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4633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语文10月阶段性检测题

(提示:

1.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2.将单选题答案序号写在表格里,多选题和主观题答案写在所在题目的序号后)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现代诗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上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

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

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

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

这点深受法国象征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

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

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1.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现代诗派是指在上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二),文学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5分)

西伯利亚的温暖

冯有才

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天寒地冻。

而后,卡尔被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

监工托可可夫斯基很严厉,工人们都非常恨他。

第二年二月的一天,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把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大家都猜测:

那名可怜的正在生病的工人,一定是被可恶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遗弃了或者处决了。

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

还有一次,卡尔把木材抬上火车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下来,木材从车厢里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

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他拿起了皮鞭,使劲地抽打着卡尔,还随手拿了一根木棒,朝卡尔的腿上砸去。

卡尔能清楚地听到骨头碎裂的声音。

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

没有医生,又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三个月后才能下地走路。

他每走一步,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

战争即将结束的消息不知从哪里传来了。

大家都在心底高兴着,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

托可可夫斯基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对大家的态度也开始收敛起来。

但是,大家对他的仇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传来的。

卡尔赶忙跑过去,只见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伤。

托可可夫斯基努力睁开眼,看见卡尔后,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对卡尔说,你会懂得的。

卡尔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

卡尔迅速把日记本放进了衣服里,闻声而来的工友也走进了木屋。

托可可夫斯基的妻子哭诉:

凌晨,托可可夫斯基出门小便。

天快亮的时候,她发现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马上去找,结果刚出门,就看见了躺在门口的血迹斑斑的丈夫。

她知道,丈夫是因为仇恨被人打伤的,凶手一定是这一千多名工人中的某一个。

卡尔和工友们埋葬了托可可夫斯基,小心地翻开日记本,卡尔的心一阵阵刺痛。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会死了,因为是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患了肺炎后,让装运木材的火车把他送到了城里医治。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一定没了。

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子弹已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尔的士兵。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冬宫在几天前就下了命令要处决他们。

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

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

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伐木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

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

他知道,从他得到日记本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

后来,陆陆续续地又回来了几十个工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

他们都选择了留下,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

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

冬天的西伯利亚,仍有一个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托可可夫斯基村。

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那是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

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会有温暖的时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叙述了西伯利亚林场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为了挽救一千多名工人的生命,不怕别人误解,不惜牺牲生命的传奇故事,讴歌了可可夫斯基人性的光辉。

B.主人公托可可夫斯基在得知战争结束后,害怕不明真相的工人报复自己,所以对待工人们的态度也有所收敛。

C.卡尔开始对托可可夫斯基充满仇恨,当了解真相后,不但留下来照顾其遗孀和孩子,而且找回逃走的工人,建立以“托可可夫斯基”为名的村庄来纪念他。

D.本文语言妙趣横生,情节跌宕,前半部分写托可可夫斯基虐待工人遭仇恨,后半部分用日记本揭开真相,构思巧妙,欲扬先抑。

E.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国,它告诉我们:

爱是人世间温暖的源泉,她能够抵御所有的寒冷与伤害。

5,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6,这篇小说设计了托可可夫斯基自杀的情节,对这一情节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你有什么看法呢?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12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7、下列句子,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舍郑以为东道主(若:

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共其乏困   (供:

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 (厌:

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略微)

8、下列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0、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

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1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2,正确翻译下列句子:

(8分)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5分)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

即吴淞,江名。

13,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写行程中所见之景,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

B,“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诗人的观察由近及远,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

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C,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D,诗人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

本诗或写景或怀古,都富有当时当地的色彩。

遣词用语,亦不事雕饰,浅近自然。

14,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戴望舒《雨巷》)

(3)寻梦?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10分)

1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个展览会规模宏大,其展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B.特区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繁荣稳定,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从善如流,充分体现了咨询的广泛性和民主性。

C.当时高考制度开始恢复,曾经甚嚣尘上的“读书无用论”已宣告彻底破产,校园内弥漫着勤学苦读的气氛。

D.北京奥运会在一幅缓缓展开的中国历史文明的巨幅长卷中拉开盛大帷幕。

庄严热烈的气氛,磅礴壮观的场景,意蕴深远的文化神韵,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全世界在激情中沸腾。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B.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处在“攀岩”期:

事业在“爬坡”,健康在“滑坡”,身上还肩负着家庭重担,压力过大是易突然猝死的原因。

C.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青花瓷成为世博会江西馆的标志,青花瓷不仅是江西悠久灿烂文明的重要象征,而且是向世界介绍中华民族的一张文化名片。

D.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发展及产业提升为主题展开讨论,或对以往的经济情况进行总结,或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展望。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2分)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恩格斯说: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没有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就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②在当今世界,我们时刻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巨大挑战

③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崛起

④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⑤也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⑥有自觉才有自信,有自信才能自强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①④③②

C.⑥④③②①⑤D.⑥②③①④⑤

19.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语句,使其语意通顺、前后连贯、句式一致。

(4分)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果实压满枝头时的满脸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

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四,写作(50分)

20请以《品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

3,书写工整。

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语文10月阶段性检测题答案

1.C(弄错范围。

现代诗派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许多人来自乡土”。

2.D(曲解文意。

“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错误,原文“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的意思是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3.B(曲解文意。

由“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疆域”的只是“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残”)

4.A,E(D项“语言妙趣横生”的说法不准确,应为“平实”;B项说可可夫斯基态度收敛是因为“害怕工人报复自己”有误;C项说“卡尔”找回逃走的工人于文无据。

5.①外在冷漠残忍,内心善良。

保护素不相识的工人们不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他表面上好像遗弃了生病的伐木工人,其实已寻找机会把他送到城里医治。

②充满智慧。

当卡尔砸到沙皇士兵时,他用皮鞭、木棒抽打他直至伤残,实际上是救卡尔于沙皇士兵的枪口之下。

③忍辱负重。

在伐木工人的仇恨与误解里,他依然坚守心中的信念,默默地保护着工人们。

④有牺牲精神。

他为了让工人能够逃出虎口,不惜自杀以创造机会。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分析正确得6分)

6.观点一:

赞同,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情节,能更好地表现小说的内涵和主题。

(2分)

(1)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托可可夫斯基自杀的动机是创造机会让工人们逃走,这与他一贯把自己的无私大爱献给工人们的性格完全吻合,是使人物性格发展完善的必要情节。

(2)是情节发.展的必然。

托可可夫斯基想用自己的死制造混乱,让工人们想办法趁乱逃走,这一设计使情节更完整,更连贯,也使后文情节合理展开。

(3)艺术效果上更能震撼人心。

为挽救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情节是读者的内心收到更强烈的震撼,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每点2分,答满3点6分)(表明观点后,从情节、主题、结构设计、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

(答不赞同这一情节的设计,只要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而充分,亦可酌情给分。

答案略)

7.D 8.D 9.A 10.A 11.A

12,译文略

13.B,D(B由远及近;D没有怀古)

14.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2分)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分)

15.默写(6分)

(1)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2)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6、D解析:

美轮美奂:

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用“美轮美奂”修饰“艺术享受”,对象出错。

A、包罗万象:

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B、从善如流:

形容能很快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

C、甚嚣尘上:

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贬义。

17、C 解析:

A项,两面对一面,“能否”跟后面“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不照应。

B项,成分赘余,“猝死”就是突然死亡,不能与“突然”连用。

D项,句式杂糅,围绕……的主题或以……为主题。

18、C 解析:

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④③联系在一起,①⑤联系在一起。

同时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第一处与上文联系紧密的只能是⑥。

19、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时的动人笑脸 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舒展眉头

20、作文(5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