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业务知识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0173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1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业务知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水文业务知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水文业务知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水文业务知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水文业务知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业务知识资料.docx

《水文业务知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业务知识资料.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文业务知识资料.docx

水文业务知识资料

一、水文循环及径流形成

1.水圈:

地球上的水以液态、固态和气态的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机体中,这些水体构成了地球的水圈。

2.水文循环:

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太阳的辐射下不断地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并随气流的运动输送到各地,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的雨水,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并蒸发。

落到地面的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另一部分形成地面径流沿江河回归大海。

渗入地下的水,有的被土壤或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蒸发或散发返回大气;有的渗透到较深的土层形成地下水,并以泉水或地下水流的形式渗入河流回归大海。

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这种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面和地下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称为水文循环,也称为水循环

3.水文循环分类:

按水文循环的规模与过程,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输送到大陆形成降水,其中一部分以地面和地下径流的形式从河流汇归海洋;另一部分重新蒸发返回大气。

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小循环或内循环:

在大循环运动中,水一方面在地面和上空通过降水和蒸发进行纵向交换,另一方面通过河流在海洋和陆地之间进行横向交换。

海洋从空中向大陆输送大量水汽,陆地则通过河流把水输送到海洋里。

陆地也向海洋输送水汽,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海洋里,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局部的水文循环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

前者称为海洋小循环,后者称为内陆小循环。

4.水文循环的成因:

内因水在常温下能实现三态的转换,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水的物理状态、水质、水量等都在不断地变化,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四个环节进行着交换。

5.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进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6.河流的形成:

降落到地面的雨水,除下渗、蒸发等损失外,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定的方向和路径流动,这种水流称为地面径流。

地面径流长期侵蚀地面,冲成沟壑,形成溪流,最后汇集成河流。

河流流经的谷地称为河谷,河谷底部有水流的部分称为河床或河槽。

7.河流的形成与分段:

一条河流沿水流方向,自高向低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多为泉水、溪涧、冰川、湖泊或沼泽等。

上游紧接河源,多处于深山峡谷中,坡陡流急,河谷下切强烈,常有急滩或瀑布。

中游河段坡度渐缓,河槽变宽,两岸常有滩地,冲淤变化不明显,河床较稳定。

下游是河流的最下段,一般处于平原区,河槽宽阔,河床坡度和流速都较小,淤积明显,浅滩和河湾较多。

河口是河流的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或内陆湖泊的地方。

这一段因流速骤减,泥沙大量淤积,往往形成三角洲。

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流人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中的河流,称为内流河或内陆河。

8.河流断面有横断面和纵断面。

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断面称为横断面,简称断面,断面内自由水面高出某一水准基面的高程称为水位。

枯水期水流所占部分为基本河床,或称为主槽,洪水泛滥所及部分为洪水河床,或称为滩地。

只有主槽而无滩地的断面称为单式断面,有主槽又有滩地的断面称为复式断面。

河流横断面能表明河床的横向变化。

断面内通过水流的部分称为过水断面,其面积称为过水断面面积。

9.河流中沿水流方向各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称为中泓线,沿中泓线的断面称为河流的纵断面。

河流纵断面能反映河床的沿程变化。

任意河段两端(水面或河底)的高差△h称为落差,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河道纵比降,简称比降,用小数或千分数表示。

常用的比降有水面比降和河底比降。

河流沿程各河段的比降都不相同,一般自河源向河口逐渐减小。

水面比降随水位的变化而变化,河底比降则较稳定。

10.脉络相通的大小河流所构成的系统称为水系、河系或河网,水系中直接流入海洋、湖泊的河流称为干流,流人干流的河流称为支流。

为了区别干支流,常采用斯特拉勒(Strahler)河流分级法进行分级。

该法可表述为:

①直接发源于河源的小河流为一级河流;②两条同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的河流级别比原来高一级;③两条不同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的河流的级别为两条河流中的较高者。

