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桩检测方案模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0798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docx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桩检测方案模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docx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

xxxx 公司基桩检测方案

 

XXXX 项目基桩检测方案

 

编写:

 

校核:

 

审核:

 

批准:

 

xxxx 公司

x 年 x 月 x 日

会签单位

意见栏

建设单位

意见:

签字:

                                       (盖章)

设计单位

意见:

签字:

                                       (盖章)

监理单位

意见:

签字:

                                       (盖章)

施工单位

意见:

签字:

                                       (盖章)

检测方案会签栏

xxxx 公司基桩检测方案

xxxx 公司基桩检测方案

意见:

 

检测单位

签字:

(盖章)

 

第一部分:

编制依据

一、方案编制依据

1、本工程设计图纸 中有关基桩检测的要求;

2、国家和行业颁布的有关现行检测规范和标准:

3、《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条 例》;

4、南宁市有关文件规定。

二、文件规范采用目录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5、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南建质安【2011】46 号。

第二部分:

工程概况

xxxx 工程位于 xxxx 市 xx 路,项目由 xx 开发,xxx 负责设计,xxx 承

建,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1、2#楼为 xxxx 基础,桩径为

xxmm,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 xxxxkN,其中 1#楼总桩数为 xxxx 根,

共计抽检 xxxx 根桩进行完整性检测、抽检 xxxx 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

试验(堆载法)、;2#楼总桩数为 xxxx 根,共计抽检 xxxx 根桩进行完整性检

测、抽检 xxxx 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堆载法)、抽检 10 根桩进

行声波透射检测。

附上勘察报告

第三部分:

检测桩选择

根据《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

规范》(JGJ 7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及设计

要求,须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低应变法检测,

各种桩类型和数量(见以下附表)。

受检桩情况表

xxxx 公司基桩检测方案

分项工程桩数量

1#楼

xxxx 桩

366

单桩竖向抗

压静载试验

×2×1.2

基础

低应变检测xxxx--

 

第四部分:

试验过程

根据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本工程检测需分别采用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

试验、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 等方法进行,其中, 单桩竖向抗压

静载试验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低应变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

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声波透射法适用于混凝土

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判定桩身缺陷的 位置、范围和 程度。

具体实施

如下:

一、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1、试验目的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 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

应加载至桩侧与桩端的岩土阻力达到极限状态;当桩的承载力由桩身强度

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加载量进行加载 。

工程桩验收检测时,加载量不

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 2 倍。

2、试验堆载及加载装置

(1)试验加载设备宜采用液压千斤顶。

当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千斤顶

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

①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

②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受检桩的横截面形心重合。

(2)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锚桩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

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等,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加载反力装置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值的 1.2 倍;

②加载反力装置的构件应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

③应对锚桩的桩侧阻力、钢筋、接头进行验算,并满足抗拔承载力的

要求;

④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宜少于 4 根,且应对锚桩上拔量进行

监测;

⑤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且压重施

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 1.5 倍;有条件时,宜利

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

⑥检测桩桩头应作桩帽处理:

a 距桩顶 1 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 3㎜~5㎜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

1.5 倍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宜大于 100㎜。

桩顶应设置钢筋片网

反力装置

距离

试桩中心与锚桩中心

(或压重平台支墩边)

试桩中心与

基准桩中心

基准桩中心与锚桩中心

(或压重平台支墩边)

锚桩横梁

≥4(3) D 且>2.0m

≥4(3) D 且>2.0m

≥4(3) D 且>2.0m

压重平台

≥4(3) D 且>2.0m

≥4(3) D 且>2.0m

≥4(3) D 且>2.0m

地锚装置

≥4 D 且>2.0m

≥4(3) D 且>2.0m

≥4 D 且>2.0m

xxxx 公司基桩检测方案

1 层~2 层,间距 60㎜~100㎜。

b 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 1 级~2 级,且不得低于

C30。

(3)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

当通过并

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并换算荷载时,应根据千

斤顶率定曲线进行荷载换算。

荷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压力表的准确度

应优于或等于 0.5 级。

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

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 80%。

(4)沉降测定平面宜设置在桩顶以下 200㎜的位置,测点应固定在桩

身上。

沉降测量宜采用大量程的位移传感器或百分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测量误差不得大于 0.1%FS,分度值/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 0.01㎜;

