天,孩子没写完作业就想出去玩,这时,爸爸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

“星期天本来就是让学生好好休息的。

”听到这里,孩子很高兴,但就在这时,爸爸又说了一句话,让孩子听了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立刻蔫了。

爸爸的这句话是:

“可是你必须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

”这样的话听多了,孩子就给爸爸起了一个绰号:

可是先生。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爸爸是想运用语言的技巧,使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育。

但最后的教育结果却令他很失望,孩子对这种教育方式很反感。

这位家长想运用的语言技巧是心理学中的“可是效应”。

所谓“可是效应”,是指人们为了说服别人,先采取“是”的态度,然后再采取“可是”的态度,从而促使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现象。

本来“可是效应”是一种很有效的说服方式,但很多家长经常使用,甚至是多次错误地使用,以至于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它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孩子会故意不听家长的话。

别人给了我们希望,又让我们失望,我们都知道,这种滋味是很痛苦的。

而家长过多地使用“可是”就等于让孩子反复尝试这种滋味。

其实,如果家长不说“可是”,而是使用下面的表达方式,沟通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把“......,可是......”转化为“如果......,我会很赞成。

孩子没写完作业就想出去玩,家长可以这样说:

“如果你把作业做完了再出去玩,我会很高兴。

这样家长既没有直接拒绝孩子,又给孩子提出了更加合理的建议。

同时,也等于给孩子提出了一种要求。

有了这种委婉而又明确的要求之后,即时孩子的内心有些不乐意,他们往往会按着家长的建议去做。

三、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的四个细节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仍然很迷惑:

我确实是按着专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去做了,可是为什么与孩子沟通的效果还是不好呢?

很多家长开始怀疑这些方法是否有效。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方法无效,而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忽略了一些细节,使孩子感觉不舒服,或者产生误解,影响了沟通效果,让孩子做出不愿意与家长合作的行为。

方法一:

在唠家常中与孩子沟通——调味品效应

孩子与家长有说有笑无话不谈,这是亲子之间最理想的沟通境界。

然而,很多家长却常常苦恼地说:

“孩子不给我们沟通的机会!

其实,不是孩子不给家长沟通的机会,只是家长不懂得把握与孩子沟通的机会。

在大多数家庭,每当孩子出现问题,家长才想起与孩子沟通。

例如,孩子成绩没考好,孩子犯了错误,养成了坏习惯。

每当这个时候,家长不是教训就是批评,孩子自然会关闭心门,不愿意与家长沟通。

提到与家长沟通,很多孩子说:

家长与他们沟通仅限于学习,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说:

家长与他们的沟通仅仅是教训和批评;还有些孩子说:

家长根本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正在关注什么,没什么能说到一块去的。

事实上,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家长不时地与孩子唠唠家常,就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亲子之间的感情增加调味品,使得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

有时候,看似家长与孩子说一些与家庭无关的闲话,其实,这正是家长运用心理学中的一种效应:

调味品效应。

家长通过与孩子闲聊对其进行教育,可以有效地使孩子放弃戒备心理,从而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理念。

当然,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感觉不到一点说教的意味,不易引起孩子厌烦,更不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无须刻意地去教育孩子,生活中的很多闲聊的时刻,就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家长可以利用与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的机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最近正在关注些什么;

可以利用陪孩子一起散步的机会,告诉他们你的一些想法,让孩子更了解你;可以利用睡前的几分钟,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爱他们......

方法二:

倾听孩子的诉说——心灵减压效应

当孩子生气、伤心、害怕时,家长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把这些情绪宣泄出来,使孩子的心灵恢复平静。

家长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是帮助孩子正确宣泄情绪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更多的时候,孩子向家长,并不是要求家长帮他们解决任何事情,这只是他们的一种发泄手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令他们不愉快或伤心的事情,由于他们心理比较脆弱,这些事情容易转变成他们的压力,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选择有效的宣泄方式,如果他们通过诉说就能够使压力解除,那家长就不用给他们提任何意见和建议,仅仅是认真地听他们说就可以。

但当诉说完之后,如果还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家长就要帮孩子选择其他方式,如引导孩子做体育运动,做喜欢的事情等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