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2263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

《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稳态与环境.docx

必修3稳态与环境

《必修3·稳态与环境  期末综合测试题 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图1的A、B、C、D、E中,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的是(  )

图1

解析:

A图尖端部位被锡纸遮住,不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胚芽鞘直立生长;B图遮住的是胚芽鞘下部,生长素背光一侧浓度高,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图云母片未能将尖端部位左右完全隔开,生长素分布不均,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图虽将上下隔开,但生长素在云母片以上部位已发生不均匀分布,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E图无单侧光照射,但云母片阻碍了一侧生长素运输,使得对侧生长素分布多,出现弯曲生长。

答案:

A

说明:

通过该题能进一步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落实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场所等有关知识。

2.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

A.喷洒N肥B.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C.喷洒P肥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解析:

温室内栽培茄果类蔬菜,其花粉发育不良而影响传粉受精,会降低产量。

若要保证产量,可以喷洒生长素类似物,这是因为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

答案:

D

说明:

在室内栽培植物的生产实践中,要想提高产量,除了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外,常用的方法还有人工辅助授粉,特别是栽培的植物需通过昆虫传粉的植物。

3.如图2所示,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的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的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图2

A.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

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C.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D.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解析:

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从尖端输送到下部,促进下部生长。

单侧光照可以引起向下输送的生长素分布不均。

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少,细胞生长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细胞生长快,结果胚芽鞘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表现出向光性。

要对本题作出正确的判断,需对甲、乙、丙三图的光照方面、阻断装置进行分析来看生长素的产生、流向及分布。

甲图尖端被云母片分隔为左右不通的两部分,生长素只能垂直向下运输,虽受单侧光照,也不会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结果是胚芽鞘左右两侧的生长素均匀分布,故甲不弯曲。

乙图尖端被云母片横截为上下互不相通的两部分,这样就是有单侧光的照射,也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因为生长素根本运不下去,因此乙不生长,也就不会弯曲。

丙图尖端右侧被云母片横截了一半,虽然是垂直光照,但尖端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只有左侧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左侧的生长素分布较多,使胚芽鞘向右弯曲。

答案:

C

说明:

通过在燕麦胚芽鞘尖端设置三种阻断装置,分别判断胚芽鞘对光照的不同反应,考查学生对生长素作用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滴在雌蕊的柱头上。

处理的时期和条件是(  )

A.花蕾期,不去雄蕊B.花蕾期,去掉雄蕊

C.开花期,不去雄蕊D.开花期,去掉雄蕊

解析:

如果花蕾期去掉雄蕊再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受精作用的进行又能使子房发育成果实。

由于没有受精作用,果实无种子。

答案:

B

说明:

考查利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获得无籽番茄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

这一题结合生产实际,考查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5.植物的下列现象中,与顶端优势现象中生长素的作用相同的是(  )

A.茎的向光性B.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

C.根的向地性D.扦插的枝条生根

解析:

顶端优势包括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和侧芽受抑制两方面现象。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浓度是适宜的,因此能够促进生长;而侧芽部位积累了从顶芽运来的大量生长素,还有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因而浓度过高,使生长受到了抑制。

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在茎的向光性中,无论向光侧还是背光侧生长素都在低浓度范围内,都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和扦插的枝条生根也需要生长素在低浓度的范围内才能促进,只有根的向地性,在根的近地侧抑制,远地侧则为促进。

答案:

C

说明:

该题考查了生长素在不同生长现象中的不同的作用以及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能力要求较高。

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解析:

综合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目。

动物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主要是由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组成,其理化性质(温度、酸碱度、各种成分的含量等)必须维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的),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任何一种物质的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如水分过多,可以导致水肿;尿素过多可以出现尿毒症;哺乳动物血液中的钙盐含量过低,动物会出现抽搐等。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答案:

C

说明: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下列有关醛固酮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重吸收

B.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分泌

C.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

D.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离子的重吸收和钠离子的分泌

解析:

醛固酮的主要生理作用为保钠离子排钾离子,从而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答案:

C

说明:

醛固酮是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其调节的过程是应掌握的重点知识。

8.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通过汗和尿排出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解析: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及时排出体外,但是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浆运输到相应的部位后排出体外的;而血浆就是内环境的组成之一。

食物残渣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物质形成粪便后排出体外,它并没有进入到内环境中,不会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答案:

B

说明:

本题属于理解层次。

主要考查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废物产生的排出途径,及其内环境的稳态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9.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

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消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解析:

过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的体液免疫反应。

器官移植中遇到的排斥作用也是免疫过程,外来的器官为抗原。

抗SARS病毒的抗体消除SARS病毒是典型的体液免疫。

青霉素不是动物体自身产生的抗菌物质,用青霉素杀死病菌是利用青霉素的特性。

答案:

D

说明:

青霉素具有抑制细菌增殖的特性,但对真菌不起作用。

10.图3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a、b、c),在此三个过程中,Y代表的物质分别为(  )

图3

A.酶、抗体、载体B.抗体、载体、酶

C.载体、抗体、酶D.酶、载体、抗体

解析:

酶、抗体、载体三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载体是生物膜上具有运输作用的蛋白质。

答案:

C

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三者之间的区别。

11.血液的pH保持在7.35~7.45是非常必要的,血液中存在以下平衡体系:

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c(HCO

)约为c(H2CO3)的20倍。

如果c(HCO

)/c(H2CO3)<15时,立即发生酸中毒。

此实例说明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是(  )

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调节细胞的pH

C.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D.维护细胞的正常形态

解析:

由于以上平衡的存在,当血液中H+增多时,平衡向左移动,产生的CO2通过肺呼出;H+减少时,平衡向右移动,产生H+,调节血液的pH,使血液的pH保持在7.35~7.45。

答案:

B

说明:

该题以血液中的一个平衡体系为材料,设计新的情境,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2.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图4,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  )

图4

A.①白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

解析:

红细胞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

答案:

D

13.将狗的双侧肾上腺切除,当其出现症状后注射某种激素,接着测定随尿液排出的Na+、K+量,结果如图5所示,注射的激素是(  )

图5

A.抗利尿激素B.肾上腺素

C.醛固酮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解析:

(1)正确理解图的意义,由图中可以看出,Na+、K+的排出量在注射某种激素后发生明显变化,Na+在尿中的排出减少,K+在尿中的排出增加。

(2)回忆各种激素的功能:

与Na+、K+代谢有直接关系的激素是醛固酮,它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使尿中排出Na+的含量减少,K+的含量增加。

答案:

C

说明:

正确理解图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要注意加强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

14.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

若要迅速缓解这些症状,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输入醛固酮B.口服生理盐水

C.口服钾盐水D.输入生理盐水

解析:

腹泻导致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出现困难。

要及时补充生理盐水,否则会导致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所以两者都要补充。

补充的方式应该输入,因为肠胃的吸收功能丧失,口服后吸收也很困难。

答案:

D

说明:

要注意:

做题时要看准题,审题能力对提高做题的准确度和速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是一个马虎的人,就很容易误选B。

15.(2004年江苏高考题)分别刺激图6中的Ⅰ、Ⅱ、Ⅲ、Ⅳ四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

图6

A.ⅠB.ⅡC.ⅢD.Ⅳ

解析:

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传导的是局部电流,具有双向性。

在相邻神经元之间传导的是递质,是单向的,即只能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答案:

D

说明: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特点。

16.将成熟公狗的甲状腺切除,从第三周开始,每天注射激素A,测定激素A和激素B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如图7,据图判断A、B两种激素分别是(  )

图7

A.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D.甲状腺激素和生长素

解析:

甲状腺被切除,由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快速下降,由于生物体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可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快速上升。

答案:

A

说明:

本题考查反馈调节机制。

17.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胞外毒素失去毒性

解析:

细胞免疫区别体液免疫的最大特点是效应阶段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分泌穿孔素蛋白,导致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杀菌性物质进入,从而杀死靶细胞中的抗原,导致靶细胞死亡。

