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初中第二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8821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初中第二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初中第二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初中第二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初中第二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初中第二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初中第二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初中第二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初中第二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初中第二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初中第二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4年九年级数学二练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的选项选出来.每小题选对得3分,选错、不选或选出的答案超过一个均记零分.

1.下列四个实数中,是无理数的为( )

A.0  B.  C.-2  D.

2.如果单项式与是同类项,那么、的值分别为( )

A、,;B、,;C、,;D、,.

3、如图1,直线a⊥直线c,直线b⊥直线c,若∠1=70°,则∠2=( )

A.70°B.90°C.110°D.80°

 

图1图2图3

19.某校学生来自甲、乙、丙三个地区,其人数比为2:

3:

5,如图2所示的扇形图表示

上述分布情况.已知来自甲地区的为180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扇形甲的圆心角是72°

B.学生的总人数是900人

C.丙地区的人数比乙地区的人数多180人

D.甲地区的人数比丙地区的人数少180人

5、如图3,一次函数y=(m﹣1)x﹣3的图象分别与x轴、y轴的负半轴相交于A.B,

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m>1B.m<1C.m<0D.m>0

6.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正八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35°②与是同类二次根式

③长度等于半径的弦所对的圆周角为30°

④反比例函数,当x<0时,y随的x增大而增大

A.1个B.2个C.3个D.4个

18.已知:

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2ax+b=0的两根,且x1+x2=3,x1x2=1,则a、b的值分

别是( )

A.a=–3,b=1B.a=3,b=1C.a=–,b=–1D.a=–,b=1

19.如图4,在Δ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E,

过点E作MN∥BC交AB于M,交AC于N,

若BM+CN=9,则线段MN的长为()

A.6B.7C.8D.9

20.如图5,ABCD是正方形,G是BC上(除端点外)的任意一点,

DE⊥AG于点E,BF∥DE,交AG于点F.

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AED≌△BFAB.DE-BF=EF

C.△BGF∽△DAED.DE-BG=FG

10、某物体的侧面展开图如图6所示,那么它的左视图为()

 

图6

11、如图7,⊙C过原点,且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点B,点A的坐标为(0,3),M是第三象限内上一点,,则⊙C的半径为()

A.6B.5C3D.

12、如图8,已知抛物线y1=-2x2+2,直线y2=2x+2,当x任取一值时,x对应的函数值分别为y1、y2.若y1≠y2,取y1、y2中的较小值记为M;若y1=y2,记M=y1=y2.例如:

当x=1时,y1=0,y2=4,y1<y2,此时M=0.下列判断:

①当x>0时,y1>y2;②当x<0时,x值越大,M值越小;

③使得M大于2的x值不存在;④使得M=1的x值是或.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图8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只要求填写最后结果,每小题填对得4分.

13.写出一个在实数范围内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

14、分别以正方形的各边为直径向其内部作半圆得到的图形如图9所示。

将该图形绕其中心旋转一个合适的角度后会与原图形重合,

则这个旋转角的最小度数是________度。

图9

15、将长度为8厘米的木棍截成三段,每段长度均为整数厘米.如果截成的三段木棍长

度分别相同算作同一种截法(如:

5,2,1和1,5,2),那么截成的三段木棍能构成三角

形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16.如图10,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长为2,将正方

形ABCD沿直线EF折叠,则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为____

图10

17、某数学活动小组的20位同学站成一列做报数游戏,规则是:

从前面第一位同学开始,每位同学依次报自己顺序的倒数加1,第1位同学报,第2位同学报,…这样得到的20个数的积为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7小题,共64分.解答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本题6分)计算―2sin30°―(-)-2+(―π)0―+(-1)2014;

19.(本题8分)如图11,是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将沿直线向右平移,使点与点重合,得到,连结,交于.

(1)猜想与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求线段的长.

图11

20.(本题8分)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3年7月27日至8月1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目前正在进行火炬传递活动.某校学生会为了确定近期宣传专刊的主题,想知道学生对伦敦奥运火炬传递路线的了解程度,决定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统计,绘制了下面两幅尚不完整的统计图12。

请你根据统计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共有名;

(2)请补全折线统计图,并求出扇形统计图中“基本了解”部分所对应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

(3)若该校共有1200名学生,请根据上述调查结果估计该校学生中对伦敦奥运火炬传递路线达到“了解”和“基本了解”程度的总人数

 

21.(本题10分)已知:

AB为⊙O的直径,P为AB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作⊙O的切线,切点为C,∠APC的平分线PD与AC交于点D.

(1)如图13,若∠CPA恰好等于30°,求∠CDP的度数;

(2)如图14,若点P位于

(1)中不同的位置,

(1)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说明你的理由.

