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模块检测卷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5677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模块检测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模块检测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模块检测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模块检测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模块检测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模块检测卷二.docx

《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模块检测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模块检测卷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模块检测卷二.docx

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模块检测卷二

高一语文上册课时质量检测7

模块检测卷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测试时间:

150分钟 评价分值: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

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

唐代刘禹锡有句话:

“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

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解析:

从文章内容看,该句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答案:

B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解析:

文中原句是:

“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非常完美”不等于“十分漂亮”,而是与具体物象几乎完全吻合。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解析:

“结论可能恰恰相反”错,西方艺术的评价观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评价观是相同的,都是重视物象,所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

答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

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

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

萧何曰: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竟酒,后。

吕公曰: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

“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妪何哭,妪曰:

“人杀吾子。

”人曰:

“妪子何为见杀?

”妪曰: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

后人至,高祖觉。

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常徭咸阳    徭:

服徭役

B.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

与……交好

C.从之客,因家焉家:

安家

D.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坐:

坐下

解析:

D项,“坐”为使动用法,使之坐。

答案:

D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B.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C.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D.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解析:

要根据文意断句,“拔剑斩蛇”是一个动作,不能分开,排除B;高祖斩蛇是因为蛇阻断了道路,所以应为“道开”,排除A;“何畏乃前”于情理皆不通,排除D。

答案:

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

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解析:

“为奉承县令的贵客”不准确,实为奉承县令。

答案:

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人至,高祖觉。

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关键词:

“阑”“目”“固”。

(2)关键词:

“后人”“至”“觉”“乃”“自负”。

答案:

(1)酒宴快散的时候,吕公就给高祖使眼色,坚持要留下高祖。

(2)走在后面的人到了,高祖睡醒,大家就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他,高祖听了便暗自高兴,觉得自己了不起。

参考译文:

汉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的人,姓刘。

高祖这个人,胸襟开阔,气量宽宏,不愿干一般人从事的生产劳动。

到了壮年,被试用做小吏,当了泗上亭的亭长。

高祖曾经去咸阳服徭役,有机会观看秦始皇出行,他大为感叹地说:

“唉!

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跟沛县县令要好,为了躲避仇家,到县令这里客居,于是在沛县安了家。

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听说县令家里有贵客,都去送礼祝贺。

当时萧何是县里的主吏(也称主吏掾,是协助县令管理人事考核的官职),主管收纳贺礼,他告知各位贵宾说:

“礼钱不足一千钱的,请坐在堂下。

”高祖虽然只做个亭长,但向来瞧不起那班官吏,于是递上个名帖,假称“贺礼一万钱”,其实一个钱也没带。

名帖递了进去,吕公非常吃惊,立即起身到门口迎接。

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敬重他,并引他到上座坐下。

萧何说:

“刘季(高祖)向来爱说大话,很少成事。

”高祖趁机会要戏弄耍笑一下客人们,就坐了上位,一点也不谦让。

酒宴快散的时候,吕公就给高祖使了个眼色,坚持要留下高祖。

等人们饮完酒,高祖走在最后。

吕公说:

“我年轻时就喜欢给人相面,相过许许多多的人,但是没有人像你这样的好面相。

希望你保重自己。

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妻子。

汉高祖以亭长的身份,替县里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在半路上逃跑了。

高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等走到丰邑西面泽中亭时,便停下来休息饮酒,到夜晚就把押送的役夫全部放走。

他说:

“各位都逃走吧!

我从此也逃命去了!

”民夫中有十多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愿意与高祖一起走。

高祖乘着酒兴,当晚就抄小路从泽中走,派一人到前面探路。

探路人回来报告说:

“前面有条大蛇挡道,咱们还是回去吧。

”高祖带醉说:

“好汉走路,怕什么!

”于是亲自向前,拔剑斩蛇,蛇被斩为两段,道路就通了。

又走了几里路,高祖既醉又困,卧于路上。

落在后面的人来到高祖斩蛇的地方,见一位老妇人夜间在那哭泣。

人们询问原因,老妇人说:

“有人杀了我的儿子。

”有人问:

“你的儿子为什么被人杀了?