B和D主要是体液免疫的作用,而A是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说明:

此题考查免疫的种类,两种特异免疫的区别等。

18.(2004年广西高考题)下列关于神经系统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B.与条件反射相比,非条件反射使动物对外界环境更具有适应力

C.与人相比动物仅具有对具体信号的刺激发生反应的第一信号系统

D.人类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解析: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由于条件反射能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而逐步建立,所以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与动物相比,人类不但有对具体信号反应的第一信号系统,还有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第二信号系统。

答案:

B

说明:

本题考查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1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

解析:

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一般不是由一种牛组成的;池塘里的鱼也不是单一的一种;稻田里的三化螟是由同一种生物个体组成,是一个种群。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的密度不起决定作用。

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重要因素。

答案:

D

说明:

考查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20.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

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组成

C.种群的性比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当地鹿群处于繁殖增长高峰,因此幼年个体数量较多,成年和老年个体数量较少。

故该地鹿群是一个年龄组成呈增长型的种群,种群密度较大,出生率较高。

答案:

B

说明:

对种群密度起预测作用的只有种群的年龄组成。

21.能说明A、B两种生物为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图8

解析:

互利共生这种种间关系指两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靠,一方离不开另一方,离开后,双方或一方会死亡。

所以在坐标图中应为同增同长的关系。

答案:

B

说明:

同增同长为共生。

22.图9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级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什么(  )

图9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数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数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各级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解析:

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最终与环境达到一定的平衡。

答案:

A

23.污水处理池运转正常时,水体中占优势(  )

A.轮虫B.丝状微生物

C.固着型纤毛虫D.好氧型细菌

解析:

通过观察污泥中的絮绒体及其生物组成,分析污水处理池运转是否正常。

当水体中固着型纤毛虫占优势时,一般认为污水处理池运转正常。

丝状微生物大量出现时,常常造成污泥膨胀或污泥松散,使污泥运转失常。

轮虫等大量出现时,意味着污泥极度衰老。

答案:

C

说明:

考查对探究活动“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的原理的掌握情况。

24.关于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的正确叙述是(  )

①不断搅拌污水或向污水中通入空气②将污水隔绝空气③靠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④靠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将污水中有机物不彻底分解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解析:

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就是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和兼气型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把有机物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及含N、P的无机盐等,因而需要不断搅拌污水或向污水中通入空气,否则厌氧型微生物和兼气型细菌就进行无氧呼吸,把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达不到净化的目的。

答案:

A

说明: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和新陈代谢的有关知识。

25.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随着生产者自身的呼吸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能量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

植物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以后,一部分作为粪便等排出物被动物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则被动物体所同化。

这样,能量就由植物体流入动物体。

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掉了,另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假如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那里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少。

反之,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少,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少,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所能获得的能量就越多。

答案:

D

说明: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去向。

包括三个部分: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随着生产者自身的呼吸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能量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8分)将燕麦胚芽鞘的胚根及芽顶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置于25℃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2天,下表显示实验结果:

生长素溶液的浓度(mol·L-1)

2天后的平均长度(mm)

胚芽

胚根

10-13

12.3

11.3

10-12

12.3

12.1

10-11

12.7

12.7

10-10

13.5

13.6

10-9

14.7

12.6

10-8

16.0

12.0

10-7

15.1

10.9

10-6

12.2

10.0

10-5

10.8

10.0

10-4

10.0

10.0

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解析:

见第(5)小题

答案: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生长的影响

(2)为什么要切去胚根及胚芽的顶端部分?

