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922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专题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语文专题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语文专题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语文专题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语文专题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专题7.docx

《语文专题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专题7.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专题7.docx

语文专题7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断句,有“章”可循

1.通读语段,把握内容。

如: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经过反复通读,先抓住要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结果如何,等等。

文中提到的人物有:

“上”,“何”(根据选文出处,“何”指的是“萧何”),“功臣”。

文中的事件:

综观全段,说的是“上”(汉高祖刘邦)以打猎为喻,向众功臣说明为什么“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上”为什么这样做?

依据“上”的说法(“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可见在刘邦看来,萧何的功劳远胜于群臣。

这件事的结果:

“群臣后皆莫敢言”,由此可知群臣最后接受了刘邦的观点。

2.确定词义,分析句读。

有些词语是属于上句还是下句,是“句”(句末停顿),还是“读”(句中停顿),需要考生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

如“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酂侯”是专名,其间不能断;“上以何功最盛”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后面应当断;“酂侯”是“封为”的宾语,当属于上一句。

又如“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至“大小各有差”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他为“读”。

3.利用句式,注意结构。

如“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应断作“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

又如刘邦的设喻“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应断为“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4.注意标志,确定范围。

“曰”“云”“言”“乎”等是对话的标志,如文段中的“功臣皆曰”“上曰”等。

另外,一定要注意“曰”后面的文字到什么地方为止。

如“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的内容只能是“知之”两个字,“知猎狗乎”是刘邦的问话,不是功臣的回答。

5.常用虚词,作为参考。

如常放于句首的“盖”“夫”“故”“岂”,放于句末的“之”“也”“矣”“焉”“哉”“乎”“欤”“耳”“邪(耶)”等。

本段“何也”中的“也”,“诸君知猎乎”中的“乎”,“狗也”“人也”“功狗也”中的“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中的“至如”,都可作为断句的参考。

二、文化常识,记忆有道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学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

立足教材、紧扣教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

2.强化训练,整理笔记。

做好教材复习的同时,大量的试题训练也必不可少。

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丰富的文化常识,我们必须重视笔头的记载、笔记的整理。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试题例句,把我们在强化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及时归类整理到笔记本上,或及时整理制作成专题知识卡片,利用课余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加以记忆。

3.分门别类,归纳记忆。

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按照古代官职、人物称谓、科举制度、天文历法、礼仪知识等类别进行分类,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或者,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把常识性知识列成一览表,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或者,我们还可以进行对比记忆,比如把表示官职提升与表示官职贬降的词语进行对比,如表官职提升的词语有升、迁、晋、进等,表官职贬降的词语有谪放、贬谪、左迁、迁谪等,分组对比,巧妙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

4.掌握方法,有效答题

①巧排除。

文化常识涵盖内容繁多,答题时我们可以先锁定熟悉的知识点,排除已知选项,接下来对未知选项的判定便容易得多了。

②扣语境。

解题时,我们还可以联系考查到的知识点的上下文内容,将考查到的知识点置于具体语境之中,结合语境是有效做出判断的好办法。

③识陷阱。

高考文化常识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大同小异,干扰手段无外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空颠倒、范围失当、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等。

三、符合要求,准确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

“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

“雅”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

1.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高考试题中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理解,而往往是只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准确认知。

如2016年北京卷第12题: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在句中,“无”“械器”“以”“二敌”“即”“齐”等都不难理解,难的是“应”“奉国”“归”。

“应”带了宾语“二敌”,且“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的前一句是“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意思是说,小国衡山已遭受齐、鲁二国之“削(侵略)”,那么,这里的“应”就该是“应对”“应付”的意思。

再看“奉国”,“奉”是个多义词,但既然支配着名词“国”,且与下文“归齐”紧密相关,则这个“奉”应是“进献,下对上送东西”或“送,给予”的意思,灵活一点翻译,“奉国”就是“带领全国”。

至于“归”,既已“奉国”,则“归”就是“归顺”“归附”了。

于是全句应理解为:

“(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分析语句的过程。

(2)综观全文,求助于上下文。

如2016年浙江卷第19题:

②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在句中,“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该如何理解?

首先应明确:

它与前一句“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后一句“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等的含意是一致的。

“读书”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我读书多达三十车,与琅嬛福地的藏书一比,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二”;而“石彭”句的大意是“即使像石彭与凫毛这样的长寿者,他们的所见所闻亦与儿童无异”。

再来看画线句,“余见小”应是主谓短语;《逍遥游》中“蟪蛄不知春秋”,“蟪蛄”乃是“寒蝉”,“春秋问蛄蟪”应理解成“蛄蟪”难以知“春秋”,这才与上下文相吻合,并与《逍遥游》中的文句相契合。

所以此句意思是“(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2.直译句子,字字落实。

文言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高考强调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一字一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

“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在翻译时还应:

①留。

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②删。

那些起语法作用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③换。

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的词,应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

四、学会分析,准确概括

文言文阅读“归纳、概括”题的训练重点,应放在分析上。

要学会分析,必须从研究试题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

命题者设置干扰的常见方法有:

1.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错误解释文言材料中的某一词语。

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6题D选项: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此选项错在“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原文是“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其中“赍帑金”指的是“发放国库中的钱币”,而非“筹措钱款”。

2.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设置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因素。

如2016年天津卷第12题B选项: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该选项错在“素来仰慕”,相关原文为“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

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感而为之传”,也就是说,杨万里是在李台州去世后,与丞相京公交谈时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的。

3.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如2016年全国丙卷第6题C选项: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与选项相关的原文为“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文意为两京的言官上奏请求留下傅珪,但皇帝不答应),因此“不听”的主语是皇上,而非傅珪,可见“他仍坚持离职”的说法有误。

4.颠倒事实。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

如2016年江苏卷第7题D选项:

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本选项错在“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相关的原文为“贞父语同寅曰:

‘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文意为黄贞父对同僚说:

“根据惯例(这个案子)应当由我来主审,我不接受,各位也不接受,我将用这个疑案来使张汝霖困窘。

”由此可见,“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属于颠倒事实。

5.偷梁换柱。

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

如2016年山东卷第12题B选项:

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综观选文,核心内容在于劝说君王“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即要施行仁政),对“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进行了批评。

选项将“重要的不是‘法其服,居其室’”偷换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

                    

一、古代文化常识

1.(2017·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收考”指拘捕拷问。

“考”是拷问的意思。

答案B

2.(2017·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解析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

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

B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

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

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答案B

3.(2017·全国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