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500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1312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4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500字.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500字.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500字.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500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

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主要讲授1917-1949年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成就。

以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代表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内容:

文学运动、论争、思潮、社团、流派、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目的:

1、掌握现代文学史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20世纪中国重要的作家的创作特色、成就、价值和地位;重要创作流派的特色与演变;重要的文学现象、历史事件;以及各种文体的演变发展过程。

2、培养分析、欣赏、评价重要作家作品的能力。

提升文学专业素养,培养写作兴趣。

3、借文学逐渐形成自己对“人”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

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

《新》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

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

1926年终刊。

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臸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译介外国文学,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2、《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

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文学论争:

(一)批判“黑幕派”和鸳蝴派以及旧戏曲

(二)与林纾(林琴南)之争

(三)与“学衡派”之争

(四)与“甲寅派”之争

5、五四文学革命的成绩:

(1)白话文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如洪水一样涌入。

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等,都有人主张、信仰、试验。

现实主义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最大。

(3)新文学社团遍地开花。

(4)文学理论建设初步展开。

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白话文学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自己的园地)。

(5)以鲁迅文学创作为代表的白话文学创作开花结果。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

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等。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

宗旨是: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

代表作品有叶圣陶的《倪焕之》,冰心的《超人》等。

影响:

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局限:

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2、创造社

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

代表人物: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

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如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臷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臷的两大文学主潮。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基本特征:

1、理性精神的显现。

例如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问题小说”的重理性;冰心、宗白华提倡的“小诗”;鲁迅的《随感录》等等。

2、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

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的。

新思潮唤醒了广大青年,但多数人觉醒之后又一时找不到出路,在十字街头彷徨;现代意识促使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和美好的理想,而黑暗现实的压迫又往往使他们感到苦闷与失望。

3、个性化的追求。

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自然为创作的多方面个性化自由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国文学史上很少有哪个时期的文学像“五四”时期文学这样,出现那么多“个人”的东西。

写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情绪,是普遍的现象。

在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一派作家中,“表现自我”成为自觉的文学追求。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与其他思潮、方法多元并存,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

例如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第二章鲁迅

(一)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一、《呐喊》与《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

a、题材方面:

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

他指出,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

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臹识者登了场。

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鲁迅小说农民题材的重大意义:

和世界

文学由“神(古希腊神话)--半人半神(《荷马史诗》)--人--下层人”一样,中国文学的描写对象也经历了这一过程,完成描写人物向下层人民转变的工作,这是鲁迅小说的历史意义。

鲁迅表现农民有以下特点:

1、对下层劳动人民深重苦难的真挚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沉痛揭示和批判下层人民的精神弱点,提出和表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主题。

在这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

《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

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华老栓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风波》的背景是1917年张勋复辟时期江南一个偏僻的农村。

小说通过发生在乡

场上的一场因皇帝又要坐龙廷而引起的复辟与剪辫的风波,揭露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停滞、落后和农民的贫困、愚昧与精神麻木。

如果说,辛亥革命前夜,华老栓父子对夏瑜的鲜血的亵渎,是出于愚昧而对革命者流血牺牲的冷漠无知,也是革命本身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的暴露;那么,许多年之后,七斤一家在赵七爷的没有辫子,该当何罪的威慑下所流露的惶恐、昏乱与茫然,则是从更深刻的历史层次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实际结果:

中国封建社会的旧基础并没被摧毁,由这个旧基础培育出来并维护这个旧基础的封建意识形态和落后愚昧的精神并没有被消灭。

《故乡》中,辛亥革命后的农村,却愈益萧条,淳朴的农民们仍然生活在困苦之中。

作品最震动人心的还不仅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一声“老爷”中所显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在无出路之中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

《明天》中,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寡妇丧子,更重要的是她周围一般人对于受苦

人的冷漠以及她处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

《离婚》写出了爱姑外表的刚强泼辣,敢于反抗,但同时却也从泼辣刚强的外壳下挖掘出了灵魂深处的软弱,在小说结尾,爱姑终于屈服。

鲁迅正是通过对农民,包括广大农村妇女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的开掘,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批判了造成其悲剧的客观社会环境:

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大绳索编织成的严密的网;另一方面,作品也把谴责的笔指向了祥林嫂周围的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

婆婆的凶残、短工的麻木、堂伯收屋、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告之以死的恐怖,他们和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又是他们维护着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着祥林嫂,不仅使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而且构成了她悲剧的一个原因。

作品深刻之处在于,写出了祥林嫂的悲剧之所以不可避

免,还在于她自身的原因:

她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她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的封建女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在封建神权下感到的精神恐怖,一句话,她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的命运。

鲁迅《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鲁迅所写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有各种类型,但仍可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现代知识分子两类。

传统知识分子:

可分为1、封建科举臸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写出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残废形象,封建文化只能造成历史的垃圾,没有任何生命力,只能走向坟墓。