以此类推至干流,干流是水系中最高级别的河流。

11.流域:

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称为流域,也就是分水线包围的区域。

12.分水线有地面、地下之分。

闭合流域:

当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否则为不闭合流域,在实际工作中,除有石灰岩溶洞等特殊的地质情况外,对于一般流域,当对所论问题无太大影响时,多按闭合流域考虑。

13.降水是指液态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如雨、雪、霞、雹、露、霜等等,其中以雨、雪为主。

降水特征用五大基本要素来表示,如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降水面积及暴雨中心等。

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点或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用深度表示,以mm计。

降水历时:

降水持续的时间称为降水历时,以min、h或d计。

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或雨率,以mm/min或mm/h计。

降水面积:

降水笼罩的平面面积为降水面积,以km2计。

暴雨中心:

暴雨集中的较小的局部地区,称为暴雨中心。

14.降水形成的三个因素,水汽、上升运动和冷却凝结.降水通常按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气旋雨。

1、对流雨因地表局部受热,气温向上递减率过大,大气稳定性降低,下层空气膨胀上升与上层空气形成对流运动。

上升的空气形成动力冷却而致雨称为对流雨。

因对流上升速度快,形成的云多为垂直发展的积状云,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雨区较小。

2、地形雨空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山脉的阻挡,气流被迫沿迎风坡上升,由于动力冷却而成云致雨称为地形雨。

3.锋面雨:

锋面:

两个温湿特性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在其接触区由于性质不同来不及混合而形成一个不连续面,称为锋面。

锋区:

所谓不连续面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带,所以又称为锋区。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习惯上把锋线简称为锋。

由于冷暖空气密度不同,暖空气总是位于冷空气上方。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锋面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冷气团总是摸人暖气团下部,暖空气沿锋面上升。

由于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别,因此,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

锋面雨:

锋面活动产生的降水统称锋面雨。

包括冷锋、暖锋、静止锋、锢囚锋四种。

4.气旋雨:

气旋是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气旋涡。

在北半球,气旋内的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并向中心辐合,引起大规模的上升运动,水汽因动力冷却而致雨,称为气旋雨。

按热力学性质分类,气旋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类,相应产生的降水称为温带气旋雨和热带气旋雨。

15.地下水面以上,土壤含水量未达饱和,是土壤颗粒、水分和空气同时存在的三相系统,称为包气带。

水文学中把存于包气带中的水称为土壤水,而将饱和带中的水称为地下水,包括潜水和承压水。

土壤水是指吸附于土壤颗粒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水。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在分子力、毛管力或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水。

1.吸湿水:

土粒表面的分子对水分子的吸引力称为分子力。

吸湿水:

由分子力所吸附的水分,称为吸湿水。

吸湿水被紧紧地束缚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不能被植物利用。

2.薄膜水:

由土粒剩余分子力所吸附在吸湿水层外的水膜称为薄膜水。

薄膜水受分子吸力作用,不受重力的影响,但能从水膜厚的土粒(分子引力小)向水膜薄的土粒(分子引力大)缓慢移动。

3.毛管水:

毛管水:

土壤孔隙中由毛管力所持有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毛管水又分为支持毛管水和毛管悬着水。

4.重力水:

当土壤水的含量超过土壤颗粒分子力和毛管力作用范围而不能被士壤所保持时,在重力作用下将沿土壤孔隙流动,这部分水称为重力水。

16.土壤水分常数:

①最大吸湿量:

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吸收的最大水汽量。

②最大分子持水量:

指土粒分子力所能结合水分的最大量。

③凋萎含水量:

植物无法从土中吸收水分而枯死时的土壤含水量。

④毛管断裂含水量:

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破坏会时的含水量。

⑤田间持水量:

无过剩重力水时,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毛管悬着水量。

⑥饱和含水量:

土壤中所有孔隙全部为水充填时的含水量。

17.下渗特征值:

①下渗率(强度):

