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329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docx

《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docx

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培养小学生学习共同体良好合作习惯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垫江县绿柏小学校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

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从小就应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1、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卓越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可见,上述现状,是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背景。

2、我校是一所距县城52千米的边远农村小学。

由于学生从小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2、书写潦草不规范,坐姿差;3、喜欢做小动作,缺少认真倾听的习惯;4、课堂上不善于动脑,盲目听信教师和同学,缺少个性;5、学习缺乏自觉性,作业懒散,做事拖拉;6、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的习惯;7、学习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交流的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导致卓越课堂教学效率低,老师教学工作被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我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合作习惯,特制定“培养小学生学习共同体良好合作习惯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探索出提高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效益的策略,为小学教学中开展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活动提供经验和理论依据;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师生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真正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研究的意义

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共同体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

2、理论基础与依据

合作学习早在18世纪初就被提及,但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兴起以前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为标志,并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研究,形成多种合作学习模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斯莱文(RobertSlavin)的学生团队学习模(StudentTeamLearning)、约翰逊兄弟(DavidJohnson&RogerJohnson)的共同学习模式(LearningTogether)、沙伦(S.Sharan)的团体探究模式(GroupInvestigation)、卡根(S.Kagon)的结构方法模式(StructureApproach)、科恩(ElizabethCohen)的复杂指导模式(ComplexInstruction)以及伯里顿(J.Britton)和巴内斯(D.Barnes)的合作方法模式(CollaborativeApproach)等。

与其他领域革新所不同的是,在英语共同体合作学习领域中还没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模式。

在我们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绍西方合作学习理论,并在一些省市的个别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少年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化教育的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

四、国内外相关综述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共同体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教学领域的改革。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改革呆板、沉闷的教学,探索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新的、更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为师生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真正推进卓越课堂建设。

研究内容:

1、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中分组的研究;2、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研究;3、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关系研究;4、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5、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研究对象:

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范围:

小学各门学科。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1)行动研究法

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基本是模式:

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2)调查研究法:

研究前期让学生做问卷调查,研究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后期再次调查、测试,前后对比。

(3)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法:

在群体主动性研究的同时,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八、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初步构建了“学生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的课堂操作模式

经过一年的广泛调研、深入研究,从理论上确立了“科学安排分组——提出相关问题——适时分组研讨——全班交流评价”的共同体合作学习课堂操作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创设情境,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有益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2、加深了对“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的认识,提高了共同体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有效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研究初期,许多教师认为,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就是合作学习。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组成共同体只是形式,而实质在于共同体是怎样构成的。

我们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重排学生座次,以相邻的前后桌学生4人为一学习共同体,每共同体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以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

共同体划分由班主任根据班内学生情况和各科任教师的建议具体负责操作。

共同体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是一学期划分一次。

我们还积极地对分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等多种做法。

同时明确共同体内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共同体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组内成员分工采取轮换制,轮换周期为半学期。

(2)把握合作时机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

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往往没有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就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更没有足够的共同体交流时间就进行全班性的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其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实施中要真正把握合作时机,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主动学习中来。

①当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引向深入时开展共同体合作学习

例如,在学生会熟练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

利用它们能否测出其他物理量?

如何测量?

从而总结出重要的电学实验——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等,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原理,所需器材,画出电路图,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彼此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②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或对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需要共同探讨时开展共同体合作学习。

例如,探究影响滑轮组效率的因素时,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往往考虑不全,可让学生互相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拓宽思路。

再如,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应当开展共同体合作学习。

③在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时,开展共同体合作学习。

(3)教给合作方法,给足研讨时间是合作学习有效的保证

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这也是该模式让人想投入而又往往不大敢投入的重要“瓶颈”,但我们认为:

这个时间应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合作探究的时间。

(4)广泛的交流和有效的评价能提高合作质量

交流评价是共同体合作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关键在于将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我们采取了互评、师评和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①互评,包括组内互评和组际互评设计组内互评表,让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等作出评价。

我在注重组内互评的同时,更注重组际互评,让学生对合作共同体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中反映学生集体或个人的素质情况。

②师评,教师的评价是共同体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A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

B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

C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

③学生自评,例如:

在教学结束后,师问:

请你谈谈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这样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总结提高的过程。

(二)实践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共同体合作习惯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例如在上交作业方面,有时规定每个分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

在共同完成这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集中组内成员的智慧。

合作学习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我们通过“互评、师评、自评”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激发了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良好局面。

2、开展实验以来,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

3、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共同体探究、合作交流中,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模式。

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共同体合作学习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4、初步形成了一支开展培养共同体合作习惯高的师资队伍。

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转变了教学观念。

大家一致认识到:

教师应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问、善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标新立异,自觉参与集体学习。

一年来,课题组教师在培养共同体合作习惯的研究中逐步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

李乐坤、夏克林老师利用学案提高共同体合作习惯效果明显,在2015年卓越课堂建设督导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罗静、彭先红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优势,逐步形成了“共同体合作,同伴互助,组长引领”的课堂教学特色,先后在片区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5、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全校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升

一年来,我校多位教师上了片区及县上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学习共同体合作习惯培养”成为教师的共同特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

老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和教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一年来,课题组3人获片区优质课奖;2人获得县级奖,在国家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2篇,县市级论文获奖10余篇。

夏克林老师的论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获县级二等奖、市级三等奖;汪黎明老师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学习共同体良好合作学习习惯》获县级二等奖、市级三等奖,并在中学生教研周刊2015年第30期上发表;胡中红老师的《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杂志》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