②直径或边宽大于 500㎜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 4 个位移测

试仪表,直径或边宽小于等于 500㎜的桩可对称安置 2 个位移测试仪表;

③基准梁应具有足够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

简支于基准桩上;

④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不得受气温、振动及

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当基准梁暴露在阳光下时,应采取遮挡措施。

(5)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

合下表的规定。

当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或多支盘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心

距不应小于 2 倍扩大端直径。

轻土场地压重平台堆载重量较大时,宜增加

支墩边与基准桩中心和试桩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在试验过程中观测基准桩

的竖向位移。

试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注:

1  D 为试桩、锚桩或地锚的设计直径或边宽,取其较大者;

2 括号内数值可用于工程桩验收检测时多排桩设计桩中心距离小于 4 D 或压重平台支墩下

2 倍~3 倍宽影响范围内的地基土已进行加固处理的情况。

3、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分级:

 加载应分级进行,且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

为最大加载值或预估极限承载力 的 1/10,其中,第一级加载量可取 分级荷

载的 2 倍。

(2)慢速维持荷载法 沉降观测:

每级荷载施加后 ,应分别按第

5min、15min、30min、45min、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 30min 测

读一次桩顶沉降量 。

xxxx 公司基桩检测方案

(3)沉降相对稳定标准:

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 得超过 0.1mm,

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 的第 30min 开始,按 1.5h 连续三次每

30min 的沉降观测值计算)。

(4)卸载时,每级荷载应维持 1h,分别按第 15min、30min、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

降量,维持时间不得少于 3h,测读时间分别为第 15min、30min,以后每隔

30min 测读一次桩顶残余沉降量。

(5)终止加荷条件: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①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 5

倍,且桩顶沉降量超过 40mm;

②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 2

倍,且经 24h 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

③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 值且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④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⑤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 60~80mm;

当桩端阻力尚未充分发挥时 ,可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 80mm。

(6)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Qu 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

①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 征确定:

对于陡降型 Q–S 曲线,应取其发

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

②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

取 S–lgt 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

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

③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 2

倍,且经 24h 尚未达到相对稳定 标准时,取前一级荷载值 ;

④对于缓变型 Q–S 曲线,宜根据桩顶总 沉降量,取 s 等于 40mm 对应

的荷载值;对 D(D 为桩端直径)大于等于 800mm 的桩,可取 s 等于 0.05D

对应的荷载值 ;当桩长大于 40m 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 ;

⑤不满足上述 ①~④款情况时,桩的 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宜取最大加

载值。

 

基桩静载荷试验示意图

xxxx 公司基桩检测方案

一、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1、试验目的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复合地基增强体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

2、试验堆载及加载装置

(1)试验加载设备宜采用液压千斤顶。

当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千斤顶

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

①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

②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受检桩的横截面形心重合。

(2)试验提供的反力装置可采用锚桩法和堆载法。

当采用堆载法加载

时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堆载支点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②堆载的支墩位置以不对试桩和基准桩的测试产生较大影响确定,无

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③堆载量大时,可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

④试验反力装置的承重能力应满足试验加载要求;

⑤加载反力装置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值的 1.2 倍。

⑥检测桩桩头应作桩帽处理:

a 距桩顶 1 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 3㎜~5㎜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

1.5 倍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宜大于 100㎜。

桩顶应设置钢筋片网

1 层~2 层,间距 60㎜~100㎜。

b 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 1 级~2 级,且不得低于

C30。

(3)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

当通过并

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并换算荷载时,应根据千

斤顶率定曲线进行荷载换算。

荷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压力表的准确度

应优于或等于 0.5 级。

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

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 80%。

(4)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架设位置宜在桩顶标高位置。

沉降测量宜采

用大量程的位移传感器或百分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测量误差不得大于 0.1%FS,分度值/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 0.01㎜;

②直径或边宽大于 500㎜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 4 个位移测

试仪表,直径或边宽小于等于 500㎜的桩可对称安置 2 个位移测试仪表;

③基准梁应具有足够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

简支于基准桩上;

④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不得受气温、振动及

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当基准梁暴露在阳光下时,应采取遮挡措施。

(5)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

合下表的规定。

试桩、锚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反力装置距离

试桩与锚桩

(或压重平台支座墩边)

试桩与

基准桩

基准桩与锚桩

(或压重平台支座墩边)

