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8625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docx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docx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

2018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2)

(1)

李太白杂言(节选)

【宋】徐积

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

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

 戴乌纱,著宫锦①,不是高歌即酣饮②。

饮时独对月明中,醉来还抱清风寝。

【注】①《唐才子传》记载:

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②高歌酣饮:

杜甫《赠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节选部分第一句承接前文,给予了李白高度的评价,指出李白是真正的杰出人物。

 

B.“万叠秋山清耸骨”比喻新奇,耸峙的万叠秋山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心中诗仙的伟岸。

C.诗人借描写春风得意时李白戴乌纱、穿宫锦和痛饮高歌来展现了李白的高傲和狂放。

D.“饮时独对月明中”化用李白名篇《静夜思》和《将进酒》,赞颂了李白的卓尔不群。

E.“醉来还抱清风寝”借描写李白醉酒之后抱清风酣然入眠来表现了李白的豪迈俊逸。

2.诗人以诗论诗,“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5分)CD(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C“春风得意”时有误。

D“饮时独对月明中”化用的是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6分)①李白和杜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2分)②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明显不同,杜甫如志在千里的老骥,李白如横空高飞的霜鹘;(2分)③老骥难以追上霜鹘,可见李白诗才远胜杜甫。

(2分)

【赏析】

(1)真英物:

杰出的人物。

《晋书·桓温传》:

“生未期(一年),太原温峤见之,曰:

‘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

’及闻其声,曰:

‘真英物也!

’”。

(2)杜甫:

与李白同时,小于李白十一岁。

杜甫诗集中有赞颂和怀思李白的诗篇近二十首。

(3)乌纱:

乌纱帽。

宫锦:

宫锦袍。

李白在江南,穿宫锦袍戴乌纱帽,饮酒行吟。

(4)高歌酣饮:

杜甫《赠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全诗如下:

噫嘻欷奇哉!

自开辟以来、不知凡千万年,至于开元间,忽生李诗仙。

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

不知何物为形容,何物为心胸,何物为五脏,何物为喉咙?

开口动舌生云风,当时大醉乘游龙。

开口向天吐玉虹,玉虹不死蟠胸中,

然后吐出光焰万丈凌虚空。

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

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万化千变。

雷轰电掣,花葩玉洁,青天白云,秋江晓月。

有如此之人,有如此之诗!

屈生何悴?

宋玉何悲?

贾生何戚?

相如何疲?

人生何用自缧绁,当须荦荦不可羁。

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

当对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

戴乌纱,著宫锦,不是高歌即酣饮。

饮时独对月明中,醉来还抱清风寝。

嗟君逸气何飘飘,枉教谪下青云霄。

大抵人生有用有不用,岂可戚戚反效儿女曹!

采蟠桃于海上,寻紫芝于山腰,

吞汉武之金茎沆瀣,吹弄玉之秦楼凤箫。

徐积这首《李太白杂言》,在歌颂大诗人李白的诗歌中,是一首绝唱。

当李白在世的时候,任华曾写过一首《杂言寄李白》的歌行,对李白倾吐了高度的仰慕之情,塑造出诗人傲岸、丰满的形象。

而徐积这首杂言诗,除了深情地赞美李白以外,更称誉李白为乾坤开辟以来,最神奇、最俊逸、最有气骨的英杰,呼之为“诗仙”,尊之为“真英物”。

与任华所作的诗相比,更有特色。

全诗可分为五段。

开头从“噫嘻欷奇哉……忽生李诗仙”为第一段。

以惊叹的口气领起全诗,赞誉李白的出生,是从天地开辟以来至唐代开元年间(713—741)的奇迹。

作者认为这样的奇才,这样的英杰,是五星中的一颗亮星来到了人间。

“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

”这两句承上启下,展开了下面第二段的九句:

“不知何物为形容……然后吐出光焰万丈凌虚空。

”这段前四句是神奇的四问,诗人感叹说:

如此的诗仙,其外形容貌、其心胸、其五脏、其喉咙,究竟是何物所铸成?