单位时间内从地表渗入地下的水深。

②下渗能力:

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

③稳定下渗率:

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下渗率。

④下渗总量:

在一定时间内下渗至土壤的总水深。

下渗的物理过程分为渗润、渗漏、渗透三个阶段。

影响下渗的因素:

土壤特性、降雨特性、流域地面情况和人类活动。

18.蒸发:

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蒸发,散发或蒸腾:

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经植物的茎叶散逸到大气中的过程称为散发或蒸腾。

蒸散发:

是发生在具有水分子的物体表面上的一种分子运动现象。

蒸发面:

具有水分子的物体表面称为蒸发面.。

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有:

饱和差(饱和差大蒸发大)、风速、温度、气压(正比)、水质与水面情况(浑水大、小面积大、平静水面较有波浪的水面蒸发小、水含盐时蒸发大)。

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有:

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土壤结构、土壤色泽、地下及地面特性。

19.径流:

是指降水所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流动的水流。

地面径流,或地表径流:

沿着地面流动的水流称为地面径流,或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沿土壤岩石孔隙流动的水流称为地下径流;。

河川径流:

汇集到河流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河床流动的水流称为河川径流。

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

径流因降水形式和补给来源的不同,可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

我国大部分河流以降雨径流为主。

20.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

一般把它概括为产流过程和汇流过程两个阶段。

我们把降雨扣除损失成为净雨的过程称为产流过程,净雨量也称为产流量。

降雨不能产生径流的那部分降雨量称为损失量。

净雨沿坡面从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然后再沿着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这一完整的过程称为流域汇流过程。

前者称为坡地汇流,后者称为河网汇流。

影响流域汇流的因素有:

降雨空间分布、降雨强度、地表覆盖、流域形状地形及水系排列。

21.河川径流包括地面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三部分。

三种成分汇流速度依次减小。

三种径流成分的比重决定于流域植被、土层厚度、地下构造等。

地面径流形成有四个阶段:

降雨阶段、蓄渗阶段、地面汇流阶段、河网汇流阶段。

壤中流主要影响退水,使退水过程长。

地下径流由潜水和层间水补给,潜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下渗补给,层间水填充在两个隔水层之间。

22.在径流形成过程中,坡地汇流过程对净雨在时程上进行的第一次再分配。

降雨结束后,坡地汇流仍将持续一定时间。

河网汇流过程:

各种成分径流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从支流到干流,从上游向下游,最后流出流域出口断面,这个过程称为河网汇流或河槽集流过程。

河槽调蓄作用:

坡地水流进入河网后,使河槽水量增加,水位升高,这就是河流洪水的涨水阶段。

在涨水段,由于河槽贮蓄一部分水量,所以对任一河段,下断面流量总小于上断面流量。

随降雨和坡地漫流量的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河槽水量减少,水位降低,这就是退水阶段。

这种现象称为河槽调蓄作用。

河槽调蓄是对净雨在时程上进行的第二次再分配。

23.径流计量单位:

①径流总量:

某时段内通过断面的总水量(m3)。

②径流模数:

单位面积上的流量。

③径流深:

某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上所得水深。

④径流系数:

流域某时段内的径流深与形成此径流的流域平均降水量的比值。

⑤径流变率:

某年的年平均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的比值。

24.我国年径流的年内变化:

径流的年内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条件。

我国大部分地区河川径流靠雨水补给,季节性变化剧烈,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

汛期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枯水期水量很小,水源不足。

汛期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占年总径流量60%以上,其中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和西南大部分地区为60%~70%,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70%~80%,广大西部地区为60%左右。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于流域内热量的变化比雨量变化小,所以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地下水补给比例大的河流,其年内变化也较小。

大江大河因接纳不同地区径流的汇入和地下径流的补给,径流的年内分配也较均匀。

25.我国年径流的年际变化:

径流的年际变化,较降水更为剧烈,北方大于南方,水量越贫乏的地区,丰枯年间的水量相差越大。

以历年最大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指标,长江以南各河一般小于3倍;淮河、海深河各支流可达10~20倍,部分平原河流甚至更大。

年径流的变化,不仅有时枯时丰的情况,而且存在连续枯水和连续丰水的情况。

二、站网规划

1、水文测站是在河流或流域内设立的,按一定技术标准经常收集和提供水文要素的各种水文观测现场的总称。

按目的分为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和辅助站。

一、基本站是为综合需要的公用目的,经统一规划而设立的水文测站。

基本站应保持相对稳定,在规定的时期内连续进行观测,收集的资料应刊入水文年鉴或存入数据库。

二、实验站是为深入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水文测组,实验站也可兼作基本站。

三、专用站是为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水文测站,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基本站的特点。

四、辅助站是为帮助某些基本站正确控制水文情势变化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站点辅助站是基本站的补充,弥补基本站观测资料的不足计算站网密度时辅助站不参加统计。

2、基准站是为监测长周期气候演变引起的水文效应和分析人为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的基

本水文站,要设立在自然地理景观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流域内,必须配备较好的仪器设备坚持长久观测一般在符合要求的现有测站中选择。

3、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按一定原则用适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

统。

由基本站组成的水文站网是基本水文站网。

以满足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最低要求,由起码数量的水文测站组成的水文站网,是容许最稀站网。

首先应建成容许最稀站网,然后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发展并优化站网。

力求在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投入条件下使站网的整体功能最强。

水文站网密度可以用“现实密度”与“可用密度”这两种指标来衡量,前者指单位面积上正在运行的站数,后者则包括虽停止观测但已取得有代表性的资料或可以延长系列的站数。

站网密度通常是指现实密度。

4、为制定一个地区或流域水文测站总体布局而进行的水文站网规划其基本内容有:

一、进行水文分区;二、确定站网密度;三、选定布站位置;四、拟定设站年限;五、各类站网的协调配套;六、编制经费预算制定实施方案。

水文站网规划的主要原则是根据需要和可能着眼于依靠站网的结构发挥站网的整体功能,提高站网产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水文站网的调整,是水文站网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水文站网的管理部门应当在使用水文资料解决生产、科研问题的实践中,在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测验手段日益提高和对水文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中,定期地或适时地分析检验站网存在的问题进行站网调整分析检验站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测站位置是否合适;二、测验河段是否满足要求;三、水账是否能算清;四、测站间配套是否齐全。

6、根据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和自然地理条件所划分成的不同水文区域,即水文分区。

不同的水文要素如降水、水面蒸发、流量、泥沙可有不同的水文分区通常的水文分区主要是指为在面上布设区域代表站,以满足内插径流特征值为目的的区划。

7、当具有一定数量测站和一定实测年限的水文资料时,应以内插水文要素某一精度指标为依据确定水文分区。

当实测资料不足以用某一精度指标确定水文分区时,可以用部分水文要素和气候因素的相似性进行综合性水文分区,包括采用主成份聚类分析方法和其他水文水利部门的分区成果如水利区划、水资源评价分区、暴雨洪水参数图集的分区等作为站网规划的水文分区。

8、当水文站网密度超过容许最稀站网且实测年限超过15年时,应以内插水文要素某一精度

指标为依据确定水文分区。

分区时应注意:

一、选定作分区分析的水文资料,应不受人为活动的显著影响,否则必须进行还原处理;二、分区应适当考虑河系的完整性,避免作局部零碎分割,造成布站困难。

三、分区应和站网密度分析相配合;四、要注意地区水文特点、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9、按规划设立的流量站网,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一、按规定的精度标准和技术要求,收集设站地点的基本水文资料;二、为防汛提供实时水情资料;三、插补延长网内短系列资料;四、利用空间内插或资料移用技术,在网内任何地点,能为环境保护,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和利用,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科学研究及其他公共需要,提供基本数据;五、满足其他项目站网定量计算的需要。

