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616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docx

《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docx

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

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

石油不仅仅是一场关乎金钱的交易,更是一场政治的博弈。

由此衍生出的原油政治以及各国能源战略正是指导世界各方势力在世界原油市场中行动的关键因素。

本文中将就由石油衍生出的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话题进行单独探讨,至此,对于国际石油问题的背景知识梳理将基本完成,有助于对原油价格等现实问题的讨论提供理论支持。

一、从生产角度看石油的地缘政治

石油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是现代经济的命脉。

由于石油资源在地理与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使得国际石油供需双方存在错位,石油生产国与需求国在历史、政治、经济、意识形体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使得石油问题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围绕石油经济与石油安全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国家层面上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

许多国家的政策(包括对外经济、军事政策)之中,都直接或间接包含着对石油安全的考虑。

政治因素在石油问题上的影响力非常大,值得特别关注。

1、中东地区的石油地缘政治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产地,该地区石油探明储量占到世界总量30%以上,原油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35%左右1,是原油供应市场上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该地区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主要产油国相对富裕的剩余产能成为世界原油供需平衡的调节器。

目前OPEC十一个成员国中有五个来自中东地区,且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原油定价也有着相当强的控制力。

中东在世界原油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同时,中东地区又是世界上政治格局最复杂,社会最动荡的地区之一。

自20世界初以来,在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吸引下,西方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力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

1916年英法依据秘密签订的"赛克斯-皮科特协定"将中东的阿拉伯世界分成若干碎块,以便殖民统治。

一战之后,又强行划分了中东北非地区的国界线,埋下了日后长期存在的国家、民族、宗教纷争的祸端。

目前,中东地区小国林立,地缘碎片化使得这些海湾小国维护内外稳定的力量不足,不得不依附外部强援的保护,英、美等大国借机插手中东事务,慢慢渗入,逐步形成对中东地区的布控。

从20世纪初直至50年代末,西方大国(主要是美国)通过各种政治、军事手段基本上完成了对中东石油生产的垄断控制。

为了打破这种垄断,获得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等谈判地位,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与委内瑞拉联合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OPEC),简称"欧佩克"。

欧佩克最初只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企业联合,巴以冲突的出现促使阿拉伯世界团结起来,推动欧佩克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以石油为武器的政治力量。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纷纷宣布减产,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的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国际油价猛涨了三倍多,触发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欧佩克组织以石油影响世界的能力在整个西方世界震惊。

经过多年发展,欧佩克组织目前有11个成员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2010年底该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0,684亿桶,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7.2%,原油产量占总产量的39%,出口量占比约60%。

该组织实行配额生产制,通过控制原油产量控制价格,是世界原油市场最有影响力的组织,运用提高油价、减产、禁运等手段与西方大国抗争,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对石油定价权的控制,保障了自己在石油生产链中的利益。

欧佩克的配额生产能够成行大部分归功于沙特阿拉伯的生产弹性,该国容许其他参与协议国家的欺诈,减少自己的产量来满足其他成员国的生产。

其他成员国的配额基本上是其全力生产时的产量,而沙特是唯一拥有大量富裕产能能力的国家,一旦某个国家减产停产,无法满足配额,沙特能够迅速扩产,填补产能缺口,维持量价稳定。

因此沙特是欧佩克组织中毋庸置疑的核心,主导欧佩克的决策。

伴随欧佩克组织的壮大,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渐渐脱离西方世界的控制,尤其是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大衰退,使得美国为首的西方非常恐慌,他们不得不转变方式重新谋求对石油生产链源头的支配。

在欧佩克内部,美国对其成员国家区别对待,力图分化瓦解该组织的合作根基,伊斯兰教义之间的分歧与"石油美元潮再循环"成为美国分化控制伊斯兰产油国的主要手段。

同时,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外围,扶持以色列这一亲密盟友。

尽管以色列的领土下并没有石油,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扼住了波斯湾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出口管道,并且以色列威胁的存在使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中东产油国不得不依赖于美国的军事存在来保证自身的安全。

美国成为决定中东局势走向的"离岸平衡手",凭借"石油美元潮再循环"与其在军事上的优势在欧佩克崛起后仍然保住了在石油生产源头的影响力。

中东产油国家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对石油开采定价权的争夺,美国对欧佩克组织的分化,欧佩克成员国之前的联合和摩擦,是一场牵扯两大利益团体(中东产油国家和西方石油消费大国),多个独立国家的复杂博弈,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旷日持久,并将在长期内持续。

但无论中东产油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石油上的利益虽有不同,但维持石油产量稳定,避免价格异常波动是共同的目标,这种局面,中短期内不会形成石油供给的风险点,能够维持一种斗争中的动态平衡。

中东石油生产的主要风险点在于民主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动荡以及长期遗留的国家民族矛盾导致的军事争端。

2011年,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和抗议活动迅速蔓延至阿拉伯各国,被称为"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使过去数十年维持中东地区稳定的秩序走向崩溃,社会不安定因素此起彼伏,阻碍石油开采,破坏石油运输管道,成为中东石油生产领域的最大隐患。

中东地区信奉伊斯兰教,历史上政教合一的执政特点鲜明,目前大部分国家已初步实现政教分离,例如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等国。

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是沙特和伊朗,也渐渐有推进民主化进程的趋势。

但宗教权威仍然有重大的影响力,政治世俗化的进程落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而民主化更在世俗化之后。

从形式上看,中东主要产油国家的政体可分为两个大类:

共和制和君主制。

共和制又可分为议会共和制(如伊拉克)、总统制(如叙利亚)和领袖制(如伊朗)。

君主制则可分为绝对君主制(如沙特阿拉伯)和君主立宪制(如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两种。

