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802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政策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政策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会政策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会政策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会政策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政策复习整理.docx

《社会政策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政策复习整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政策复习整理.docx

社会政策复习整理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1政策

(一)定义:

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社会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

种行动的总和。

(二)基本特征

1.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3.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2公共政策

(一)定义:

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

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二)基本特征

1.公共性:

即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

府或其他组织的内部事务。

2.权威性:

包括政策制定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的权威性。

3.价值性:

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首先要对各种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做出判断,以此为基础来觉得公共政策的走向。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三)如何理解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

所谓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相对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

这种相对重

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

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四)目标

1.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利益。

2.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5.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社会政策

(一)定义:

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

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二)实质:

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三)主要领域(了解)

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

(四)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1.“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

在当代社

会中,社会福利项目大多是由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机构直接投入并管理,所以划分是

否属于社会福利项目,只需要看它是否在公共资金或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

提供非商品化的物质和服务帮助,使服务接受者可以免费或低费地获得这些物质和

服务。

2.但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不同。

(1)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

“社会福利”是指一种既定的制度和过程,可以是人为设计

的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

“社会政策”则强调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干

预行动,包括制定规则和投入资源。

(2)在不同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不同。

一些国家在使用社会政策概念时采

用的是其广义,包含了比较广泛的外延,而使用社会福利概念时相对比较狭窄。

二.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1发达国家发展历程

(一)发端

1.发端最早可追溯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

2.欧洲各国大规模的社会政策实践是在工业化的促进下,在19c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3.19c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1883《工人医疗保险法》

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英国:

(1)工厂立法开了国家干预的先河。

(2)出现了“新自由主义”与“国家实力运动”。

2.美国:

(1)在殖民地时期形成了教会、私人的慈善救济与地方政府相结合以帮助"值得

帮助的穷人"的状况。

(2)19c,政府开始承担社会救助责任。

(3)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的新政,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英国:

最先宣布自己建成了"福利国家",1942年提出《贝弗里奇报告》。

2.美国:

20c50年代中期~20c60年代,美国社会福利的扩张时期,出现了反贫困运动,致

力于为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保护弱势群体权益。

(四)20c70年代中期以来

各国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进行了改革。

2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

1.1950《救济事业工人暂行办法》

195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法规

至1957年,我国的社会政策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

2.这一时期社会政策的主要特征及不足

(1)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成分

(2)对民众基本权利的重视甚于对民众基本生活质量需求的保障

(3)社会政策具有非全民性

(4)社会政策具有不规范性

(5)社会政策的实施往往借助于社会动员来完成

3.当时的社会政策主要体现了政府基本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目标。

政治目标是要体现社会

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

经济目标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

产效率提高。

社会目标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二)改革开放以来

1.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出现了一系列进展

2.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正式确立了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1999《失业保险条例》

3.中国现阶段社会政策的不足之处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时期。

特有的时代背景规定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政策必然

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经济政策相比,社会政策在中国社会当中的地位极不对称

(2)社会政策的整体化、体系化程度还很不够,同一性较弱

(3)社会政策缺乏规范性

(4)社会政策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过大

三.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

(一)社会政策学科的特点

1.以“公平”与“人权”为基本价值观

2.从不讳言自己的“价值立场”

3.以“公民参与”为基石

4.以“渐进主义”为发展策略

(二)社会政策学科建设的特点

1.研究领域的边缘性、交叉性和开放性

2.研究方法的具体化与技术化

3.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专门化

(三)米什拉评价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

1.长处(蒂特马斯的观点)

(1)社会政策分析不是简单地找出适当的研究方法和用来解决特点问题的技术性事务,

它还包含着基本价值选择,揭示价值选择和它们的含义是社会政策研究的任务之

一。

(2)社会政策的研究不仅包含着鉴别道德价值(应当是什么),还包含着鉴别社会事实

(是什么)。

(3)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2.不足

(1)单一价值取向。

蒂特马斯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拒绝其他

价值观点。

(2)非理性取向。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四)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

