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078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

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人教版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会认“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严肃、抱负”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教学,可以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记忆、理解生字。

“晰”的形旁“日”,让我们知道有太阳会更清楚;“惑”的形旁是“心”,心上或者这样,或者那样,自然是没有明确的答案。

可以按汉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左右结构的字有“晰、振、胸、怀、效、疑、顾、训”,上下结构的字有“赞、惑”。

“肃、凡、斥”是独体字,其中“赞”上下大约相等;“惑”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或”写成“”;“凡”的最后一笔是点。

这些字教师可以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2.阅读理解

学会先弄清课文的三个小故事,然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把长课文分成三个短短的小故事,“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理清三个故事的因果联系。

通过分角色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等有效方法感悟课文,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表达运用

想象少年周恩来看到那位妇女被欺凌,无处申冤时,他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1.预习提纲

(1)搜集周恩来的有关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列出文中描写的三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

《火烧圆明园》短视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个短视频。

(播放《火烧圆明园》短视频)

看了短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预设一:

我感觉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行为太无耻了。

预设二:

我觉得国家要富强,我们就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2.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一穷二白,人民受尽了欺凌,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它的意思正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

(板书:

中华不振)

可是,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课题)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一起走近周恩来,认识这位有远大抱负的少年。

设计意图: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表面文字体悟背后的情感的能力。

短片的播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唤起情感共鸣,为走进课文,走近人物做了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品读课题

1.读课题。

教师谈话:

我们先把课题齐读一遍。

读课题时,我们应该把哪个词读重一点?

(中华)

2.品课题。

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少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中华之崛起)我们先来看看“崛”的字形,“崛”是山字旁,跟山有关,是说山突起。

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

(兴盛、繁荣、富强)想一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中华指“中国”;“崛起”是“兴起,振兴”的意思。

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课件出示:

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3.让我们坚定有力地读。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读课题,品课题,使学生快速明白本课教学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纵观全局的作用。

三、再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本课会认字有“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字,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分小组汇报。

(1)按结构分类。

教师谈话: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生字,给这些生字分分类。

依据生字结构,说说生字的部首结构是什么。

课件出示:

左右结构的字:

晰、振、胸、怀、效、疑、顾、训。

上下结构的字:

赞、惑。

独体字:

肃、凡、斥。

学生读生字,分组讨论,组词。

(2)读音指导。

学生字,首先要读准字音,其中三拼音节和后鼻音是重点关注对象。

学生读准字音,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

三拼音节:

胸、怀、效、惑。

前鼻音:

振、赞、凡、训。

提醒学生注意:

“振”读zhèn,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2.教师谈话:

这些生字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有方法去识记。

1.谜语识字:

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

(赞)

坏土去掉心自来。

(怀)

2.换一换:

校——效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认读汉字,通过小组合作,然后说出自己认识汉字的方法,在全班汇报,集思广益,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四、指导书写

1.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我们一定要识好字,写好字。

请大家认真观察本课的生字,揣摩笔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比如说哪些字书写时要左边窄一点,右边宽一点,哪些字上下相等。

请大家观察生字,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左窄右宽:

晰、振、胸、怀、训

左右相等:

效、疑、顾

上下相等:

赞、惑

2.师生共同交流容易写错的生字,对于难写的字,老师边示范边指导。

3.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优秀作品展。

开展“我是小小书法家”的小活动,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的生字,大家“评头论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这样让学生养成分析汉字,归类书写的好习惯。

五、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三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快速默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课文所写的三件事情。

课件出示:

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3.学生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试着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志向: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

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

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4.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若有所思”“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

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

概括课文内容,列出小标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严肃、若有所思、清晰”等词语。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导入:

同学们,请齐读课题。

课题的这句话是谁说的?

(这是少年周恩来读书时立下的远大志向。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的志向,课堂上向全体师生表明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现在我们要深入课文,一起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2.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选一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

严肃清晰抱负胸怀

赞叹疑惑表情忘怀果真非凡

左顾右盼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

3.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选用部分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开火车”形式读词语,使学生学得有趣,同时用这些词语作为“珍珠”,让学生把它们串联起来,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降低了难度。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第1~10自然段。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关于“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

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讨论。

3.我们先来完成一个小填空。

课件出示: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学生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____。

周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_”

(1)学生填空,教师小结: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

为父亲、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课文把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突出了少年周恩来的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

(2)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坚定”是不动摇的意思。

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

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响亮而坚定)

(3)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赞叹,“赞叹”的近义词是什么?

(赞扬、肯定)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的?

(有志者当效此生!

(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

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呢?

(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

)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赞叹,对少年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鼓励、肯定、支持)

4.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少年周恩来,我来扮演魏校长,我们共同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设计意图:

把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同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角色,体会主人公的远大志向,同时,抓住关键词,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悟“中华不振”

1.默读第11~14自然段。

思考:

周恩来明白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吗?

把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

(学生读文思考,教师点拨总结。

伯父告诫少年周恩来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有什么反应?

(疑惑不解)有了疑惑,周恩来是怎么问的?

(被外国人占据?

为什么呢?

)伯父是怎么回答的?

(中华不振哪!

课件出示:

中华不振:

意为中国不再振作,软弱无能。

这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发展缓慢,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2.朗读指导。

年仅十二岁的周恩来显然是无法完全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的,他后来又是怎么明白的呢?

这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现在我们先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分角色读,师相机指导。

(1)周恩来的话要读出疑惑、惊讶的语气,可以让学生想象周恩来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悲愤、难过)

(2)伯父的话要读出沉重、悲痛、压抑的语气。

想象伯父当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情。

(悲哀、无奈)

设计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周恩来的疑惑和伯父的悲痛,为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埋下伏笔。

四、学习第三部分,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1.读第15~17自然段。

思考: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

(1)扣住“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句中说“这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