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164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docx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docx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度量

本节要点:

什么是货币需求?

影响货币需求的宏、微观因素是什么?

(重点)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1.货币需求定义

货币经济学中的货币需求是指有效的货币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获得或持有货币的意愿;

获得或持有货币的能力;

货币需求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结果。

2.货币需求分类

就货币需求的主体而言,货币需求分为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

是指有行为能力经济主体在一定财务约束下,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是一种财富分配行为。

宏观货币需求: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束等),整个社会要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

二者关系:

从数量意义上说,全部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即为相应的宏观货币需求。

3.货币需求统计指标

货币需求理论表明,货币需求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计量检验问题,因此,关键是如何从数量上来定义货币需求。

在计量技术发展早期(20世纪50-60年代),学术界往往在用M1还是M2作为货币需求的替代变量上存在争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货币需求研究中往往采用M1定义货币需求;

目前,学术界分别用M1和M2定义货币需求。

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一定程度上讲,货币需求就是居民的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居民在各种资产之间选择过程改变货币需求。

资产系列:

本币、外币、债券、股票、耐用消费品和房产等等。

资产选择目的:

保值;生利

影响资产选择的因素:

收入水平、市场利率、预期和心理偏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和经济体制。

(一)收入状况

1.收入大小:

收入↑↓→货币需求↑↓

2.收入间隔:

间隔↑↓→货币需求↑↓

(二)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当前、客观因素)作为持币的机会成本与货币需求呈现负相关。

市场利率↑↓→持币机会成本↑↓→货币需求↓↑

(三)预期与偏好

主观心理因素也影响了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具体表现为预期与偏好。

偏好货币(主观因素)↑↓→货币需求↑↓

(四)信用的发达程度

社会信用的发达、融资机制健全↑↓→获得货币便利程度↑↓→社会所需货币↓↑

Ø一方面,信用发达条件下,债权债务多,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可以节约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货币需求量相应减少。

(对交易媒介的节约)

Ø票据

Ø另一方面,信用发达条件下,金融市场比较完善,投融资渠道相对畅通,人们可以很便利地通过金融市场取得现金或贷款(流动性),人们可以减少货币持有量(对储藏手段的节约)。

(五)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涉及产权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宏观管理方式等方面,它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相结合,构成了居民和企业等主体的财富形式的选择环境。

1.资源配置机制:

计划经济:

货币需求少;市场经济:

货币需求多。

2.利率形成机制:

引起货币与有价证券之间替换。

3.汇率形成机制:

引起本币与外币之间替换。

第二节货币需求函数

一、货币需求函数

研究货币需求常用的方法是构造货币需求函数,并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以此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社会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往往是多元函数,其中的变量一般可分三大类:

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和其他变量。

二、规模变量

1.规模变量含义

规模变量指货币需求函数中与货币需求存量之间具有比例关系,并决定货币需求规模的变量,这类变量主要由财富(存量)和收入(流量)两种。

2.规模变量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一是量的特征,在统计上比较容易获得,

计量上比较方便。

二是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即经济主体会从

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调整其货币需求量与这些

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3.规模变量——收入变量(流量)

收入变量分为宏观变量和微观变量两种。

(1)宏观收入变量

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和产品交易总额等经济总量。

(2)微观收入变量

主要是指个人和家庭的收入。

从微观角度考察,收入可划分为过去收入、现期收入、期望收入和永久收入。

过去收入和现期收入是已知的资料,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取得;期望收入是在合理预期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对未来收入水平的估计。

永久收入则可以通过把过去收入和期望收入加权平均而产生。

4.规模变量——财富(存量)

财富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之分。

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资本,可以用统计方法测得;

人力财富是指个人在将来获得收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转化为非人力财富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无法准确估计。

收入与财富的关系:

存量与流量的关系,财富是未来期望收入的贴现值。

永久收入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变量,可以用来代表财富变量。

三、机会成本变量

机会成本变量包括货币自身收益率、股票预期收益率、债券预期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

四、其他变量

与上述各变量相比,还有一些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相对较小,作用机理较为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可统称为其它变量而列入货币需求函数。

其它变量主要是指:

实际工资率以及制度变化的影响。

实际工资率对货币需求有系统的正效应。

经济制度的变化也会影响货币需求函数。

第三节货币需求理论流派

本节要点:

古典学派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重点与难点)

现代货币数量学说

货币需求研究的逻辑线索:

从历史上看,经济学家用两个不同角度来探讨货币需求:

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

一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仅仅把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从而探讨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有多少货币来支撑,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属于这种类型;