1.多学科理论基础(综合性)

2.经济学理论基础(资源分配)

3.政治学理论基础(公共权力的使用和政治过程的影响)

4.社会学理论基础(其起点是由于社会问题)

(五)社会政策理论体系

1.描述性理论:

通过分类,把复杂的社会政策现象简化成更易处理的类别,促进对不同

社会政策取向的更好的理解。

(1)威伦斯基提出关于社会福利的“剩余性模型”和“制度性模型”

(2)蒂特马斯“工业成就——表现模型”

(3)艾斯平—安德森“三个世界模型”(运用“非商品化指数”工具划分福利资本主

义)

①昂格鲁—撒克逊模式代表国:

英国

公共福利责任范围窄,并主要针对穷人

②欧洲大陆传统模式代表国:

德国

前提:

就业和贡献相关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

具有明显的“家庭化”特点

③“社会民主”模式代表国:

北欧

前提:

普通性和平均性的给付原则,与特需需求、就业

记录无关,只与公民资格有关

在涵盖人口的社会风险方面有优势

对家庭依赖最少

2.解释或分析性理论:

回答关于社会政策的本质、社会政策在社会中的功能和社会政策产

生和变化的原因等多种问题。

3.规范性理论:

关于社会政策价值基础的理论。

四.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

(一)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中的作用

1.有效性:

能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针对人们的种种需要进行

有效的资源配置,提供相关社会服务,满足人们各种需要。

2.局限性:

(1)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2)在现实实践中,即使是基本需要也无法完全通过社会政策来满足

(3)总表现出非个性化特征

(二)社会需要

1.定义:

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2.层次:

(1)社会的整合(这是社会最低层次的需要)

(2)维持一定的秩序

(3)社会稳定及和谐

(4)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三)社会问题

1.定义:

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的、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的,需要采取

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特点

(1)客观性——社会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独立于人们的意志之外有其自身的变化规

律,人们可以减轻社会问题的危害程度,但不能彻底解决社会问题。

(2)主观性——社会事实本身能否被看成是社会问题,还需看特点利益群体和权力阶

层就社会事实做出的社会反应。

(3)社会性——表现在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内容和形式、后果、责任、解决方法和

过程等方面。

(4)过程性——引入时间维度,社会问题是历史的、变化的

(5)普遍性

(6)持久性

(7)群体性

(四)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1.积极作用

(1)可以解决因市场失灵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缺陷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

(2)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有效性(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

(3)可以科学的诊断社会问题、合理配置资源、解决社会问题。

(4)可以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

2.局限性

(1)由于各种原因,政府行动中也存在“政府失灵”的危险,会降低其解决社会问题

的有效性。

(2)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政府往往要重点解决一部分问题,会忽略其他一些社会

问题。

(3)有时会由于利益群体的影响等人为因素,使得决策和实施过程偏离合理的目标和

途径,影响社会政策的效果。

(4)由于社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当通过社会政策来解决一个问题时,可能带来其他

问题。

五.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社会政策的主体

(一)定义:

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二)类型

1.政府组织(政府是社会政策行动主体中最主要的部分)

2.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组织、群体和个人。

(三)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

1.社会政策行动的责任者(法定义务)

2.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

3.社会政策行动的资源提供者

4.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四)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1.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

2.资源提供者(通过财政税收筹资)

3.社会服务提供者

(五)国家福利模

1.定义:

是指由国家(政府)负责,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福利模式。

2.优点与缺陷

(1)优点:

①依托政府的社会政策可提供普遍性的和大规模的社会服务

②有较强行政能力,能更好调动资源

③体现了福利性、公平性特点

(2)缺点:

①效率低下

②承担责任过多,导致福利依赖

③垄断不利服务领域发展与个人自由选择

(六)多远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主体的多元化,主张政府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是最

主要的角色,承担最基本的责任,但同时其他各类组织和个人也以

制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政策行动,并在其中分担责任。

(七)在我国,民间组织(政府组织之外的各种民间非企业性组织的总称)主要有三种形式:

社会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