中东国家的民主化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体现为两点:

一是领导人长期甚至终身掌权。

在君主制中,国王本来就是终身任职的。

在共和制的国家中,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也是事实上的终身制。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执政23年、也门总统萨利赫执政33年,利比亚的卡扎菲执政更长达42年。

二是政治控制严厉,民众缺乏正常的政治参与。

绝对君主制国家没有宪法和议会,禁止政党活动,共和制的国家中一党专权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人民的参政议政权力形同虚设。

领导人长期执政,专权,甚至子承父业严重阻碍中东的民主化进程。

中东的政治与世界的主流政治趋势背离,民众滋生不慢情绪,谋求推翻专制体制,引发内乱,形成石油生产领域的安全威胁。

沙特阿拉伯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不设立议会,无宪法,以《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作为国家执法的依据,禁止成立党派。

国王是国家元首,又是教长,自称"两个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仆人",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和大臣会议主席(即内阁首相)等职务,总掌国家的军事、行政、司法各项大权,对政治、经济、外交方针和官员委任有绝对控制力。

沙特王国由其缔造者阿卜杜勒-阿齐兹·拉赫曼·费萨尔·沙特的子孙中遴选出任。

沙特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政教合一是政治制度中最突出的特点。

沙特以"教权至上"为原则,明确反对世俗化,宗教在国家政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拥有对一切事物的最终裁决权。

政治世俗化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民主化更加遥遥无期。

尽管民主化进程非常落后,但沙特政局相当稳定,没有激变的风险,原因在于,其一,沙特自建国以来实行的就是君主制,宣称君权神授,比起打着共和旗号进行专制统治的其他中东国家,执政根基反而更牢固;其二,沙特是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丰富的国家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

石油为沙特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政府不仅不需要向民众索税,还可以扮演施予者的角色,为人民提供高福利。

生活的富足缓解了专制统治的矛盾。

其三,沙特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密切,来自西方社会的民主化的压力较小。

沙特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伊始,其后通过"石油美元潮再循环"不断巩固加强,即使在"9.11"事件发生后这种牢固的合作关系都没有被破坏。

因此,虽然沙特阿拉伯在政治上存在改进诉求,但国内发生大规模暴利冲突事件的概率不大,石油安全的风险相对较小。

国际交往上,沙特继续维系与美国的良好关系的同时,积极开拓与亚太国家,如中国、日本的合作关系,面临的国际环境也稳定向好,未来沙特阿拉伯将继续充当中东地区石油生产源头的领导者,其富裕产能将是世界石油供需的调节器。

除沙特阿拉伯外,海湾国家中还有五个君主制国家,分别是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巴林,他们与沙特的政治体制接近,国内形势也类似,虽然民主化进程缓慢,但局势相对稳定。

"阿拉伯之春"中,君主制国家虽然也受到波及,但都在经过短时间的混乱后快速归于平静,被称为"阿拉伯世界的稳定之锚"。

君主制国家能够在这场政治风暴中独善其身,一则是因为"君权神授"、"忠君敬神"的思想在这些国家根深蒂固,源起于宗教的政权合法性尚存;其二,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这些国家石油资源丰富,带来了巨额的国家财富,人民生活普遍富裕,社会矛盾较少。

这场动乱中,六大君主国家纷纷祭起破财免灾的大旗,科威特王室拿出2.3亿第纳尔(约合8.4亿美元)向全体国民免费发放14个月的食品供应券。

巴林王室向每户居民发放1000第纳尔(约合2650美元)。

而沙特王室更是大手笔向国民送出总额达1300亿美元的"大礼包",为稳定民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之相对的是,打着"共和制"旗号行专制统治的国家反而面对更大的动荡风险,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使得其政权本身的合法性经不起推敲,更易引发民众的不满。

利比亚地理上属于北非,但因为石油利益和民族、宗教关系通常也将其看作大中东的一员。

利比亚是此次"阿拉伯之春"的社会运动中被反对派推翻执政政权的产油国家,也正因为利比亚的石油资源,这场本该属于内政的动乱中掺杂了各国势力的明争暗斗,耐人寻味。

受邻国的"阿拉伯之春"浪潮影响,2011年2月15日利比亚出现和平反政府示威,活动遭到政府军的武力镇压后引发起义,进而爆发了反政府武装力量同政府军之间的激烈军事冲突。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成员国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

法国首先借此决议通过空中军事力量打击利比亚政府武装,英美随后加入支持反对派的行列。

法国距离利比亚地理位置最近,在利比亚拥有大规模的石油相关的投资,而卡扎菲一贯的不合作态度让法国非常头疼,地缘政治的历史恩怨,加上石油企业在利比亚的利益,正是法国此次勇当"第一",高调支持反对派的原因。

英国紧随其后,也是权衡局势,希望能够在新的秩序中多分一杯羹。

美国在此次行动中一直躲躲闪闪,不愿承担主要责任,有避嫌伊拉克局势重演的考虑,但也空中协作打击卡扎菲武装,资助反对派,唯恐在战后利比亚石油利益中处于不利局面。

2011年8月,反对派夺取首都的黎波里,建立"全国过渡委员会",10月23日,宣告全国解放。

局势一定,石油复产虽未成行,西方强国已开始计算利比亚反对派如何分配石油资源作为此前昂贵军费的"赔偿",同时利比亚反对派也颇谙"投桃报李"之道,积极复产,迫不及待地表示会根据各国对其支持的不同力度"论功行赏",利比亚石油利益格局面临重新洗牌。

法国期望凭借率先支持反对派之举,争取利比亚原油开采优先权,法国道得尔石油公司获益极大。

作为利比亚原先的最大外国能源国,意大利虽然对反对派表示了支持,但显然不如法国积极,战后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