 

22.(本题10分)小红家的阳台上放置了一个晒衣架如图15.如图16是晒衣架的侧面示意图,立杆AB、CD相交于点O,B、D两点立于地面,经测量:

AB=CD=136cm,OA=OC=51cm,OE=OF=34cm,现将晒衣架完全稳固张开,扣链EF成一条线段,且EF=32cm.

(1)求证:

AC∥BD;

(2)求扣链EF与立杆AB的夹角的度数(精确到0.1°);

(3)小红的连衣裙穿在衣架后的总长度达到122cm,垂挂在晒衣架上是否会拖落到地面?

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参考数据:

,可使用科学计算器)

 

图15图16

 

23.(本题10分)如图1,矩形MNPQ中,点E,F,G,H分别在NP,PQ,QM,MN上,若,则称四边形EFGH为矩形MNPQ的反射四边形.图2,图3,图4中,四边形ABCD为矩形,且,.

理解与作图:

(1)在图2、图3中,点E,F分别在BC,CD边上,试利用正方形网格在图上作出矩形ABCD的反射四边形EFGH.

计算与猜想:

(2)求图2,图3中反射四边形EFGH的周长,并猜想矩形ABCD的反射四边形的周长是否为定值?

启发与证明:

(3)如图4,为了证明上述猜想,小华同学尝试延长GF交BC的延长线于M,试利用小华同学给我们的启发证明

(2)中的猜想.

 

24.(本题12分)如图17,已知点A(-1,0),B(4,0),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且∠ACB=90°,抛物线y=ax2+bx+c经过A、B、C三点,其顶点为M.

(1)求抛物线y=ax2+bx+c的解析式;

(2)试判断直线CM与以AB为直径的圆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N,使得S△BCN=4?

如果存在,那么这样的点有几个?

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九年级数学二练试题答案

数学答题卡

姓名

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区(居中)

缺考

违纪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公整,笔记清楚。

3.严格按照题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一.选择题(36分,每小题3分)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4分)

13.答案不唯一,如.14.90

15..16.8.

17.21.

三.解答题(64分)

18.解:

原式=-2×-9+1+2+1=-6-----6分

4.【答案】

(1)猜想与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垂直平分,---------1分

证明如下:

因是等边三角形,则AB=BC=AC=3,将沿直线向右平移后,CD∥AB,且CD=AB,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又有AB=BC,则四边形ABCD是菱形,菱形ABCD的对角线与互相垂直平分。

-----------5分

(2)BC=3,CF=,∠BFC=900,BF==,

由菱形的性质得BD=2BF=。

-----------8分

20.解:

【答案】

(1)由折线图可知:

不了解、了解很少、基本了解的人数分别为10、30、15人,而由扇形图可知:

了解很少的占总数的50%,

所以接受调查的人数为:

=60(人).-----------2分

(2)不了解所占的百分比为:

=,基本了解所占百分比为:

=25%,所以了解所占百分比为:

1-50%-25%-=,了解的人数为:

×60=5(人),“基本了解”部分所对应扇形的圆心角为:

25%×360=900,补图略.-----------6分

(3)由于“了解”和“基本了解”程度的百分比和为,所以“了解”和“基本了解”程度的总人数为:

×1200=400(人).∴x1>x2。

-----------8分

21.解

(1)连接OC,∵PC是⊙O的切线,

∴OC⊥PC∴∠OCP=90°.1分

∵∠CPA=30°,∴∠COP=60°2分

∵OA=OC,∴∠A=∠ACO=30°3分

∵PD平分∠APC,

∴∠APD=15°,

∴∠CDP=∠A+∠APD=45°.5分

(2)∠CDP的大小不发生变化.6分

∵PC是⊙O的切线,

∴∠OCP=90°.7分

∵PD是∠CPA的平分线,∴∠APC=2∠APD.

∵OA=OC,

∴∠A=∠ACO,∴∠COP=2∠A,8分

在Rt△OCP中,∠OCP=90°,

∴∠COP+∠OPC=90°,9分

∴2(∠A+∠APD)=90°,∴∠CDP=∠A+∠APD=45°.

即∠CDP的大小不发生变化.10分

22.解:

(1)证法一:

∵AB、CD相交于点O,∴∠AOC=∠BOD,

∵OA=OC,∴∠OAC=∠OCA=(180°-∠AOC),

同理可证:

∠OBD=∠ODB=(180°-∠BOD),

∴∠OAC=∠OBD,

∴AC∥BD.-----------3分

证法二:

∵AB=CD=136cm,OA=OC=51cm,∴OB=OD=85cm,;

又∵∠AOC=∠BOD,

∴△AOC∽△BOD,∴∠OAC=∠OBD,∴AC∥BD.

(2)在△OEF中,OE=OF=34cm,EF=32cm;

作OM⊥EF于点M,则EM=16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