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162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广义:

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与社会

狭义:

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与反思过程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2)研究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

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性强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

(1)教育过程为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做出贡献

(2)对教育学业走出贡献

(3)对人类学习过程提供有益理论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个案研究等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情况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

(二)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情况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情况(改造、繁荣、受破坏、新生)

1.第一个时期(1949年~1958年)

2.第二个时期(1959年~1966年)

3.第三个时期(1966年~1976年)

4.第四个时期(1976年至今)

(1)在教材建设方面硕果累累

(2)教育心理学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第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大了

第二,理论争论问题和心理学史不再那么受人注意,应用于教育实践

第三,社会心理学成果吸收到教育心理学体系中来的比例上升

第四,注意和重视师生间关系

第五,教育心理学研究队伍素质上升

第六,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同时提出自己理论的设想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桑代克完成并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3.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三、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一)十月革命前俄国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二)十月革命之后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乳儿期(0岁~1岁)

婴儿期(1岁~3岁)

幼儿期(3岁~6岁)

童年期(7岁~11岁)

少年期(12岁~14岁)

青年期(15岁~25岁)

成年期(25岁~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儿童期

(二)少年期

(三)青年初期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二)关键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三)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五)小学生认知的教育

二、初中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与教育

(一)初中生感、知觉的发展

(二)初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三)初中生思维的发展

(四)初中生想象的发展

(五)初中生的认知教育

三、高中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与教育

(一)高中生感觉、知觉的发展

(二)高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三)高中生思维的发展

(四)高中生想象的发展

(五)高中生的认知教育

第三节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发展的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婴儿期(0岁~1.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儿童期(1.5岁~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岁~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岁~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

5.青春期(12岁~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岁~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岁~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学的作用

三、影响人格站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四、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一般特点与自我教育

1.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一般特点

(1)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小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与自我教育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一般特点

(1)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初中生的自我教育

(三)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与自我教育

1.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一般特点

(1)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2)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

2.高中生的自我教育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发展方式差异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2.智力的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2)智力的群体差异:

第一,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的多,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比女生多。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应该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应该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三、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新歌是人格的核心。

(二)性格的差异

1.性格特征差异: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2.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顺从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含义

广义: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狭义:

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

2.学生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3.学生学习是按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地进行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5.学生的学习是受教育的过程

三、学习的过程及其阶段

1.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学习过程的分析

2.美国心理学家地学习过程的分析

(1)动机阶段预期

(2)选择阶段注意

(3)获得阶段编码

(4)保持阶段储存

(5)回忆阶段检索

(6)概括阶段迁移

(7)作业阶段反应

(8)反馈阶段强化

3.前苏联心理学家对学习过程的分析

定向环节(输入系统)→行动阶段(输出系统)→反馈环节(返回系统)

四、学习的类型

(一)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学习类型的分析

(1)知识的学习。

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动作的学习

(3)智能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二)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学习类型的分析

布卢姆根据学习的结果,把教育目标分为三类:

认知的、情感的和精神运动的。

认知目标被分为六级:

第一级为知识:

对知识的简单回忆(主要指记忆)

第二级为了解:

理解的最低阶段。

第三级为应用:

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原理或原则。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及其基本要素

(二)学习动机的概念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1.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没有无学习动机的学习目的,也没有无学习目的的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首先,学习动机能够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

其次,学习动机能够为学习行为定向

再次,学习动机能够维持学习行为

三、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一)学习需要内驱力

(二)学习期待及诱因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

(二)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

(三)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一)理论摘要

(二)评价

二、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

(一)理论摘要

马斯洛先后提出七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如下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评价

三、成就动机理论

(一)理论摘要

(二)评价

四、归因理论

(一)理论摘要

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心理活动的归因,即人们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于什么原因

(2)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心理活动的推论

(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三)评价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绩行为的主观判断

(一)理论摘要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替代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唤醒

(二)评价

六、习得性无力感理论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代表人物,美.塞利格曼

(一)理论摘要

(1)获得体验。

(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

(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

(二)评价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激发需要

二、培养学习兴趣

三、明确目标

四、设置榜样

五、了解学习成绩

六、积极鼓励

七、适当地开展竞赛

八、期望与评价

九、成功的满足

 

第三节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培养

一、学习兴趣的含义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