10、流量站按水体的类型可分为河道站、水库站、湖泊站、潮流量站。

河道站是设立在天然或人工河道(或渠道)上的流量站。

天然河道上的流量站根据控制面积大小及作用,区分为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和小河站。

一控制面积为3000~5000km2以上大河干流上的流量站为大河控制站;二干旱区在300~500km2以下,湿润区在100~200km2以下的小河流上设立的流量站称为小河站。

三其余的天然河道上的流量站称为区域代表站。

11、大河干流流量站的布站数目按以下要求确定:

一、任何两相邻测站之间正常年径流或相当于防汛标准的洪峰流量递变率以不小于10%~15%来估计布站数目的上限。

河流上游条件困难的地区,递变率可增大到100%~200%。

二、在干流沿线的任何地点以内插年径流或相当于防汛标准洪峰流量的误差不超过5%~10%来估计布站数目的下限。

条件困难的地区,内插允许误差可放宽到15%;三、根据需要与可能,在上下限之间,选定布站数目。

12、大河干流流量站位置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任何相邻测站之间的流量特征值应保持适当的递变率,缺乏水文资料的地区也可以采用流域面积递变率代替;二、满足重要城镇和重要经济区的防洪,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及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需要。

三、出入国境处和入海处并适当考虑省(市、区)的交界处;四、大支流的入汇处及大型湖泊、水库的调蓄的需要;五、测验通信和交通生活条件。

13、布设区域代表站的目的在于控制流量特征值的空间分布,通过径流资料的移用技术,提供分区内其他河流流量特征值或流量过程。

水文分区是区域代表站网规划的基础工作。

应充分利用现有测站的主要水文特征资料对水文分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检验的允许相对误差为正常年径流深±5%,年径流±10%,月径流、洪量、洪峰流量±20%。

检验的合格率至少为70%。

14、选择布设代表站的河流和河段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有较好代表性和测验条件;二、能控制径流等值线明显的转折与走向,尽量不遗漏等值线的高、低中心;三、控制面积内的水工程措施少;四、无过大的空白地区;五、综合考虑防汛、水工程规划、设计、管理、运用等需要;六、尽量照顾交通和生活条件。

15、布设小河站网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小面积暴雨洪水资料,探索产汇流参数在地区上和随下垫面变化的规律。

少数位置适中,地表、地下分水岭重叠较好的小河站可以发挥区域代表站作用。

小流域下垫面特征单一性突出,宜用分区、分类、分级布站。

16、小河站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代表性和测验条件较好;二、水工程影响小;三、面上分布均匀;四、按面积级进行分级布站时,要兼顾到坡降和地势高程的代表性;五、尽量照顾交通和生活条件。

17、平原区水文站网的布设应按水量平衡和区域代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平原区的水文测验对象应是水平衡区,水平衡区可分成大区、小区和代表片三级。

一、大区:

在统一规划下进行水利治理、水资源统一调度使用的区域;二、小区:

在大区中按土壤、植被和水利条件来划分的区域;三、代表片:

由周界线封闭而成的一个面积较小的水平衡区,其产汇流特性可被一个或几个小区移用。

  在北方,可按水资源供需平衡区作为水量平衡大区。

大区面积过大者可划分为若干中区或小区,均以能算清水量进行三水转化分析研究为依据。

18、水平衡区的周界线,可按水平衡范围大小分成大区控制线(简称控制线)、小区区界线(简称区界线)、代表片封闭线(简称封闭线)三种。

周界线设置主要技术要求:

一、路线的走向为沿水平衡区的周界形成封闭的外包线;二、不同种类的周界线尽可能综合布设;三、路线的走向充分结合原有的基本水文站,充分考虑公路、桥、涵、堰、闸、泵站等建筑物设施以及选择进(出)口门最少的路线。

