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3412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

课题

开学第一课

单元

教学内容

自编

课时

1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加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通过畅谈新学期新打算,让每个孩子都确定自身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从而引领学生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难点:

在具体操练中,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以及预习、上课及作业的习惯。

教学资源

课件

课中导学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二度设计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学生倾听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考。

全班交流。

二、具体习惯要求

1.学生倾听

2.写上名字

3.相信大家通过不断努力一定可以实现的。

那么怎么实现呢?

上课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话语。

大胆张开你的小嘴巴——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

眼睛一定亮晶晶——不东张西望,看着老师或书本或回答问题的同学。

积极开动小脑筋——认真思考,力争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

仔细计算,认真检查。

(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适时矫正不良习惯。

 

三、养成教育

活动一:

分数学学习小组

预设:

1.认识新的小朋友。

2.按老师要求分数学学习小组。

确定组长。

⒊小组中的小朋友谈谈自己的新打算,每个小组说一句激励性的话。

活动二:

认识新朋友(新书)

1.梳理新教材内容

2.制定本学期学习目标,交流好的学习方法。

 

四、疑难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讨论。

用生生互助的方式解读。

 

【板块一】

师:

通过两年的数学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并且都喜欢上了数学课,今天是开学第一节课,老师带大家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活动课。

(板书:

我爱数学)介绍好习惯的故事。

【板块二】

1.预习和准备习惯的要求。

(1)简单介绍预习的方法。

统一每人发一本《自主学习本》,端端正正写上自己的名字。

比一比谁的名字写得漂亮。

(2)预习作业的使用。

说明二年级开始我们会尝试完成课前预习作业。

明确预习作业的内容:

根据预习单上提出的问题预习,完成必要的练习,提出困惑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3)尝试预习自己的数学书。

独立看数学书上的目录,说说本学期的学习内容。

哪些知识觉得比较困难?

遇到困难以后在学习中会怎样做?

明确预习的作用。

2.听课习惯的要求。

(1)坐姿:

身体端正、眼睛正视老师或黑板。

(2)发言:

先思考再举手、声音响亮(让教室里每个小朋友都能听得见)。

(3)倾听:

别人发言时不要插嘴,认真倾听后及时评价和补充。

3.看书习惯的要求。

(1)老师讲解或其他同学发言时,不得随便翻书。

(2)翻书声音要轻,看完及时放回指定位置。

4.作业习惯的要求。

(1)听清作业内容和要求。

(2)仔细读题、审题后再动笔。

书写端正,用好橡皮和直尺。

(3)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4)作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包括订正。

【板块三】

活动一:

分数学学习小组

师:

我们把班里的小朋友分一下数学小组,4人一组并确定组长。

师:

新学期应该有新的打算。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在组里谈谈自己的新打算。

(教师在学生分组过程中注意常规的培养。

活动二:

认识新朋友(新书)

1.梳理新教材内容

【板块四】

在完成暑期作业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的地方?

对于难题作适时的点拨。

课堂作业:

经过两个月的暑假,小朋友的身上一定发生了很多奇妙的变化,比如身体长高了,变胖了,请你用四五句话记录一下在你身上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注意用上一定的数字哦!

 

课题

连加连减

单元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

课时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会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笔算。

2.使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资源:

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他们可以灵活迁移,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行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预习设计

一、复习旧知:

1、用竖式计算45+1780-59

想一想,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注意什么?

2、口算下面各题

2+4+3=30+40+20=2+30+5=70-30-20=17-7-5=14-9-2=

想一想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二、尝试预习:

自学例1,尝试完成上面的填空,看懂两种竖式计算的方法。

课中导学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二度设计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交流预习作业。

用竖式计算45+1780-59

口算下面各题

2+4+3=30+40+20=2+30+5=

70-30-20=17-7-5=14-9-2=

2.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出示情境图,生看着情境图说说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自主列式。

小组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尝试在本子上计算。

(2)集体交流。

1.动手实践,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A比较哪种竖式的写法简便,说一说喜欢哪一种方法?

B先同桌讨论,然后交流得出第二种连加竖式。

C先观察,再比较,最后得出把两道竖式连起来写比较方便。

生在数学书第1页完成连写的竖式,算出得数。

2.完成“试一试”

A.生观察连减算式,发现连减算式的特点。

B.生在本子上自己完成竖式计算。

C.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

4.初步小结

三、练习巩固,内化提升

1.基础练习: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2

然后全班交流:

这两题竖式用横式怎样写?

每题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分别算的是什么,得数各是多少?

