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343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最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专题测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判断,黄土高原不符合;石灰岩地区受风力侵蚀作用不明显。

答案:

C

2.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被茂密,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单一性

C.整体性D.均衡性

解析:

气候影响植被,反映整体性特征。

答案:

C

3.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表现最典型、尺度最大的地区是(  )

A.北美大陆低纬地区B.亚欧大陆中纬地区

C.南美大陆中纬地区D.非洲大陆低纬地区

解析:

亚欧大陆中纬地区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最能体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B

4.地中海沿岸地区所属的自然带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地中海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

B

读某山地(4°N,9°E)自然带的分布图,完成5~6题。

5.该山体主要由岩浆岩构成,推测该山可能是(  )

A.火山B.断块山

C.背斜山D.向斜山

6.该山麓的人工植被带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

A.棉花、花生B.可可、油棕

C.茶叶、棉花D.亚麻、香蕉

解析:

第5题,山体主要是岩浆岩构成,说明该山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结合选项可知该山可能是火山。

第6题,根据山地(4°N,9°E)的地理坐标判断,该山麓的人工植被带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是热带经济作物,如可可、油棕。

答案:

5.A 6.B

十月,正值金秋,秋的画卷如火如荼次第展开。

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此季节,以“碧云天,黄叶地”为主要景观的是(  )

A.甲B.乙C.丙 D.丁

8.能够观赏到下图中四类景观的寻秋路线是(  )

A.① B.②C.③  D.④

解析:

第7题,“碧云天,黄叶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景观。

第8题,图中的四种景观依次是东北松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内蒙古草原景观。

答案:

7.D 8.C

9.不同纬度高山雪线的高度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势的高低不同B.土壤的肥力不同

C.热量的纬度差异D.植被的覆盖差异

解析:

纬度不同,导致热量差异,从而影响雪线的高度。

答案:

C

10.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属于(  )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解析:

按地带性分布这里应是沙漠,但高山积雪融水改变了盆地边缘的水分状况。

答案:

D

11.导致山地两侧自然带差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和降水B.光照和风速

C.径流和坡度D.植被和土壤

解析:

山地两侧由于地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异导致降水有差异,由于地处阳坡和阴坡的差异导致热量有差异,因此导致山地两侧自然带差异分布。

答案:

A

某地理考察队沿下图中AB一线对澳大利亚大陆进行科学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

12.沿AB一线,自然带先后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规律更替,这反映了(  )

A.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13.引起其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

C.海拔D.地形

解析:

第12题,沿AB一线看似是从沿海到内陆,但各自然带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密切相关,是随着纬度的变化而更替,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13题,根据上题的判断即可回答,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答案:

12.B 13.A

14.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

B.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

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D.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

解析:

有植被覆盖的地区,白天温度不会太高,夜晚温度不会太低,昼夜温度小。

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使地表径流量减小,季节变化减小。

植被能拦蓄洪水,使水流速度减慢,减慢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

生物的出现、生长,根部伸入岩石缝隙,使岩石风化、破碎的速度加快。

答案:

C

15.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D.选择功能

解析:

由图可知,藏羚羊的存活率、数量与环境有关。

环境影响藏羚羊的数量,藏羚羊的数量也影响环境,它们之间会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答案:

B

16.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②③①B.②①③

C.①②③D.③②①

解析:

水土流失的结果是土壤退化和地表侵蚀,所以①是地表侵蚀。

土壤退化导致肥力下降,植被条件差,所以③是植被条件差。

地表侵蚀导致地表起伏更大,所以②是地表起伏大。

答案:

A

读下列三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已知甲山位于南半球,乙、丙两山地均位于我国。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7~18题。

17.图中山地所处的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丙、甲D.丙、乙、甲

18.丙山地可能位于(  )

A.天山B.南岭

C.大兴安岭D.秦岭

解析:

第17题,由山地的基带可以确定其纬度,甲位于热带雨林带,乙位于温带荒漠带,丙位于常绿阔叶林带,故选C。

第18题,丙的山地基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北坡为落叶阔叶林带,应该位于我国秦岭山地。

答案:

17.C 18.D

19.诗云: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从诗中可以看出塞北与江南(  )

A.气候的冷暖差异B.河流的落差大小

C.土壤的肥沃程度D.植被的疏密变化

解析:

诗句体现了塞北和江南两地不同的景观,反映了两地气候冷暖差异。

答案:

A

20.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形图,图中甲处所属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

由经纬度可知,甲处位于温带季风区,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D

一位游客由辽宁大连出发向西去新疆旅游,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据此,完成21~23题。

21.该游客沿途依次看到的景观可能有(  )

A.“塞外江南”→“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层层梯田层层绿”

B.“碧海蓝天”→“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滚滚”

C.“林海雪原”→“滚滚麦浪”→“椰风海韵”

D.“三江并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东方不夜城”

22.该游客看到的景观自东向西变化,体现了(  )

A.自然带的周期性更替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垂直分异规律

D.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3.该游客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变化,主要是(  )

A.人工改造自然的结果B.水分差异形成的结果

C.自然灾害影响的结果D.热量差异造成的结果

解析:

第21题,从辽宁先看到“碧海蓝天”,到内蒙古大草原会见到“风吹草低见牛羊”,到新疆会见到“黄沙滚滚”。

第22题,该游客看到的自然带从东向西的更替现象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23题,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水分。

答案:

21.B 22.D 23.B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24~25题。

24.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C.③   D.④

25.不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C.⑦   D.⑧

解析:

第2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水文特征的因素有气候、地貌。

松花江与珠江水文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流量大小、水量变化、有无结冰期或结冰期长短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差异由两地气候决定。

第25题,图示影响地貌的因素有水文—⑥、气候—⑤、土壤—⑧和生物。

⑦表示地貌对水文的影响。

答案:

24.A 25.C

二、非选择题

2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

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资源。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

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

以植被要素入手,考查整体性。

(1)题,根据框中信息,合理推断。

(2)题,由植被、径流量、含沙量等词,可以推出危及的资源。

第(3)题,上游主要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中游是湖泊面积缩小,调节径流能力下降。

下游是城市发展占用耕地,影响排洪、泄洪。

第(4)题,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答案:

(1)①D ②B ③C ④A

(2)整体 水 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27.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

A.南坡为阳坡B.北坡为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

(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________(山脉)。

(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5)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1)题,根据山地基带类型可确定山地所在纬度,结合图示内容可知:

(2)题,同一山脉不同坡向自然带不同,说明是热量、水分条件不同。

第(3)题,乙地山脉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说明其位于亚热带。

第(4)题,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有降水和气温。

第(5)题,山麓基带主要由纬度决定,但坡向不同,降水不同,不同的坡向的基带也会不同。

答案:

(1)A 

(2)D (3)秦岭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

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