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057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docx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docx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

课时检测(十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时间:

45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36年12月14日,苏联《真理报》的社论说:

“(张学良)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

现存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举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牺牲品。

”这一评论(  )

A.准确指出了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动机

B.说明西安事变违背国内抗日救亡呼声

C.反映了苏联支持中国抗日的基本立场

D.对西安事变结局的推断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

选C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对张学良抗日行为的评价,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他们反对张学良之前执行的不抵抗政策及发动西安事变不利于国共合作抗日,反而有利于日本的侵略,可知苏联是支持中国的抗日活动的,故C项正确。

2.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

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

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是(  )

A.时局需要

B.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C.改善民生

D.苏联经济成就的示范作用

解析:

选A 材料中“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

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表明是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故A项正确。

3.1944年11月7日,经蒋介石与美国总参谋部的同意,赫尔利飞赴延安与中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

会后赫尔利相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

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  )

A.开始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

B.担心国共矛盾影响统一战线建立

C.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

D.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

解析:

选D “开始”说法错误,此时是“1944年11月”,故A项错误;抗日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建立,故B项错误;“联合政府”的提法要到1945年10月,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可知,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之间有分歧会影响到抗日的最终结果,故D项正确。

4.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资料记载:

“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

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

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

”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武汉会战后的战争特征

B.材料中的“某战场”是指中国的正面战场

C.“犬牙交错”是因为全民族抗战尚未形成

D.材料反映的相关情况主要出现在抗战初期

解析:

选A 从材料“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可知,在战场上,日军和中国的抵抗力量同时存在,“犬牙交错”,并且中国的抵抗力量经常在日军后方出现,由此判断这个战场是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A项正确。

5.在宜昌战役中,日军几乎陷入绝境。

日军发现:

“在我阵地前,战死的重庆士兵尸体,连长在前,军官继后,在地面上排成了金字塔形。

在一名战死重庆军连长精心记载的日记本上,写着对部下士兵的无限信任和明天必将占领宜昌的必胜决心。

”这表明中国军队(  )

A.战斗意识高昂B.作战规模庞大

C.军官素质过硬D.官兵纪律严明

解析:

选A 从材料中“连长在前,军官继后……对部下士兵的无限信任和明天必将占领宜昌的必胜决心”可以得出将士的斗志高昂,故A项正确。

6.“总税务司通令”是自1861年开始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下发各海关税务司的普发性公文,以英文行文。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致力于将通令改为中文行文,1942年这一诉求得以实现。

由此可知,这一转变是(  )

A.中国近代反帝运动发展的成果

B.中国近代海关国际性减弱的象征

C.欧洲团结中国抵抗日本的需要

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升的标志

解析:

选A 自晚清以来,海关总税务司一职长期被英国人占据,南京政府实现中文行文,本身就体现了反帝运动取得了新成果,故A项正确。

7.毛泽东曾致函傅作义:

“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

保卫绥远,保卫西北,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

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则亡,举国奋战则存。

”符合该函件思想的是(  )

A.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

B.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

C.灵活作战,坚持敌后抗战

D.接受改编,和平解放北平

解析:

选B 根据“红军”可知该函件出现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故A项错误;根据“自相煎则亡,举国奋战则存”可知全国人民要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敌后抗战,故C项错误;根据“红军”可知处于两次国共合作之间,故D项错误。

8.(2018·福建质检)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

1937年10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

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

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解析:

选B 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影响,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故B项正确。

9.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

解析:

选A 材料表明,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停止正面战场作战,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也没有推卸责任,故C项错误;与游击战术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10.(2018·新乡二模)据抗战初期路透社电讯载,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这次战役(  )

A.为政府西迁赢得了时间

B.是抗战以来中方最大一次胜利

C.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D.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

解析:

选B “津浦线之战”指徐州会战。

1937年抗战开始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即着手开始西迁事宜,时间早于材料时间,故A项错误;台儿庄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对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属于徐州会战,故B项正确;山西会战是国共抗战初期合作的典范,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11.(2018·九江一模)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

“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解析:

选B 根据时间“1946年”以及电文内容可以看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国民党发动内战。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国民党只是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故A项错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故B项正确;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故D项错误。

12.(2018·常德一模)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

毛泽东先生来了!

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这一报道反映出(  )

A.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

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

解析:

选B 人们兴奋是因为抗战结束后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

“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

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10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7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战略上、作战方针和抗战路线上进行比较。

(2)问,从援助国家援助物质、援助金额以及援助数量上分析变化,从物质上、精神上分析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第(3)问,材料一反映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国共合作抗日,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1)体现:

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共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共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

(2)变化:

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

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特点:

民族性:

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

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4.(2018·揭阳一模)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实践,是近代中国民主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