三、测验设施

1、基本水尺断面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断面处水流平顺,两岸水面无横比降,无漩涡、回流死水等发生,地形条件便于观测及安装自计水位计和其它测验设备;②断面应垂直于流向,应与测流断面重合,当不能重合时两断面上的水位应有稳定的关系;③基本水尺断面一经设置,不得轻易变动断面位置,当遇不可预见情况必须迁移时,应进行新旧断面比测,水位级应达到年平均水位变幅的75%;④当河段内有固定分流,分流量超过断面总流量的20%,且两者之间没有稳定关系时,宜分别设立水尺断面。

2、流速仪测流断面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应选在河岸顺直、等高线走向大致平顺、水流集中的河段中央,可与基本水尺断面重合;②按高、中、低水位分别施测流速、流向。

偏角不得大于10度,超过10度应根据不同时期的流向分别布设测流断面。

③低水期河段内有分流,串沟存在且流向与主流相差较大时,宜分别垂直于流向布设不同的测流断面。

④在水库、堰闸等水利工程的下游布设流速仪法测流断面,应避开水流异常紊动影响。

3、浮标法测流断面布设要求:

①浮标中断面宜与上述两断面重合,当有困难时,可分别设置,但中间不能有水量加入②上、下浮标断面必须平行浮标中断面并等距,且其间河道地形的变化小,上、下浮标断面的距离应大于最大断面平均流速的50倍,当有困难时可适当缩短,但不得小于最大断面平均流速的20倍。

③当中、高水位的断面平均流速相差悬殊时,可按不同水位分别设置上、下断面。

4、比降断面设置要求:

①在比降水位观测河段上应设置上、中、下三个比降断面。

可取流速仪测流断面或基本水尺断面兼比降中断面。

②当断面上水面有明显的横比降时,应在两岸设立水尺观测水位,当有困难时,可在上、下比降断面两岸设立水尺计算水面比降。

③上、下比降断面的间距,应使水面落差远大于落差观测误差。

5、基线应垂直于断面,使用经纬仪或平板仪交会法施测起点距时,基线长度应使断面上最远一点的仪器视线与断面夹角大于30,特殊情况应大于15。

用六分仪交会法时,应使六分仪两视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小于或等于120。

基线两端至近岸水边的距离,宜大于交会标志与枯水位高差的7倍。

基线长度应取10m的整倍数,用钢尺或校正过其它测尺往返测量两次,往返测量误差应不超过1/1000。

6、基线桩宜设在基线的起点和终点处,并可采用基线起点桩兼作断面桩;高水位的基线桩应设在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

7、各种水尺断面和流速仪、浮标测流断面,应在两岸分别设立永久性的断面桩,高水位的断面桩应设在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0.5~1.0m,漫滩较远的河流,可设在洪水边界以外,有堤防的河流,可设在堤防背河侧的地面上。

8、流速仪、浮标测流断面的两岸应设立坚固、醒目的断面标志桩。

用缆道桥梁等建筑物测流的测站可不设立。

当河面较窄时,可在同一岸设立两个断面标志,两桩的间距应为近岸标志桩到最远测点距离的5%~10%,并不得小于5m。

9、测站考证簿内容:

测站位置;测站沿革;流域概况及自然地理情况;测验河段及其附近河流形势;各断面布设与变动情况;基面,各种水准点和水尺零点高程及其变动情况;观测设施布设及变动情况;观测项目及其变动情况;水位观测、流量测验的时制及水位、流量历年特征值;各种情况图。

10、水位的观测设备分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设备指水尺(直立式、倾斜式、矮桩式、悬锤式)间接设备是指各种水位计(测针式、悬锤式、浮筒式、电传式、遥测水位计)。

11、水位观测所采用基面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已设水位站,应将原用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②新设站应采用与上、下游站相一致的基面作为冻结基面。

③水位站已采用测站基面可继续沿用。

④冻结基面应尽快与国家高程基面接测,各项水位高程资料中应注明换算关系。

12、基本水准点应设在测站附近历年最高水位以上,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