”老妇人说:

“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大蛇,伏在路当中,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我在此哭泣。

”人们以为这位老妇人说假话,想给她点苦头吃,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走在后面的人到了,高祖睡醒,大家就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他,高祖听了便暗自高兴,觉得自己了不起。

那些跟随的人从此也越来越敬畏高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

纵使。

8.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概括意象的内涵要联系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普遍意义,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概括。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后来古诗词中常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同时注意诗中描写杨柳时使用的“柔”字,交代出此时的杨柳是初春的杨柳。

“飞絮”即“柳絮”“杨花”,“飞絮”为暮春之物,轻柔多情,漂泊无依,成为迁客骚人、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表达因暮春引发的惜春之情、漂泊之感以及离别的伤感。

分析情感要在具体意象、诗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答案:

意象的内涵: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表达的情感:

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9.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体会语句含意要结合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分析两首词中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词都与“愁”有关,但原因、程度不同;手法上,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以水喻愁,但是一个是直接,一个是间接。

答案:

同:

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

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

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异:

①愁情及其程度:

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

②表现手法:

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论语》中,孔子希望为政者能够端正自己,“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_。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仁政思想。

(2)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以“_______________”一句,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以“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军阀统治者的蔑视,概括了早期革命者的豪迈气概。

(3)《战国策》中描写荆轲刺秦临别前,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慷慨激昂,壮怀激烈。

答案:

(1)不令而行 虽令不从 

(2)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3)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归于泥土

耿 立

①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娘家。

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

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

就像文字,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

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

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

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

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

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

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

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

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的文人的牵扯。

④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

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

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

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

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

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

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坷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

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

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

但他固执地说:

“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

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也比闲着强。

⑥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

与土地厮守的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

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块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

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

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

⑦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

“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

”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

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

⑧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土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

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

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

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

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了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

⑨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

“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

⑩霜降过后,父亲说:

“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儿,谁不累呢?

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

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

”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

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②段中画线句子用身体的部位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中打下的烙印,通俗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⑥段中“报应”“它就给你脸子看”等词句,表明泥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

C.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

D.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抒发了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呼吁人们要呵护土地。

E.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叙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泥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说法不当,“报应”“它就给你脸子看”意在强调人如果亏待了土地,土地就不会给人带来沉稳的收获;D项,“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文中无此意。

答案:

BD

(2)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对内容主旨的表达、对结构层次的推进或转折、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来思考。

本题中句段的作用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题时可以借鉴以下模式:

①概括内容+对内容主旨的表达的作用;②结构上的作用,一方面是丰富了文章内容,具体阐释了文章开头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另一方面为下文做了铺垫。

答案:

(示例)①父亲敲砸土块时的言行,传达出了他对泥土的敬畏与依恋,形象地表现了在泥土中劳作已成为父亲这一代农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他们已离不开土地。

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增添了泥土对乡村、对生命的美好意义。

②“敲砸土块”的故事,为下文阐发文章主旨做了铺垫。

(3)联系全文,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④段和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分析句子的表达技巧,首先要考虑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④段中赋予响雷和泥土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显然是运用了拟人手法;⑩段除了运用拟人的手法外,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然后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动态的泥土和静态的泥土。

答案:

(示例)④段画线部分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泥土禁不住诱惑时单纯可爱的动态美;⑩段画线句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泥土睡觉时成熟安详的静态美。

一动一静,通过对两个节气的描绘,写出了泥土让人热爱与依恋的特性,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

(4)《庄子·在宥》中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

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作答此题,应注意审题,“归于泥土”是文题,理解应从全篇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同时又要联系生活体验作适当阐发;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格式,讲究层次,观点突出。

答案:

(示例)要点:

①我回故乡,泥土把故乡记在皮肤上,在我的皮肤上刻上乡村的徽章,故乡的泥土、故乡的一切永远让人眷顾;②惊蛰回归,泥土释放生命;③来了霜降,泥土回归宁静,人对土地应心存感激,亲近和敬重生长收获、养育生命的泥土;④生命归于泥土,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农民以在泥土中的收获来计量生命的长度,启示人生应辛勤耕耘,不懈努力,才能收获如泥土般的沉稳、宁静与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