其形容有如山岳之高峻,心胸有如日月之光明,五脏有如百花的芳馨,喉咙有如珠玉的清声妙韵,显得十分灵异。

后五句是两层设想:

作者设想诗仙一开口动舌,便生风云,因而可以在大醉的时候骑龙遨游;一开口向天便吐出玉虹,而玉虹必先蟠屈于诗人的胸中,然后才能吐出万丈凌空的光焰。

这段是从诗仙的本质和壮采奇思的源泉来写的,纯从空灵的虚处着笔;而在诗的第三段,则是以实证虚,引用众多的物象为比譬,使虚实相生,以见诗人用笔的不可羁勒,和他对人生不甘自为缧绁的卓异高风。

诗的第三段:

“盖自有诗人以来……当须荦荦不可羁。

”前十一个短句,赞美自有诗人以来,未曾见过李白这样的诗人以及李白这样的诗作。

在李白的诗中,有深山、有大泽、有雪霜冰霰、有早晨的霞彩,有傍晚的云气,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不可端倪,不可尺度。

有时如雷轰电掣,有时如玉洁花妍,有时像青空飘浮的白云,有时如秋江澄洁的晓月,吞吐万象,胸罗四海。

自有苍生以来,未见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

后六句“屈生何悴……荦荦不可羁”,作者认为:

有了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篇,屈原有什么憔悴?

宋玉有什么悲伤?

贾谊有什么忧戚?

司马相如有什么疾困?

他们的作品,都将为之失色;他们的忧虞,只是在人生的遭际当中,把自己自陷于人间世的尘网,而不知从磊落豪逸中自求振拔。

他们虽有绝代的才华,但缺乏诗仙李白那种不受尘网牵萦的逸气。

第四段为“乃知公是真英物……醉来还抱清风寝”八句。

前四句紧承前文进行小结,指出将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和李白相比,李白是不可一世的真英物,他那清峻的诗人骨骼,仿佛耸峙着的万叠秋山。

把李白和当时也以能诗著名的杜甫相比,则杜甫如志在千里的老骥,李白如横空高飞的霜鹘,以老骥追霜鹘,是难以追及的。

后四句写李白富于豪迈俊逸之气,他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不同于常人,他戴着乌纱帽,披着宫锦袍,不是高歌,就是酣饮。

他对月独酌,举杯邀月,“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

醉了之后,就抱着清风酣然就寝,神完气足,啸傲红尘,这就是伟大诗国的诗人。

第五段为最后八句。

前四句:

“嗟君逸气何飘飘……岂可戚戚反效儿女曹!

”感叹诗人以如此的仙才,如此的逸气,在谪下青云之后,虽然几次承明见召,挥翰龙楼,但盛名为权贵所妒,竟不为时所用,离开长安,流落江湖。

作者认为诗人虽不用于时,但大名自有千古,正不必像平常儿女那样为诗人悲伤。

作者咏叹至此,又以这段后四句作为余文,设想诗仙自有更宽广的世界,他可以遨游八极,驰骋万里,或“采蟠桃于海上”,或“寻紫芝于山腰”,或“饮汉武金盘之玉露”,或“吹秦楼弄玉之凤箫”,则“将茹万世之清芬,视荣华如尘土,与宇宙而长存,御神奇而终古。

”那么诗人留给后人的,就不止“惊风雨”、“泣鬼神”、“咳唾成珠玉”的诗篇而已。

全诗从“神奇骏逸”四字着笔,充分地揭示了李白诗歌的词采壮浪,气到笔吞。

中间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和李白相比,用意不在于贬低这些大文人,而在于说明李白除具有惊才绝艳以外,更有其超逸于他人,不受人生拘束的一面。

诗人还以当时同享盛名的杜甫与李白相比,但杜甫的诗风和李白不同。

“老骥”与“霜鹘”之喻,也显得极为生动形象,不是故作李、杜优劣之论。

在历来歌咏李白的诗篇中,徐积的这首杂言诗,是具有独特思致的好诗。

 

(2)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注: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阁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扣题起兴,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牵动诗人的心绪。

B.第二句使用反问,既写出了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也写了自己满怀的乡愁。

C.颔联,实写悠扬宛转的笛音在风中传播,虚写明月映照关山的景象,实虚相生。

D.这中宵月明之际,听了这笛曲之后,胡骑就会北归,戍边将士也要南行返乡。

E.全诗运用烘云托月,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沉郁顿挫。

2.请简析尾联的表达技巧。

(6分)

答案:

1、BD(B原诗第二句使用了设问,D应当为诗人萌生了返乡的愿望)

