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8786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34年《申报》载:

“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同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较为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3.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写道:

“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

下列学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是(   )。

 

A.买粮、棉、油得凭票证                 B.人们普遍注重节约和奉献

 

C.政府实行安居工程,城镇住房宽敞舒适   D.人们生活总体差别不大

 

6.2009年6月1日,“限塑令”已走过整一年。

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查结果显示,77.8%的市民认为“限塑令”的实施对减轻白色污染有帮助,82.2%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应继续实施。

这再次说明(   )。

 

A.国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   B.国家大力扶植商品零售业

 

C.注重环保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D.塑料购物袋不方便人们的生活

 

7.下列对“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最准确理解是(   )。

 

A.铁路与火车都以经济掠夺为目的     B.铁路与火车都是可以牟利的工具

 

C.铁路和火车带来致富的机会和条件   D.铁路与火车意味着消耗大量的能源

 

8.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

“火轮船自人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禁绝外来事物

 

9.修筑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

20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

2011年京沪高速铁路正在井然有序地施工……这一系列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0.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以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右图是某一时期使用的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这一时期应为辛亥革命前的清朝晚期 ③当时的教学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④当时电话已走进中国千家万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最具代表性的是(   )。

 

A.近代旗袍   B.铁路 C.京剧   D.电影

 

1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电影事业出现一些新特点,最主要体现在(   )。

 

A.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B.以左翼电影为主流

 

C.《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

 

D.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1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卫星传送技术的进步

 

C.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   D.电视价格的优惠

 

15.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

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

”突出反映出“第四媒介”具有(   )。

 

A.传播信息的功能   B.学习、办公的功能

 

C.娱乐的功能       D.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

 

16.互联网在改变单词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表现在(   )。

 

①网上购物 ②家庭办公 ③网上炒股 ④网上银行结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17.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方式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

 

A.报纸   B.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

 

18.1919年,身居北京的张某有紧急情况需告知在上海的一位亲戚,他可以选择的方式是(   )。

 

①用飞机传送信件 ②通过发电报的方式 ③打电话 ④依靠驿站和通信局传送信息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歌曲中的一段歌词。

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北京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两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定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D.徐小姐爱好很多,如读书、阅读《申报》、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

 

20.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

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这说明(   )。

 

A.人们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章太炎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旧有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

 

D.章太炎属于封建顽固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4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行生活必需品配给制度,往往是在战争状态下被迫采取的临时措施,然而各类票证在新中国历史上却流通了40多年。

 

粮票、布票和油票

 

80年代四川省棉花票

1981年黑龙江省絮棉票

80年代北京市肉票

1983年河北省布票

 

材料二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几乎离不开各种票证。

在商店购物,除了付钱,买粮要凭粮票,买布买衣服要凭布票,买油要凭油票,买肉要凭肉票。

其他消费品如蜂窝煤、炉具、肥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烟、家具等都需凭票购买,甚至春节期间城市居民凭证每人只供应200克花生、150克瓜子。

 

材料三 1999年10月1日始,分次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第五套人民币有八种面额,分别是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

 

材料四 1985年中国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中国银卡”……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卡”已司空见惯。

 

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

招商银行一卡通

中国建设银行龙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你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使用的票证有哪些特点?

(2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票证现象的主要原因。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四分析第五套人民币以及信用卡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是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

 

 “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

官:

何时与梁相识?

严阿苏:

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

此事汝母知否?

严阿苏:

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斥梁海):

阿苏纵向汝求婚,汝何不告其母?

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1908年12月《图画新闻》

 

请回答:

 

 

(1)当时人们的婚姻观是怎样的?

请结合所学知识并利用上述材料进行论证。

(9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婚姻观念出现的原因。

(9分)

 

 

 

23.下列有三段有关“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的材料:

 

古代:

“烽火戏诸侯”“鸿雁传书”“青鸟传书”“鱼传尺素”。

近代:

“去邮局寄信、打电话、拍电报、鸡毛信”。

现代:

打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发短信、传呼、上网发E-mail、上网聊天。

 

请回答:

 

 

(1)除去上面所列举的沟通渠道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渠道?

(4分)

 

 

(2)结合三段材料回答:

“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

谈谈你对变化的感想。

(10分)

 

 

 

 

参考答案

 

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部分中国人的着装打扮都以“洋”为标准,说明了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答案:

C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非常清楚地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中国服饰较为适宜”,故反映出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A、C、D三项和材料要求不符。

 

答案:

B

 

3.B

 

4.解析:

表格中没有体现出西式婚礼的内容,故含②的选项都不正确。

 

答案:

C

 

5.解析:

“安居工程”是我国在1995年启动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社会新风尚。

“限塑令”体现了环保意识。

 

答案:

C

 

7.C 8.A

 

9.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大规模工程的修建是以国家财力为后盾的,中国国力的发展有赖于改革开放。

A是直接原因,B是主要原因。

 

答案:

B

 

10.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生活变迁。

开阔民众视野、引导民众关注国事、启迪民众、解放思想、传播新知都是报刊的影响,故选D项。

 

答案:

D

 

11.解析:

图片中渗透出的信息是电话在中国的使用。

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而中国接触到电话应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且开始介绍以电话为代表的近代科技成果。

但电话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遍及中国的。

 

答案:

A

 

12.解析:

结合材料“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富有民族传统特色”分析,只有旗袍具备这两个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