2.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

生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想想做做”第4题

A.读题,明确题意。

B.找出第1题和第2题之间的联系。

四、回顾总结,评价反思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版块一】

1.说一说,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注意什么?

说一说,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2.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新内容:

连加、连减。

【版块二】

提问:

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9+27+26

师:

这是一道连加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你能用竖式算出这道连加算式的得数吗?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板演学生的计算方法。

如果学生只出现第一种分步计算的竖式,可这样引导:

你会把两个竖式并在一起吗?

如果第三种(只列一个竖式)没有学生做出,可以这样设计:

小红还有一种方法,你想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再出示写法让学生观察,然后通过教师示范出示第二种方法。

师:

请小朋友在课本上第1页找到连写的竖式,自己完成笔算,算出得数。

2.完成“试一试”

提问:

可以怎样写竖式计算?

先互相讨论,再用竖式把得数算出来。

全班交流,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

连减可以分两步列竖式算,也可以把两步竖式连起来写。

一般连起来写竖式,计算过程稍微简便一些。

【版块三】

1.“想想做做”第1、2题

师巡视指导,记下发现的问题,稍后共同讨论。

32+32+32是几个几相加。

2.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

这题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算的?

“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题目中并没有告诉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么办?

这道题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版块四】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拓展: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19+27+26=?

分步竖式连写竖式(略)

 

课题

加减混合

单元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

课时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方式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感受知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难点:

计算时合理选择口算。

教学资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资源:

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三个数的连加连减的笔算和加减混合的口算。

预习设计

一、复习旧知:

1.口算12-4+6=20-6-5=4+8-7=7+9+4=

2.竖式计算54+26+15=90-58-24=

说一说,这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尝试预习:

自学例2,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往下算,尝试完成上面的填空。

课中导学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二度设计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交流预习作业。

2.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1.交流例2中的内容,思考:

(1)题目中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2)你是如何列算式的?

(3)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交流竖式计算。

2.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1)请生板演两种方法。

(2)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你更喜欢哪种?

为什么?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学生自己尝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汇报。

4.初步小结

三、练习巩固,内化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坐在探索本,并说注意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并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

四、回顾总结,评价反思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版块一】

1.说一说用竖式计算连加和连减时要注意什么。

2.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

加减混合。

【版块二】

1.出示学习提纲,要求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引导学困生思考。

2.

(1)让学生自己板演书中两种方法。

(2)引导发现两种方法的不同。

(3)小结:

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

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

3.提问:

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

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谈话:

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

交流明确:

22+40这一步可以直接用口算得到结果。

教师巡视。

小结:

计算时,如果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

 

【版块三】

1.组织练习时突出竖式的简便写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进位和退位问题,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明确: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都可以直接口算。

3.教师关注学困生。

能口算就口算。

4.使学生认识到:

第2问中的还剩的棵树就是第1问中求到的结果。

5.关注第2问的求法。

 

【版块四】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拓展: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38+42-33=?

1、分步竖式

2、连写竖式

 

课题

练习一

单元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

课时

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达到正确、熟练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4、通过具体情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资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资源:

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三个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笔算。

预习设计

完成书本第5页第1题。

课中导学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二度设计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1.校对预习作业。

2.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专项练习,提炼内化。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补充8+22=34-8=45+7=90-6=67-30=47+9=

学生口算,再讨论交流,然后改正。

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然后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先让学生计算。

再交流,并说说哪一种简单。

 

三、应用练习,内化提升。

1.完成练习一第4题。

看表格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

看图,并说说图意,理解并交流同样多的意思。

2.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四、归纳总结,评价反思。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板块一】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希望小朋友能正确、快速地计算相关的题目。

 

【板块二】

教师巡视,要关注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以及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并对错误原因进行适当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左右两题每条线上数的特点。

学生口算,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指出:

不要忘记进位和退位。

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并根据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时进行分析和评点。

了解学生多种计算方法,并选择简单的方法

 

【板块三】

1.引导学生说一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表格。

再想怎么计算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

 

2.读题审题,理解“尝试---调整”的策略解决,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简洁的解题思路。

 

【板块四】

师: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拓展:

板书设计:

练习一

22+28+34=75-27+30=84-8-28=62-39+25=

1、分步竖式竖式竖式1、分步竖式

2、连写竖式2、连写竖式

 

课题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单元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课时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2.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并了解把两种不同个数物体摆得“同样多”的不同途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和积累数学学习直观操作活动的经验;初步体验几何直观,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等数学活动,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反思交流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资源:

在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通过不同方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磁性圆片,课件,学生准备圆片。

预习设计

操作:

第一行摆15根小棒,第二行摆9根。

(1)第一行拿走()根小棒,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2)第二行添上()根小棒,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3)从第一行拿()根摆到第二行,两行小棒就同样多。

课中导学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二度设计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出示图片:

一行苹果和一行梨,苹果10个,梨7个,一一对应排列。

2.出示课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

1.观察例3,初步感知“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

(1)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动手用圆片摆一摆:

红的8个,蓝的12个,并一一对应排列。

●●●●●●●●

○○○○○○○○○○○○

(3)想一想:

怎样让两行圆片同样多呢?