2、虚写,客居异乡的诗人想象故乡的风景;衬托,以杨柳之摇衬托自己的迟暮之悲,抒写怀乡之愁。

反问,结句以反问收束,表达内心无限感慨。

【赏析】

①江总诗:

“秋城韵晚笛,危树引清风。

”瀚曰:

首句本此。

向秀《思旧赋》:

“邻人有善吹笛者。

”江淹诗:

“金映秋山。

”《南史·褚彦回传》:

“初秋凉夕,风月甚美。

②曹植诗:

“借问谁家子。

”颜笺:

“谁家,羡其善吹也。

”张正见诗:

“还听呜咽水,并切断肠声。

③【唐注】风月分作一联,从《龙池篇》得来。

《汉·历律志》:

“律吕和矣。

”《长笛赋》:

“律吕既和。

”切,谓其音凄切。

乐府横吹曲有《关山月》,《解题》云:

《关山月》,伤离别也。

周王褒诗:

“关山夜月明。

④《晋·刘隗传》,刘畴避乱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垂泣而去。

《世说》,刘琨为并州刺史,胡骑围之数重。

琨夕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人有怀土之思,向晚又吹之,贼并弃围奔走。

周弘让《长笛吐清气》诗:

“胡骑争北归,偏知别乡苦。

”杨慎曰:

字书:

疾趋曰走,上声。

驱之走曰走,去声。

北走关山,疾走之走也,如《汉书》“北走邯郸道”之走。

胡骑北走,驱而走之也,如《汉书》“季布北走胡”之走。

两音不同。

⑤《古今注》:

“《武溪深》,乃马援南征之所作也。

援门生爱寄生,善吹笛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

”《武溪深》词:

“嗟哉武溪一何深,飞鸟不敢度,走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

”颜廷榘曰:

武陵曲,即《武溪深》。

梁简文帝诗:

“但歌聊一曲。

⑥故园,指杜陵。

《宋书》:

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有兵革辛苦之词。

《演繁露》:

笛亦有《落梅》、《杨柳》二曲,今其词亡不可考矣。

《旧唐书·乐志》:

梁乐府《胡吹歌》云: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此歌词元出北国之横笛。

颜笺:

笛有《关山月》、《武溪深》、《折杨柳》及《胡笳声》,皆清商曲也。

郭浚曰:

此诗句句凄远,咏物绝调。

蒋一梅曰:

绝大手笔,声律极细,然有对意不对词,对词不对意者。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阁时,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

黄鹤注:

梁权道编在大历元年。

按诗云“胡骑中宵堪北走,”当指吐蕃而言。

《通鉴》:

永泰元年,吐蕃与回纥入寇,子仪免胄释甲,投枪而进,回纥酋长皆下马罗拜,再成和约。

吐蕃闻之,夜引兵遁去。

即此事也。

首联扣题起兴,由听到吹笛声而引发感怀。

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牵动万千愁思。

《风俗通》说:

“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

”在山水、羁旅诗中,笛有着广泛的表情达意的动能,最常见的是牵引怀乡的情愫。

又《乐府杂录》载:

笛者,羌乐也。

古笛曲广为流传的有《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思乡之作。

月明风清的秋夜,本是适于亲人故友欢会的良辰美景,而今夜,这凄恻哀伤、声声彻耳的“断肠声”,却只能使人更感寥落、凄清了。

“谁家”两字,以问语写听者“我”的感受,情味悠远。

“巧作”一词,是言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似乎把“我”的满怀乡愁,都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了。

这一设问陡起波澜,借他人之笛音写自己之乡思,极具共鸣感。

颔联紧承首句之“风”“月”二字写,虚实相生。

一写声象,“律吕相和切”照应上句的“巧”字,写笛音之悠扬宛转,这是写实;一写景象,“月傍关山”,写明月映照关山的图景,诗人在缠绵悱恻的笛音中神游万里关山,思绪如同这澄澈如水的月光漫漶开去,这是虚写。

“律吕”又作“吕律”,中国古代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

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总称“六吕”、“六律”,简称“律吕”。

此处代指柔婉、和谐的笛音。

“几处明”三字下得奇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照关山,自有明暗、浓淡之别;而以“几处”问之,实则是人心的悲喜甘苦之反映。