解析:

见第(5)小题

答案:

胚芽、胚根的顶端都能产生生长素,去掉后能保证所配生长素浓度不受影响

(3)为什么要用10条一组而不用1条一组放入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解析:

见第(5)小题

答案:

数量多可以获得精确的平均结果,数量少,很难排除特殊因素的影响

(4)胚芽和胚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       、       。

解析:

见第(5)小题

答案:

10-8mol·L-110-10mol·L-1

(5)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

解析: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1时胚芽最长,说明此时的浓度是胚芽的最适浓度。

当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1时,胚根最长,说明这一浓度是胚根的最适浓度。

实验中去掉胚芽和胚根的顶端的目的是防止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产生干扰。

多取几组是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准确。

答案:

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植物生长的程度越大;超过一定浓度,生长被抑制;胚根对生长素的需求小于胚芽

说明:

本实验中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去顶的胚芽和胚根,检测胚芽和胚根的生长情况,依此来检测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胚芽和胚根生长的影响。

通过本题还检测了学生对实验设计中的有关问题的理解。

27.(8分)某人持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图10是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的测定结果。

据图分析回答:

图10

(1)运动开始时,血糖下降是由于血糖大量进入细胞,经过分解产生,同时合成。

解析:

见第(4)小题

答案:

呼吸作用(氧化)二氧化碳和水(多答乳酸不扣分)ATP

(2)运动过程中,6分钟后血糖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直接依赖于分解供应。

解析:

见第(4)小题

答案:

肝糖元

(3)运动初期,血液中脂肪酸浓度也下降,表明。

解析:

见第(4)小题

答案:

血液中脂肪酸可以氧化供能

(4)运动6分钟后,随着运动时间的持续,脂肪酸浓度反而上升,其原因是。

解析: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的初期,由于血糖大量进入组织细胞,所以表现出血糖含量的下降。

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生成ATP,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

在开始运动的一段时间内,血糖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主要是肝糖元起的调节作用。

通过实验测定,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脂肪酸的含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即运动开始时,脂肪酸含量下降,说明脂肪酸也可以分解提供能量。

当运动6分钟后,脂肪酸的含量明显升高,其来源是体内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

答案:

体内储存的脂肪分解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

说明:

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人体内血糖在运动前后及运动时的变化,能力要求很高。

28.(14分)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7月9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大家都在家中休息。

然而50多岁的赵某却在玉米地里锄草。

当天晚上家人没有见到他。

次日在玉米地发现他时,已经死亡多时。

据估计,赵某系中暑身亡。

材料二:

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

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

高某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

后来他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了过去。

后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

(1)材料一、二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      天气。

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人体内的热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      。

解析:

见第(8)小题

答案:

高温出汗

(2)据估计,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高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解析:

见第(8)小题

答案:

产热多于散热基本平衡

(3)赵某和高某的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都遭到破坏。

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      ,它的变化趋势是;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是。

解析:

见第(8)小题

答案:

体温逐渐升高水盐平衡盐减少,渗透压降低

(4)图11中曲线能够反映高某体内的水的绝对含量(a)和相对含量(b)变化趋势的是。

图11

解析:

见第(8)小题

答案:

A

(5)图12中曲线能反映高某(b)和赵某(a)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图12

解析:

见第(8)小题

答案:

A

(6)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

解析:

见第(8)小题

答案:

下降

(7)高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

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觉到口渴的原因是。

解析:

见第(8)小题

答案:

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的失去水和盐的比例相同

(8)赵某的死亡说明。

解析:

由材料一可知赵某在气温高达39℃的酷暑下劳动,体内产生大量的能量,需通过出汗来散失。

然而在玉米地里,通风不好,虽能大量出汗,但因外界温度太高,散热很困难,结果造成其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从而失去了生命。

材料二中的高某,饮入主要是纯净水,然而通过排尿和排汗排出了大量的无机盐。

结果造成水盐失衡,出现水中毒现象。

(4)中高某体内的水的绝对含量(a)一般不变,因为喝后通过排尿和排汗排出了水分。

而它的相对含量(b)是相对于盐而言的。

由于盐分的丢失,使得水的相对含量升高。

答案:

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说明:

本题通过两个活生生的事例说明了水盐平衡和体内产热、散热平衡的重要性。

在炎热的夏季,一定要注意防止中暑和水中毒

29.(8分)(2004年广西高考题)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请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1)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