二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货币和股票、债券,以及各种物质资产一样,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货币还具有交易媒介职能,从这角度出发,货币需求不是被理解为经济中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的货币量,而是被理解为人们愿意以货币这种形式持有的财富量,自从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说以来,经济学家们主要是从这一角度来讨论货币需求。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古典货币需求理论:

不是货币需求理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早期的货币数量说并不把货币需求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而是研究名义国民收入及物价是如何决定的。

但由于它建立了名义国民收入同货币量的关系,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一定名义国民收入条件下需要的货币量,随着货币数量说的发展,其作为货币需求理论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其中的现金余额说,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1.背景

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实在是一句老生常谈。

追根寻底,时任美国海军天文台数学和天文学教授的纽康先生(SimonNewcomb),在188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里写下的交易方程(equationofexchange),就揭示了这个道理。

后来,耶鲁大学的教授爱尔文.费雪(IrvingFisher)概括提炼的货币数量论;他在《货币购买力》(1911)一书中,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

他指出,若给定货币周转速度和商品为常量,物价总水平由货币数量决定。

2.研究视角

宏观;货币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

3.交易方程式

货币的唯一职能是充当交换媒介,人们需要货币仅仅是因为货币具有购买力,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

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所需要的货币总额必定等于同期内参加交易的各种商品的价值总和。

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即

MV=PT

4.从交易型方程式到收入型方程式

PY取代PT:

由于所有商品或劳务的总交易量资料不容易获得,而且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总产出,而不是交易总量,所以交易方程式通常写成如下形式:

MV=PY

式中:

PY为名义总收入或名义GDP;交易方程式表示:

货币数量乘以在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货币数量说:

费雪认为,由于经济中的制度和技术特征只有在较长时间内才对流通速度产生轻微影响,故在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可视为一个常数。

Md=(1/V)×PY

5.结论:

货币数量说的观点一:

名义收入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当货币数量M翻番时,MV也翻番,从而名义收入PY也一定翻番。

它意味着名义收入完全取决于货币供应量。

短期内交易方程式中Y也将保持不变。

通过工资和物价的灵活变动,总产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故短期内交易方程式中Y也将保持不变。

货币数量说的观点二:

价格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变化。

由于Y和V均保持不变,所以货币供应量M的变化将完全体现在价格P上,如M翻番,P也必须翻番。

(二)现金余额数量说

1.背景: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庇古(A.C.Pigou)和罗伯逊。

2.研究视角:

微观;货币是一种资产。

3.剑桥学派方程式:

人们基于便利和安全动机而保留在手边的现金余额就是货币需求。

影响人们持有货币因素有:

财富、机会成本和预期。

他们认为,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自动实现均衡,于是,剑桥程式的典型形式

式中:

Md代表货币需求,K为比例系数,即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收入的比例,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Y代表总产出。

4.简要评析:

创新:

开创了从微观和资产选择视角研究货币需求的新思路,为后来的经济学家研究货币需求,以及货币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打下了宝贵的基础。

不足:

虽然提出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如机会成本和预期等),但在作出结论时,却把这些因素忽略了,而只是简单地断定人们的货币需求同名义国民收入成比例。

(三)两类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共同点

(1)假定货币存量(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

(2)货币需求量与名义收入成正比。

不同点

二、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继承了剑桥学派的分析方法,但是,更加关注人们选择货币动机的分析。

凯恩斯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称为流动性偏好,所以,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

1.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个人和企业收入的取得与支出之间往往存在着时间差,为了保证日常正常的交易和再生产,他们就必须克服这种收入、支出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所造成的困难,因而就需要经常在手边保留一定的货币余额。

(2)预防动机

未来是不确定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常有各种意外的情况出现。

为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预见的有利进货动机,人们除了在手边持有日常交易所需货币之外,还必须再保留一定量的货币余额。

(3)投机动机

所谓货币的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这种为投机目的而持有的货币余额为投机货币需求。

注意:

凯恩斯视域中的投机是指货币与生息资产(如债券)之间相互转化,即¡°非此即彼¡±式的资产选择模式。

其中,起调节作用的是利率,其机制如下:

债券的两种报酬:

利息和资本利得,这二者都与利率有关,利率影响了人们在货币与债券之间的选择与转换,即投机。

其一、当利率高时,持有债券的利息收入较大,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

其二、当利率较高时,它高于安全利率,从而在未来时期内下降的可能性较大(预期),债券价格上升可能性也较大,所以,持有债券获得资本利得的可能性也较大,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

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就使利率越高,债券越有吸引力,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越小;反之,当利率很低时,从债券上获得的利息收入还不足以抵补资本利得损失,所以,人们就宁愿持有货币。

总之,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当前)之间呈反向关系。

2.货币需求函数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