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5939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docx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docx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

A.进步主义运动B.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D.学科结构运动

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

A.洛克B.斯宾塞

C.杜威D.克伯屈

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

A.“经验论”思想B.“兴趣论”思想

C.“文化论”思想D.“泛智论”思想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

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D.“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

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

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D.轮形课程

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哲学取向B.心理学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D.背离取向

9.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A.量的研究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D.实验研究

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A.活动兴趣B.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D.实践兴趣

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

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

A.及时反馈B.个别指导

C.成绩记录D.合作学习

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

15.“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A.课程变革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D.课程实施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A.主体B.资源

C.脚手架D.意义建构

17.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独立论B.统一论

C.平行论D.超越论

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

A.学习准备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D.发现学习

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

C.《大教学论》的出版D.《爱弥儿》的出版

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

A.皮特斯B.麦克尼尔

C.斯腾豪斯D.斯皮伯格

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

A.随机性B.活动性

C.连续性D.积极性

23.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B.呈示

C.展示D.口述

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

25.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A.学科课程B.STS课程

C.经验课程D.选修课程

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的教育家是()

A.布里格斯B.麦克尼尔

C.维果茨基D.裴斯泰洛齐

27.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D.兴趣原则

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自我完善B.兴趣发展

C.德性养成D.持续生长

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

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

A.制度课程B.体验课程

C.理想课程D.正式课程

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是()

A.《爱弥儿》B.《爱的教育》

C.《教育漫话》D.《理想国》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

P18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

P182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

P325-329

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P218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

P105-106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P259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P357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学生自读《荷花淀》全文,总体了解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步,学生读后思考:

本文哪些方面可作为学习主题?

本节课又可以哪一方面为学习主题?

自己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论。

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只作组织者和倾听者。

全班形成的共识是:

本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值得学习,其中形式更突出一些,所以本节课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

艺术特色中,又以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为研读主题。

学生中个性化的研读主题则有细节描写、选材构思、全文风格等。

第三步,引导。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所以教师作些研读方法上的引导:

1.研读时要找一些典型的句段,深入地品味欣赏,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2.欣赏后要能表达出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要能用散文化的情感性语言表达,而不能用“这说明”之类的理性化语言抽象地分析。

使得自己阅读本文是一种享受,人家听了你的赏析也是一种享受,能激起听者阅读《荷花淀》的兴趣,也想一读为快。

第四步,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和研读方法开始研读欣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探索。

课堂上给他们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品味欣赏。

第五步,每位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

各组同时进行。

第六步,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每位代表发言结束后,班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自由发言,或点评,或补充,或纠正。

教师只作为认真的倾听者,对任何发言都表现出鼓励和赞赏的神情,以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特色研读讨论的基础上(有十之七八乃至十之八九),教师作最后的引导。

这引导不是下结论,更不是发布标准答案(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谈谈自己对《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读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

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师的作用。

(p205自主型教学方法,反映了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也可以说是非指导性教学,特征P142教师是促进者)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B.管理者

  C.促进者D.指导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A.加涅B.布鲁纳

  C.施瓦布D.奥苏伯尔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

  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A.课程与教学目标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D.超越论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D.游离性评价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

  A.差别模式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D.回应模式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A.初级学习B.中级学习

  C.高级学习D.以上都适合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A.教育质量B.教育地位

  C.教育公平D.受教育权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

  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

  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卢梭

  C.洛克D.赫尔巴特

  

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A.博比特B.查特斯

  C.哈里斯D.泰勒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

  A.教不同于学B.学不同于教

  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D.实践理性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

  A.洛克B.康德

  C.斯宾塞D.杜威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A.经验B.活动

  C.做中学D.主动作业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儿》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A.卢梭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D.杜威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A.连续性B.阶段性

  C.整合性D.顺序性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B.孔子

  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A.“因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A.斯宾塞B.吉鲁

  C.阿普尔D.威利斯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轮形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4个特征P97-100

  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

P14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P177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P194-195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P358-359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P135-136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P274-284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

P321-323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

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P238-241

答:

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我国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

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p240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

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

A.多尔

B.麦克尼尔

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

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A.经济大萧条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A.连续性B.阶段性C.整合性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B.课堂C.游戏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A.量的研究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情感领域B.思维领域C.意志领域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

A.巴格莱B.狄尔泰C.斯宾塞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A.轮形课程B.STS课程C.经验课程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

A.斯克里文B.斯太克C.普罗沃斯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B.高速度原则C.高难度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B.实践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A.圆周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逐步深入课程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场合驱动评价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

A.《大教学论》B.《教育过程》C.《班级生活》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B.合作原则C.自然原则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

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P6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P320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P164

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7-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