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届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届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届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届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州八中2016—2017学年高三毕业班第六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史学原本注重图像。
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很多地理、物产、民俗、宗教、山川鸟兽等内容,本来也有图像,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渐遗失,最终只剩下文字。
中国史学,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
宋代的郑樵在《图谱略》中说:
“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当然,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在表现思想方面的长处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相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
这之后,出现过一个可以重拾图像地位的机会,那就是形成于北宋、发达于清朝后期的金石学。
金石学是以器物上的铭文和石刻碑碣上的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但它的缺憾在于,没有将器物本身的造型,位置等作为历史资料或者思想观念的表述来看待。
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书法也是一种图像,但远远不够,毕竟那些古代的铜器、石刻,包含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
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标志。
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
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
此外还发现了一批档案文献,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及“八千麻袋”的清宫大内档案等,都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文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浓厚的兴趣,但图像在史料中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化。
郑振铎就批评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
即便这样,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研究有了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图像和历史的交流融合渐趋深入。
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
作为史科,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
几年前陕西潼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为隋太子杨勇。
戟是一种武器,也可作为仪仗器、礼器使用。
唐代列戟制就是通过施戟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人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力。
《唐六典》中记载:
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
东宫诸门,施十八戟;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状也一目了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述,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许多画作却能让人体会到芸芸众生之貌、熙熙攘攘之景。
(摘编自摘自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研究原本重视图像,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稿原本有图像,古代的学者常从图中“索像”,从文字中“索理”。
B.宋朝以后,图像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衰落,是因为图像传播起来比文字困难,并且在表意方面欠缺深刻性和准确性。
C.形象直观是图像作为史料的明显优点,如果图像和文献能够完全对应,就会清晰而具体地还原文字所表现的史学内容。
D.20世纪80年代,重文字轻图像的习惯有所改变,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敦煌藏经洞经卷,清宫大内档案等史料的发现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史学的科学化的发展。
B.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都注重史料,并且史学大师们对图像有着浓厚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C.20世纪初新史学科学的理念、史学大师的呼吁倡导、改革开放后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促使中国史学的研究不断变更、发展。
D.做为史料,文字能够蕴含丰富信息,图像能够直观再现历史情境,二者相互印证,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石学过于注重文字、书法的研究,却忽视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所以金石学的兴起没有使图像重拾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B.戟作为礼器,在唐代可以表示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利,研究人员依据《唐六典》的文字记载推断出陕西潼关的隋代大墓应列十八戟。
C.“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受到了郑振铎的批评,可见郑氏对图像史料的重视,但他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仍未将图像作为编著主体。
D.普通百姓的面貌、市井生活的具体情形,很难载入史册,诸如《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资料的欠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科学家傅鹰
傅鹰,祖籍福建省闽侯县,1902年1月19日出生于北京。
他是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他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发展表面化学基础理论和培养化学人才做出了贡献。
他倡导在高等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创建了我国胶体化学第一个教研室,并培养了第一批研究生。
傅鹰童年时代受到在外务部供职的父亲傅仰贤的熏陶,深感国家频遭外国列强欺侮,是国家贫弱和清廷腐败所致,遂萌发了强国富民的愿望。
1919年他入燕京大学化学系学习,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从此发奋苦读,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1922年公费赴美国留学,6年以后,在密执安大学研究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1928年,傅鹰的博士论文在美国宣读以后,得到好评,美国一家化学公司立即派人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他去工作,他和同在美国留学的女友张锦商量之后谢绝了,决心回到祖国去。
他们认为:
“我们花了国家许多钱到外国留学,现在若是留下来为美国做事,对不起中国人。
”1929年,他应沈阳东北大学之邀,先离美返国。
当乘坐的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时,傅鹰填词一首,赠给仍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的张锦,其中有一句是“……待归来整理旧山河,同努力!
”
傅鹰继在东北大学任教后,又相继到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岛大学任教。
时值日本侵略军发动吞并我东三省的侵略战争,他又辗转到了重庆大学。
1935年,学成归国不久的张锦与傅鹰结为伉俪,也来到重庆大学任教。
在山城,他们夫妇相濡以沫,过着俭朴的生活。
在悉心执教、刻苦研究之外,还以父母之心精心养育张锦的侄儿张存浩。
1939年起,傅鹰夫妇又先后到设在福建长汀的厦门大学任教,1941年,傅鹰担任了该校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
傅鹰回国10多年,深深体会到了国家的贫弱和遭受外强侵略的痛苦,目睹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惨状。
他只能把一腔热血,倾注到试管和烧杯之中,把青春贡献给化学教育事业,并寄希望于未来。
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很器重傅鹰的学识和为人,在病中推荐他接任校长职务。
同一时刻,国民党CC派头目陈立夫来到厦门大学,要亲自劝说他加入国民党。
而傅鹰却倔强地表示:
“我宁可不当院长、校长、也绝不加入国民党!