颈联由“关山”二字再次衍发联想。

上句遥想当此中宵月明之际,胡骑行军北归的场景;下句是写诗人听了这笛曲之后,萌生出南行的愿望。

上下对仗工稳,由远及近,以胡人之北归来映衬“我”的思乡之切。

明朝李东阳的《麓堂诗话》说这两句“清绝”,主要是就此联意境的清幽、窈眇而言的。

在古诗中,月色、笛声、江南常连缀一起,表达幽怨的乡思之情。

如唐代诗人李益的《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尾联道出全诗主旨,“故园杨柳今摇落”是客居异乡的诗人对“故园”风景的悬揣,想必在如此萧瑟的清秋时节,杨柳早已枯黄、零落了;可是“我”,还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是以杨柳之衰映衬自己的迟暮之悲。

结句以反问收束,如何在忧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

这一自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全诗善用烘云托月之法,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沉郁顿挫。

诚如清·吴乔《答万季墅诗问》之谓:

“……前六句皆兴,末二句方是赋,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多用问句,或兴感、或写景、或抒情,将乡愁国忧与感时伤世之情表达得尤为酣畅。

(3)悲秋

黄公度①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

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题,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

B.颔联描写了一幅渺远迷蒙的景象,映衬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叠词的使用,突出了景物的层次性。

C.颈联写山鸟乐晴、井梧知寒,对比分明,暗含对朝廷中一些官员安于享乐,无意收复失地的批判。

D.前三联景中见人,诗人因时节变迁想到了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展示出一个忧思者的气度和抱负。

E.全诗通过简洁普通的形象和平淡直白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的意境,表达诗人复杂的感情,耐人寻味。

2.尾联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其中“感慨”一词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C、E  C.对“无意收复失地的批判”理解错误。

E.简洁普通的形象和平淡直白的语言错误。

全诗形象看似普通但错杂多样。

前三联的语言看似平和实则激扬,尾联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愤激。

2.参考答案:

(1)直抒胸臆、用典抒情。

(2)①对秋意寒凉,时节变迁的感伤。

②对国家时局动荡,危机暗伏的忧虑。

③对自己空有忧国之情、报国壮志,却不受赏识,无从施展的悲哀。

④对朝廷中某些人安于一己享乐,排挤打压正直之士的抨击。

【赏析】

【注释】

        ①别浦,通往大江的小河汊。

        ②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赏析】

        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什,但象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

        采用“感情物化”式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特色。

所谓“虚”,是思想感情;所谓“实”,是景物形象。

一是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如“怅望”,“感慨”等,是伤时忧国的引起的反应。

二是“物化”的手法,如以“西风”,“别浦”,“寒声”等来渲染气氛,映衬心境。

三是将感情比作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如用“山鸟”,“井梧”作为特殊的比喻,分别表现暂时偏安一隅以求歌舞升平和敏锐看出潜藏危机的隐忧两种人。

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来表现,这就避免了“以虚为虚”的弊病。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

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

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经历,以“悲秋”,“秋兴”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

这首《悲秋》诗,并未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诗一开始,即紧扣题目,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

首句在“扉”前着一“晚”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冷寂的气氛。

次句在“斋”前着一“高”字,标明了立足点,为所见愈远作了铺垫。

李白《折荷有赠》诗: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情景与之略相似,但此处写得较为含蓄深沉。

诗人没有明说怅望什么,而是留下悬念,径直引着读者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别浦。

      “别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

南朝宋代谢庄《山夜忧》诗:

“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

”唐人郑谷《登杭州城》诗中,也有“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的佳句。

遥看别浦,双双行舟扬帆而去,渐渐隐没;极目凝望,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荒野尽头,天似穹庐,边际四垂,寥廓苍茫。

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作者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当时的台谏官(御史的别称)已成为秦桧排斥异己的工具,只要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无不争先揭发邀功。

这首诗作年无考,从内容上看,作者关切时事,委婉曲折地表示出对秦桧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满。

“雨意”一联,借眼前实景写出了蕴结在心底的情思。

“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

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

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到季节的变易。

作者当时正处在宋金对峙的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与欢乐,惟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潜伏着危机的苗头。

“井梧翻叶动秋声”,诗人运用“井梧”的物候特征,含蓄不露地暗示他不甘于沉默,不屈于威压的决心。

        最后,作者一变前文的铺叙景物的格局,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的主旨,并且断然鄙弃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

诗人的伟大抱负,对个人穷通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跃然纸上,读了令人击节赞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作者“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切淟涊龌龊之态”,实属平允精当之论。