请大家想一想,动手摆一摆、移一移,在和同桌说一说怎么做的,看看谁想到的办法多。

交流要求:

组长指定一名发言,其余小朋友先认真倾听,然后在补充、纠正。

 

三、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1.基础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2两题。

先按照要求摆一摆,再说一说。

集体交流汇报。

2.专项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综合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全班交流

 

四、归纳总结,评价反思。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板块一】

1.

(1)比一比:

比较苹果和梨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2)相互说一说:

苹果比梨多几个,反过来怎么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把两种物体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板块二】

(1)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2)比较这两行圆片的个数谁的多,谁的少,和大家说说你比的结果。

(3)说说你是怎么看出多4个或少4个的?

全班交流:

将两行圆片摆成同样多的方法。

(4)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关注学困生。

(5)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在黑板上演示圆片的移动并追问:

①为什么把第二行多的4个去掉?

②为什么把第一行少的4个添上?

③为什么把第二行多的4个给第一行2个?

(6)整理方法,感悟关系

方法一:

“多的去掉”

方法二:

“少的添上”

方法三:

“移多补少”(难点)

归纳:

在让两行圆片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先要知道两行圆片的数量相差多少,然后再根据这个相差数进行调整。

【板块三】

1.学生读题审题,根据题中每一问摆小棒,填空。

反馈,讨论:

多多少根,就增加多少?

减少多少?

就要把多出来的怎样移多补少

比较

(1)和

(2),

(1)这一题中为什么不能把多的部分再移多补少?

引导孩子比较得出结论:

多的双数可以移多补少,单数不能。

2.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独立思考,在书上做好,师巡查,反馈。

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

【板块四】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解决的?

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拓展:

 

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单元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0页

课时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资源:

在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磁性圆片,学生准备圆片。

课中导学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二度设计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看图思考、交流。

出示:

△△△△△

○○○○○○○○○○

2、出示课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

1呈现例题,了解题意。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整理并板书:

小英:

做了11朵花

小华:

比小英多做3朵花

小平:

比小英少做3朵花

2、操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

想一想:

小华做的花是和谁比的?

谁做的朵数多,谁做的朵数少?

摆一摆:

怎样摆就可以知道小华做的朵数了?

算一算:

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花?

(2)解决第二个问题。

仿照上面的方法,你能先用圆片摆一摆,在算一算吗?

 

三、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1.基础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两题。

集体交流汇报。

并说说这样列式的道理,集体评议。

2.专项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各自读题,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答案。

3.综合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让学生读题审题,师帮助学生审查出多余条件。

 

四、归纳总结,评价反思。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板块一】

1、引导:

比一比图中的△和○的个数,你能想到些什么?

想到了可以和大家说一说。

2、我们对两个数量比较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的认识很经验,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板块二】

1、提问:

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启发: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

(1)操作:

在第一排摆圆片表示小英做的朵数,可以怎么摆?

(2)摆圆片表示小华(小平)做的朵数时要注意什么?

(3)追问:

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第二排的圆片数可以看做哪两部分?

指出:

求小华做了多少朵花的方法,就是求11与3的和。

求小平做了多少朵花的方法,就是求11与3的差。

(4)追问:

怎样检验上面的解答是否正确?

5、比较:

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为什么不同?

 

【板块三】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读题,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各自在书中画一画,填一填,列式。

2、“想想做做”第2、3题。

提问:

谁来说说解答这道题时的想法?

比较两题:

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为什么不同?

3、“想想做做”第4、5题。

教师帮助学困生的作业情况。

集体校对,同桌互批。

错因分析。

 

【板块四】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解决的?

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拓展: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小华:

11+3=14(朵)

小平:

11-3=8(朵)

 

课题

练习二

单元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

课时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算法,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能表述相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获得成功的乐趣;能积极参与数学练习,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追求正确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资源:

知道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初步理解并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磁性圆片,学生准备圆片。

课件。

预习设计

完成练习二第2题。

课中导学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二度设计

一、揭题认标、举例梳理。

1、计算。

(1)85-27-39

(2)45+29-36

2、看图填空。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