”并借口外出招生,对陈立夫避而不见。
傅鹰敢于跟国民党顶牛的新闻,在文化教育界一时传为佳话。
但是他因此再也无法在厦门大学立足,只好于1944年又返回重庆。
然而当时他所在的重庆大学和重庆动力油脂厂两单位都无法开展研究工作。
1944年底,傅鹰夫妇把9岁的儿子傅本立寄养于天津亲戚家中,把16岁的张存浩留在重庆的朋友处,毅然二次赴美国。
傅鹰继续到密执安大学进行研究工作,张锦则应著名生物化学家杜芬友之邀请到康奈尔大学任教。
然而,傅鹰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苦难中的祖国和人民。
去美国之前,他曾对留在重庆的张存浩说:
“国民党腐败到家了,看来中国的真正希望在延安。
”1949年4月20至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侵入长江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和周恩来总理向英国提出强烈抗议的消息传到美国,傅鹰立即和在纽约州的张锦通了电话,双双决定尽快回到祖国去。
傅鹰的导师巴特尔教授多方挽留他,并愿意让他继任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
但为祖国尽力的夙愿使他战胜了一切其他考虑,并且感动了巴特尔,得到了他的支持。
可是由于美国当局的排华政策,使傅鹰夫妇失去了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周旋和斗争,他们终于在1950年8月下旬获准离美,在旧金山登上了“威尔逊号”客轮,朝着新生的共和国进发。
10月初到达深圳,受到人民政府代表的热情迎接。
傅鹰这位“美国两次都留不住的科学家”再次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傅鹰到达北京后,立即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满腔热忱,服从分配,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当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时,又愉快地走上新的石油教育岗位。
张锦也先后到北京大学、北京石油学院等校执教。
1954年,再度调回北京大学。
此后,他们夫妇二人就一直辛勤耕耘在燕园之中。
他呕心沥血,历时25载,直到生命的尽头。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是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傅鹰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为发展表面化学基础理论和培养化学人才做出了贡献;他创建了我国胶体化学第一个教研室、培养了第一批研究生。
B.傅鹰童年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深感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于是萌发了强国富民的愿望。
从此发奋苦读,立志科学救国,于1922年公费赴美国留学。
C.傅鹰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岛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生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D.傅鹰去美国之前曾对张存浩说:
“国民党腐败到家了,看来中国的真正希望在延安。
”这句话,只是表明傅鹰对国民党腐败的深恶痛绝和对国民党的极度失望。
5.文本涉及有关美国一家化学公司、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巴特尔教授的事,其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6.傅鹰所天词中“……待归来整理旧山河,同努力”一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西里柠檬
皮兰德娄①
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火车,米古乔·博纳维诺到了那波里。
苔莱西娜和她的母亲马尔塔大婶都还在剧院里没有回家。
穿过昏暗的房间,可以看见深处的灯火明亮的餐厅,那里摆着豪华的餐桌。
米古乔想起苔莱西娜和她母亲在遥远的墨西拿住过的那间简陋的小阁楼。
五年前,如若没有他帮忙,母女二人也许早就饿死在那远方的阁楼里了。
他是市乐队里的长笛手,多亏他发现了苔莱西娜那副珍贵的嗓子。
难道能在苔莱西娜的父亲死后忍心看她受苦而不管吗?
因为她一无所有就抛弃她吗?
何况,还有爱心呢!
啊,那真是上天的启迪,命运的提示!
发现她的嗓子是在四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就在阁楼的窗子前,苔莱西娜唱的是一支热情的西西里抒情歌曲。
第二天,他就把当乐队指挥的朋友带到阁楼里来了。
连续两年,他为她花掉了自己的全部收入:
租钢琴,买乐谱,给指挥一些友好的酬谢。
苔莱西娜全身心燃烧着展翅高飞的愿望,同时对他也柔情似火,那些遥远的日子是多么美好!
接着,他连想都没想,就把当神父的叔叔留给他继承的一座田庄变卖了,送苔莱西娜到那波里音乐学院去完成学业。
从那以后,他没有再见过她。
他们早就有约在先,他等她五六年,让她无牵挂地去闯出一条路来。
他们都还年轻,可以等待。
一阵响亮的门铃声把他从回想中拽出来。
接着,他听见了马尔塔大婶尖声尖气的说话声。
他伸长脖子向里面灯火辉煌的客厅探望,看见许多身穿燕尾服的先生们在喧闹。
那一阵长久的刺耳的笑声更在他心里引起强烈的痛楚。
是苔莱西娜在笑吗?
上帝呀,她为什么笑得如此放肆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