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高考备战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8016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3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年高考备战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5年高考备战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5年高考备战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5年高考备战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5年高考备战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年高考备战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docx

《5年高考备战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年高考备战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年高考备战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docx

5年高考备战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

(5年高考)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2017年高考试题】

1.〔2017福建卷〕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答案:

A

解析:

生产者既能固定大气中的CO2,又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进入大气,故乙与丙是双向箭头;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碳元素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A正确。

内环境成分中血浆与组织液相互渗透,双向箭头;组织液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液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丙〕分泌的激素可以对下丘脑、垂体进行反馈调节。

2.〔2017广东卷〕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物质流动激素分泌调节

AB

血糖调节能量流动

CD

答案AB:

解析:

此题以概念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激素调节、血糖调节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

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成分可以相互交换,组织液可以渗透到淋巴液中,淋巴液不能反渗到组织液中的,淋巴循环最终到

所以A符合;B选项中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内形成突触小泡,所以B不符合;C核酸包括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由信使RNA、核糖体RNA和转运RNA组成,所以C正确;D选项中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而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所以D符合。

4、〔2017江苏卷〕以下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5.〔2017新课标全国卷〕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

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以下问题:

________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增强、减弱、不变〕

6.〔2017山东卷〕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

〔1〕图中食物网的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KJ。

假设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那么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

假设外来生物入侵该区,那么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__和竞争。

假设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那么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假设部分标记个体迁出,那么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7.〔2017全国卷〕回答以下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

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

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

物种为食。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答案:

〔1〕竞争捕食寄生〔2〕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了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1〕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其中只有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

〔2〕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极低的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并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作用过程;营养级越高,有害物质的浓度就越高。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征和生物富集效应可以推断出,甲乙处于同一个营养级,丙丁处于同一个营养级。

8.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

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说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能力。

9.〔2017天津卷〕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图1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

据图回答:

〔1〕5~10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______〔从GO~G3中选填〕,________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2〕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___________(多项选择)。

A.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

B.植株衰老组织较多

C.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D.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

〔3〕据图Ⅰ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水平,4~10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

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5〕在牧草上喷32P标记的磷肥,检测32P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图2.其中A消费者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6〕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32P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____.

10〔2017安徽卷〕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优异的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答案〔1〕所处的营养级低,属于第二营养级。

〔2〕化学信息〔3〕基因交流〔4〕环境容纳量

解析:

考查生态系统功能。

〔1〕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由于华南虎是肉食性,而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营养级低,所以生存优势强。

〔2〕大熊猫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是化学信息。

〔3〕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基因交流。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减小环境阻力,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提高种群密度。

11、〔2017江苏卷〕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

12〔2017广东卷〕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

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

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

该污染物通过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12〕,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

这是在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说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假设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

蛋白胨、、NaCl、H2O和琼脂。

【2017年高考试题】

1.〔10全国卷1〕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

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

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所以C项的表达是错误的。

【答案】C

2.〔10全国卷2〕3、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

C

解析:

南方热带雨林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北方森林中的代谢要旺盛的多,这与南方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3.〔10全国卷2〕4、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

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

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

1B.1:

2C.2:

1D.3:

1

选择A

4.〔2017山东高考理综〕8、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解析】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C正确。

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

5.〔10安徽理综〕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

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以下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选项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

物种丰富度定义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成为丰富度。

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批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来说较小。

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较小。

所以C选项正确。

6.〔10天津卷〕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答案:

D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

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草原。

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为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7.〔10重庆卷〕31、II、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以下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

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

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

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假设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那么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表达生物群落的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类似。

组3:

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

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注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

其分布表达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

8.〔10新课标〕31、(8分)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

群是____。

〔3〕假设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个。

【答案】⑴竞争;⑵c、a;⑶降低;⑷恢复力稳定性、低;〔5〕400

【解析】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

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

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的减少。

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

9.〔10天津卷〕24、〔10分〕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不发生_____、不发生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那么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尊,那么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

〔1〕0.5〔1分〕

〔2〕足够大基因突变〔或突变〕选择0.25不会〔每空1分,共5分〕

〔3〕0.40.20.4会〔每空1分,共4分〕

10.〔2017山东高考理综〕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C

【解析】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其④/③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

③/〔①+未获取量〕。

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③/②大小无法比较。

③/②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11.〔10广州卷〕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

C.寄生D.捕食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从“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种间竞争关系。

12.〔10江苏卷〕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答案】C

【解析】此题借助食物结构改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

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吃肉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级高,因此能量消耗多,消耗的粮食多。

13.〔2017山东高考理综〕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14.〔2017年高考·广东卷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

C.寄生D.捕食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从“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种间竞争关系。

15.〔2017年高考·江苏卷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16.〔2017广东卷〕26、〔16分〕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

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17.〔2017海南卷〕23、〔10分〕

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

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和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那么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

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答案:

〔1〕CO2〔1分〕绿色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