锚桩横梁反力

装置

压重平台反力

装置

≥4 d 且>2.0m

≥4 d 且>2.0m

≥4 d 且>2.0m

xxxx 公司                                                           基桩检测方案

注:

1  d 为试桩或锚桩的设计直径,取其较大者(如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

心距离尚不应小于 2 倍扩大端直径)。

3、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分级:

 加荷分级不应小于 8 级,每级加载量宜为预估极限荷

载的 1/8~1/10。

(2)慢速维持荷载法 沉降观测:

每级加载后,每第

5min、10min、15min 时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 15min 测读一次,累计 1h

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

(3)沉降相对稳定标准:

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连续两次在

每小时内小于 0.1㎜时可视为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4)卸载及卸载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每级卸载值为加载值的两倍;

②卸载后隔 15min 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读一次,即可卸

下一级荷载;

③全部卸载后,隔 3h 再测读一次。

(5)终止加荷条件: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①当荷载-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

总沉降量超过 40mm;

∆sn+1

② ∆sn

≥2,且经过 24h 沉降尚未稳定;

③桩身破坏,桩顶变形急剧增大;

④当桩长超过 25m,Q-s 曲线呈缓变形时,桩顶总沉降量大于

60mm~80mm;

⑤验收试验时,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 2 倍。

注:

△ sn ——第 n 级荷载的沉降增量; △ sn+1 ——第 n +1级荷载的沉降增量。

(6)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的确定应符合 下列规定:

①作荷载-沉降( Q - s )曲线和其他辅助分析所需的曲线;

②曲线陡降段明显时,取相应于陡降段起点的荷载值;

③当出现《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12)第 C.0.9 条第 2 款

的情况时,取前一级荷载值;

④ Q - s 曲线呈缓变形时,取桩顶总沉降量 s 为 40mm 所对应的荷载值;

⑤按上述办法判断有困难时,可结合其他辅助分析方法综合判定;

⑥参加统计的试桩,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 30%时,设计可取

xxxx 公司基桩检测方案

其平均值为单桩极限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 30%时,应分析离差过大

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需要时应增加试桩数量。

工程验收时应视建筑物结构、基础形式综合评价,对于桩数少于 5 根的独

立基础或桩数少于 3 排的条形基础,应取最低值。

 

二、低应变法

1、试验目的

本方法适用于 检测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

及位置。

2、检测原理

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触发应力波,应力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

身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的界面(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夹层等部位)和桩

身截面积变化(如缩径或扩径)部位,该应力波通过波阻抗不同的截面将产生

反射波。

采用动测仪将反射波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自动记录存储

反射波形,再经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分析,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

息,据此计算桩身波速,以判断桩身完整性及估计混凝土强度等级。

还可根

据波速和桩底反射波到达时间对桩的实际长度进行核对。

3、检测方法

(1)受检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受检桩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 70%,且不应低于 15MPa;

②桩头的材质、强度应与桩身相同,桩头的截面尺寸不宜与桩身有明显

差异;

③桩顶面应平整、密实,并与桩轴线垂直。

(2)测量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安装传感器部位的混凝土应平整;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顶面垂直;用耦

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

②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钢筋笼的主筋影响;

类别

时域信号特征

幅频信号特征

2L/c 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

有桩底反射波

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

其相邻频差△ƒ≈c/2L

2L/c 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

有桩底反射波

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

邻频差△ƒ≈c/2L,

轻微缺陷产生的谐振峰与桩底谐振

峰之间的频差△ƒˊ≈c/2L

有明显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Ⅱ类和Ⅳ类之间

桩身完整性类别

分    类    原    则

Ⅰ类桩

桩身完整

Ⅱ类桩

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Ⅲ类桩

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Ⅳ类桩

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桩身完整性分类表

桩身完整性判定表

xxxx 公司基桩检测方案

③激振方向应沿桩轴线方向;

④瞬态激振应通过现场敲击试验,选择合适重量的激振力锤和软硬适宜

的锤垫;宜用宽脉冲获取桩底或桩身下部缺陷反射信号,宜用窄脉冲获取桩

身上部缺陷反射信号;

⑤稳态激振应在每一个设定频率下获得稳定响应信号,并应根据桩径、

桩长及桩周土约束情况调整激振力大小。

详见如下示意图:

 

基桩低应变检测示意图

4 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号衰减特性以及设计

桩型、成桩工艺、地基条件、施工情况,按下表所列时域信号特征或幅频

信号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

 