      诗名《悲秋》,作者不写一个“秋”字,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等事物的典型特征,刻画出秋的意境。

全诗气韵生动,时人称其“诗效杜甫古律格,句法逼真”(见《宋诗钞·知稼翁集序》)。

作者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寓悲壮于闲谈之中,的确耐人咀嚼,引人涵咏寻味。

 

(4)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

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香炉:

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

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

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

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

“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

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尾联归结全诗。

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1.【答案】BE(选B得2分,选E得3分,选BE得5分)【解析】B项“他不关心政务、醉心自然风物”属误读,“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

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属臆测,于文无据。

2.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

其一,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

悠游庭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

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揽胜;其二,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

可谓幽景寄幽情;其三,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意境。

(一点2分)

【赏析】

曾巩于1071年(熙宁四年)由越州通判改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

到任后曾改善邑政,“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未期,囹圄多空,而枹鼓几息,岁又连熟,州以无事。

”(曾巩《齐州杂诗序》)因而得以悠游湖山,赋诗娱情。

王士祯说:

“曾子固曾通判吾州,爱其山水,赋咏最多,……而于西湖尤惓惓焉。

如鹊山亭、环波亭、芍药厅、水香亭、静化堂、仁风厅、凝香斋、北渚亭、历山堂、泺源堂、阅武堂、下新渠、舜泉、趵突泉、金丝泉、北池、郡楼、郡斋,皆有作。

”(《带经堂诗话》卷十四)该篇为1072年(熙宁五年)游大明湖而作。

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大明湖畔,取韦应物“燕寝凝清香”句意而命名。

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都是“西斋景最幽”的具体说明。

“不知官是古诸侯”,紧承首句,形容诗人自身的悠然自得,物我两忘。

“诸侯”,指封建朝廷委派的州郡长官,类似于古代诸侯,故诗人幽默地自称为“古诸侯”。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连自己地方长官的身份仿佛都忘记了,故说“不知”。

这也正见出西斋景致“最幽”,使诗人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不知官是古诸侯”,并不是曾巩忘记了地方官的职责,而是他善于治邑,游刃有余,能使地方政通人和,因而才有游逛湖山的余暇和雅兴。

三、四句由第二句来,也是第二句的具体化。

齐州境内,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人心安定;故而官衙中政简讼息,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

诗中一句是就诗人个人生活说的,“一尊风月”,表示悠闲之趣;一句是就社会环境说的,“千里耕桑”,充满丰饶气氛。

这一联表现出政简年丰,正是第二句的注脚。

由于官闲无事,便可静心领略此中幽景雅趣,第三联笔力集中于此。

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该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

“云水醒心鸣好鸟”,“云水”,如白云一样纯洁的湖水。

“醒心”,来自韩愈的《北湖》诗“应留醒心处”。

欧阳修曾在滁州建“醒心亭”,曾巩为之作《醒心亭记》。

这里“醒心”含有使心地清醒明澈之义。

这雅洁的云水,使珍异的水鸟惬意地嘤嘤和鸣。

连水鸟也为湖光之美所动,诗人更会心旷神怡了。

“玉砂清耳漱寒流”,“玉砂”,泉底砂石晶莹如玉。

“清耳”,班固《答宾戏》说:

“牙旷清耳于管弦。

”陆机《演连珠》也有“瞽史清耳”之语,意指静心倾听,这里兼有使耳边清幽之意。

“漱寒流”是从孙楚“枕石漱流”(见《世说新语》)的典故中化出。

静听水激砂石的潺潺之音,诗人倍觉清爽。

泉流本无纤尘,却又为玉砂磨洗,愈使人觉其清澈可鉴。

这一联是全诗中的警句,“醒”、“鸣”、“清”、“漱”四个动词的使用,使句格变得极为灵动,下字精警,颇费安排。

末联归结全诗,意思是在此潜心书史,是置身于最令人向往的境界。

?

黄卷,指细心读书。

寻绎义理叫?

“香炉最上头”,即香炉峰景物绝佳处。

白居易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李白登香炉峰有“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望庐山瀑布》)之句。

白居易曾在香炉峰建草堂,自谓“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

”(《草堂记》)可见香炉幽境历来为人仰慕。

曾巩读书于凝香斋,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说明他对齐州山水是非常喜爱的。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于邑政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