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550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

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词三首》。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

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朗读入意境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2)师指名读;生齐读。

(3)师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

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师引导: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3.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师引导:

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

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3)师指名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小池》)

(4)师引导了解作者:

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预设:

杨万里)

4.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师引导:

杨万里是我们熟悉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2)板书诗题:

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宿、徐”。

①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

(“宿”读平舌音)

②师指导书写“宿”:

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

(4)解析题目意思。

①师引导:

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

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②生交流。

示例1:

我在招牌上见过“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示例2:

我们班的同学中就有姓“徐”的。

③师相机引导生理解“徐公”的意思。

(一位姓徐的老人)

④师引导:

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⑤示例:

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5.指导读诗题。

(1)师引导: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

(2)师指名读。

(相机出示课件指导:

宿/新市/徐公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诗的学习。

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树立识字意识,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的理解难度。

板块二看图初读,了解大意

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师引导:

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

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篱、疏”。

①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疏”读“shū”。

②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篱、疏”。

2.初读课文,了解景物。

(1)师引导:

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

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3)示例:

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

(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

(板书:

篱落树头)

(5)引导理解“径”。

①师引导:

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回顾一下,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

②预设:

小路。

③师引导:

“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

(板书:

一径深)

 3.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

【设计意图】从诗中找景,再看插图理解,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诗中所营造的意境,领略诗中风光,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学习方法。

板块三吟吟诵诵,渐入意境

1.联系诗句,想象画面。

(1)师引导:

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

在说之前,同学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课件出示:

()的篱落()的小径()的儿童

()的蝴蝶()的菜花()的树

(2)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

2.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生诵读诗句。

师引导:

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

(提示:

借助注释引导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

(2)生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

(1)师引导:

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

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

(2)师指名读。

(3)正确划分节奏。

(出示课件)

(4)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4.想象诗的意境。

(1)师引导: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示例:

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

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相机板书:

儿童追黄蝶菜花)

(3)创设情境朗读。

①师指导:

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

②生大胆想象交流。

师相机引导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诗句。

③配乐读诗。

师:

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诵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播放古筝曲)

④指导背诵。

师: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诗句,那些画面,那些文字,相信早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谁能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

(师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入意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我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板块四创编故事,默写古诗

1.展开想象,根据诗意创编故事。

(1)师引导:

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它描绘的不止一个画面。

想象一下那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想法与做法,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2)四人小组编故事,互相评议;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

黄蝶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与他捉迷藏。

过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一边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

这时诗人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

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

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

只见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

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再也找不到了。

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失望。

他在菜花丛旁站了一会儿,又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3)生评议。

2.默写古诗。

(1)师引导:

同学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

这样美好的画面诗人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

赶快把这首古诗默写下来吧!

(2)生自由默写。

(3)师展示生默写的古诗,集体评议。

3.课堂小结。

师:

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

像杨万里这样热爱田园生活的古代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诗句的学习并不只是了解一首诗的内容,而是以诗为媒介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深化诗的意境。

另外,课内默写有利于了解学情,方便开展下节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课时目标

1.认识“杂”字,会写“杂、稀”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

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宿新市徐公店》,谁能背诵一下?

(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师导入新课: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

今天我们又将走进范成大向我们展示的充满自然美的田园生活。

(4)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①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

“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②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学生边看边书空。

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③了解题意。

师引导:

“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

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④生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

(1)师引导:

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

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2)师指名回答。

(师相机出示课件)

(3)生自由读简介。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

(出示课件)

4.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稀xī蜻qīnɡ蜓tínɡ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

“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

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4)检查课文预习。

①课件出示全诗。

②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③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师引导:

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读完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④生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师指名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