2、被否定的反动知识分子---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高老夫子》和《肥皂》。

《肥皂》里的四铭(虚伪的道貌岸然之徒)、《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半流氓性质的人物)。

现代知识分子:

可分为1、现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药》夏瑜、《狂人日记》狂人。

2、英勇反抗旧世界、旧

臸度后来走向否定自己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子君。

但鲁迅着力描写的,倾注了更多艺术心血的,是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即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

对于最后一类知识分子,鲁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富有朝气的青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时期敢于议论改革,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

可是一步入社会,他的改革热情便慢慢被消蚀了。

为了生活,为了亲人之间的那点温情,他不得不步步退让,最终,锐气尽消,变得迂缓而颓唐,他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靠教子曰诗云混日子,心安理得地干着为早

夭的小弟迁葬和给一个船家女儿送剪绒花等无聊的事情。

残酷的现实生活已将他的灵魂挤扁了,他无力继续为自己过去的理想而奋斗,只能凄苦地自嘲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销磨着生命。

如果说《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是主动妥协、自觉退让的活,那么,《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则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象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所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采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甚至躬行起他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起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成了一个真正的失败者。

《伤逝》中的子君、涓生追求的目标要比魏连殳小得多,他们只是希望获得婚姻的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

他们的理想实现

了,共同组织了一个小家庭。

但整个社会的陈滞、腐朽却不可能不毁灭掉这个爱情的绿洲。

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悲剧,固然有其客观的原因:

中国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习惯势力等多方面结成的神圣同盟),社会过于黑暗,在广大的社会群众实现广泛的思想启蒙和广泛的社会解放之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要单独地实现他们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但作品对其主观原因的揭示同样是深刻的:

这对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由于他们把争取恋爱自由看作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缺乏更高远的社会理想来支撑他们的新生活,因而使他们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附丽,结果,子君只好又回到顽固的父亲身边,最后凄惨地死去,而涓生则怀着矛盾、悔恨的心情,去寻找新的生活。

b、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

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

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

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

c、小说模式:

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1、看/被看:

《彷徨》里有一篇颇为独特的小说:

《示众》。

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都会有的情节、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也没有主观抒情与议论,只有一个场面:

看犯人。

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无论是叫卖馒头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还是有着发亮的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雀尾巴似的“苏州俏”的“老妈子”,“一个猫脸的人”,都只有一个动作:

“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

一面“看别人”,一面“被

别人看”,由此构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对立。

我们可以把《呐喊》、《彷徨》里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从而构成一个系列。

如《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正传》、《祝福》等等。

例如《祝福》中祥林嫂倾诉自己失子之痛时人们的反应。

“看/被看”的二元对立不仅发生在庸众之间(《示众》)也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在《药》里,我们甚至看到了这样的场面:

人们争先恐后赶去“看”杀夏瑜,“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这里所出现的“吃人”的意象是惊心动魄的:

“被看/看”的模式进一步发展为“被吃/吃”的模式,整篇《药》的故事--夏瑜的血浸透馒头,被华小栓“吃”进肚里,“却全忘了什么味”,也就具有某种象征意味:

“华家”的愚昧的民众,不但自身“被吃”,同时又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

也就是说,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地吃掉。

2、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

无论是《祝福》、《故乡》,还是《在酒楼上》、《孤独者》,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

《故乡》虚写了这样一个我过去的故事:

当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臸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我不得不离本乡、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出路。

二十年过去,依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却失去了精神的家园。

此番归来,正是为了寻梦:

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里的幻影。

因此,整篇小说所写的其实是我的一个心理过程: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现实图画逐渐取代那想象中理想化了的神奇的图画,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由十分清楚而变得模糊。

而现实闰土的故事无疑起了惊醒的作用,帮助我完成了幻景与现实的剥离。

我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从而完成了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人生循

环。

(二)“格式的特别”---在小说叙述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臵、人物塑造方面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20年代沈雁冰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小说形式、艺术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a、小说叙述形式:

《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13则(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显然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

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富创新精神。

b、艺术手法:

《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艺术手法的结果。

鲁迅小说创作所受的外

来影响主要是来自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

俄罗斯作家果戈理、契诃夫对小人物、灰色人物的病态心理的现实主义刻画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给鲁迅以深刻启悟。

鲁迅欣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病态心理的挖掘,显示着灵魂的深,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鲁迅以拿来主义态度融和了这些外来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c、艺术表现:

《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

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等等。

d、艺术风格上:

《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

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

e、情节的提炼和设臵:

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

他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臵和提炼情节,使之显出了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

f、人物塑造方面:

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

例如,阿q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阿q形象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

二、说不尽的阿q

阿q形象的内涵: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哲学特征的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

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

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臵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精神胜利法。

表现:

1、自尊自大:

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

你算什么东西!

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他连老婆也没有,却还如此夸口:

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

他能以自己的丑恶去骄人,别人说到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却认为别人还不配“

2、麻木健忘:

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

3、向弱小者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

如对小尼姑的欺凌。

4、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

他能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他被别人打败了,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并且立即从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