2L/c 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

或周期性反射波,无桩底反射波;

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使波形现低

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无桩底反射波

缺陷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

邻频差△ƒˊ≈c/2L,无桩底谐振峰;

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只出现单一

谐振峰,无桩底谐振峰

注:

对同一场地、地质条件相近、桩型和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因桩端部分桩身阻抗与持力层

阻抗相匹配导致实测信号无桩底反射波时,可按本场地同条件下有桩底反射波的其他桩实测信号判

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xxxx 公司                                                           基桩检测方案

三、声波透射法

(1)基本原理

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混凝土质量的原理是事先在桩内预埋若干条声测管,

作为超声波接收和发射换能器的通道(见图 1)。

检测时在一个管内放入发射

超声波的发射探头,在另一个管内放入接收超声波接收探头。

两个探头由底

部往上同步提升,仪器记录超声波在由二管组成的砼测面内传播的声学特征。

根据波的到达时间,幅度大小,频率变化及波形畸变程度,经过分析处理,

从而判定出砼质量状况,存在缺陷的性质、大小及空间位置、砼匀质性。

 

图 1 基桩声波透射法检测示意图

 

图 2 声测管布置图

(2)配合工作要求

xxxx 公司基桩检测方案

在灌注混凝土之前,需要在被检测的基桩内预先埋入检测预埋管,待约

15 天砼龄期后开始检测。

预埋管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声测管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声测管内径应大于换能器外径;

b 声测管应有足够的径向刚度,声测管材料的温度系数应与混凝土接近;

c 声测管应下端封闭、上端加盖、管内无异物;声测管连接处应光顺过

渡,管口应高出混凝土顶面 100mm 以上;

d 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声测管有效固定。

②声测管埋设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桩径小于或等于 800mm 时,不得少于 2 根声测管;

b 桩径大于 800mm 且小于或等于 1600mm 时,不得少于 3 根声测管;

c 桩径大于 1600mm 时,不得少于 4 根声测管;

d 桩径大于 2500mm 时,宜增加预埋声测管数量。

(3)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①声速 vi ( j) 异常按下式判定:

vi ( j) ≤ vc

式中:

 vi ( j) ——第 j 检测剖面第 i 声测线声速(km/s), i =1,2,……,

n ;

vc ——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km/s)。

②波幅异常判断的临界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APj ( j)

Am ( j) =

1 n

n j=1

Ac ( j) = Am ( j) - 6

波幅 Api ( j) 异常应按下式判定:

Api ( j) < Ac ( j)

式中:

 Am ( j) ——第 j 检测剖面各声测线的波幅平均值(dB);

Api ( j) ——第 j 检测剖面第 i 声测线的波幅值(dB);

Ac ( j) ——第 j 检测剖面波幅异常判断的临界值(dB);

n ——第 j 检测剖面的声测线总数。

③PSD 值异常判据

PSD 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PSD( j, i) =

t2

[ ci ( j) - tci-1( j)]

zi - zi-1

式中:

 PSD ——声时-深度曲线上相邻两点连线的斜率与声时差

的乘积( us2 / m );

tci ( j) ——第 j 检测剖面第 i 声测线的声时( us );

类别

特征

所有声测线声学参数无异常,接收波形正常;

存在声学参数轻微异常、波形轻微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任一

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且在任一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小于

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存在声学参数轻微异常、波形轻微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一个

或多个检测剖面的一个或多个区段内纵向连续分布,或在一个或多个深度横

向分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任一

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且在任一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小于

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一个

或多个检测剖面的一个或多个区段内纵向连续分布,但在任一深度横向分布

的数量小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任一

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但在一个或多个深度横向分布的数

量大于或等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存在声学参数严重异常、波形严重畸变或声速低于低限值的异常声测线,

异常声测线在任一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且在任一深度横

向分布的数量小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一个

或多个检测剖面的一个或多个区段内纵向连续分布,且在一个或多个深度横

向分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存在声学参数严重异常、波形严重畸变或声速低于低限值的异常声测线,

桩身完整性类别

分    类    原    则

Ⅰ类桩

桩身完整

Ⅱ类桩

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Ⅲ类桩

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Ⅳ类桩

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桩身完整性分类表

桩身完整性判定表

xxxx 公司基桩检测方案

tci-1( j) ——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